?圖為呼倫貝爾野外監測
?圖為參加十九大學習
她,不是探險家,卻常常深入密林、草原、荒漠,與自然“對話”,
她,不是“生態學者”,但能夠用數據講述生態環境的變遷。
她說,讓科技為生態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是她肩頭最沉甸甸的責任。
她,是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生態室高級工程師,全國三八紅旗手董貴華。
不斷鉆研,耐心細心的董貴華
2001年,碩士還沒畢業的董貴華來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實習,參與了我國生態遙感調查,這是我國第一次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全國生態系統進行調查和評估,項目不僅得到國家領導人的肯定,而且獲得了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年輕的董貴華第一次接觸到環境監測事業。
2003年,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后,董貴華進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在剛剛成立不到5年的生態室從事生態監測工作。
生態監測是對森林、草原、濕地、荒漠、農田、城市等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的功能及健康狀況進行診斷。某一地區生態環境好不好,人類活動、氣候變化等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哪些影響,生態環境又發生了哪些變化等,這些都需要生態監測來進行監控和評估。
2003年,中國的生態監測事業剛剛起步,沒有標準,沒有設備,甚至連生態室也只有4名工作人員。
與幾乎一片空白的生態監測事業相比,我國幅員遼闊,生態系統多樣,人類活動復雜,這給剛剛起步的生態監測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
董貴華面前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繁重的數據分析、圖片比對工作讓董貴華幾乎住在了辦公室里。有時候加班太晚,大門上了鎖,董貴華就跳窗戶出去。
生態監測工作需要利用衛星圖片與實際地圖進行比對。地圖上的一個點,在衛星圖片里是山還是林?是田地還是野地?這些都需要一個點一個點核實,一寸圖一寸圖核對。特別是缺少數據處理設備,老舊的計算機運行起來就像老牛拉車,有時候一幅圖需要兩三天的時間才能校對清楚。
“這項工作不僅要細心,更要耐心和恒心。”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董貴華和她的同事們就是這樣一個點一個點地核對,一寸一寸地丈量,終于完成了全國生態監測、數據分析和報告編制等工作,為中國的生態監測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斷創新,閑不住的董貴華
有了生態監測數據,還需要有一套標準和規范來進行評價,才能知道生態環境質量變化情況。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提出,要建立一套評價我國生態質量狀況的指標體系。董貴華與同事們又投入到技術路線制定、監測方法研究、評價方法研究、標準制定、質量控制技術研究、質量控制保障措施等諸多環節的研究中去。
我國從南到北跨越亞熱帶、暖溫帶和溫帶,地質構造復雜多變,地勢起伏高差懸殊,區域差異明顯。區域內有黃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內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不同地理單元,幾乎包含了陸地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生態系統,構成了類型齊全、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
如何為如此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制定一個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如何確保生態環境評價數據的準確,保障評價質量?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探索創新。
董貴華毅然接過重擔,作為主要技術人員,參與了大大小小的研討會,向各領域的專家征求意見。
為了拿出一個各方都認可的標準,董貴華四處取經,遍訪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為了制定某一個生態評價標準,董貴華需要“跑斷腿,磨破嘴”。一次,一位專家對某項生態評價標準幾次提出新的意見,董貴華一次又一次登門拜訪,與專家溝通。
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方案制定和論證,最終促成了我國第一個生態評價行業標準的發布。
而作為核心技術人員的董貴華,不僅參與研究和制定了我國第一個生態評價行業標準,參與研究構建了滿足生態環境管理需求的生態環境監測業務化指標體系,建立了我國生態環境監測業務框架,并且在后期推廣應用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促進了多尺度、多類型、多單元的國家生態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
2012年,董貴華參加的基于環境一號等國產衛星的環境遙感監測技術標準與規范研究,獲得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我國空間數據管理、處理與應用領域的最高行業獎項。
獲得了行業內最高獎后,董貴華仍閑不下來,她又開動腦筋:環境遙感監測有了技術、有了標準,如何發揮這些技術的優勢,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怎樣才能有效地開展工作,提高全國生態監測技術水平?怎樣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全國生態監測效率?怎樣有效地保證生態監測數據質量?怎樣才能為環保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支撐?
很快,董貴華將目光轉向了技術體系和業務化流程體系等后期應用。她負責研究制定了生態遙感監測數據產品生產規范技術體系及業務化流程體系,促進了全國生態遙感監測數據生產的規范化,提高了全國生態監測數據的處理效率和精度,開拓了我國環境保護領域在生態方面的新陣地,取得了突出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不斷前進,扎實肯干的董貴華
董貴華參與制訂的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很快得到了業內和政府相關部門的認可。財政部委托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進行評價,以評估財政轉移支付的保護效果。
董貴華及其同事們一起,研究制定了我國重要生態功能區評價指標、考核方法和實施細則,建立了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考核體系。目前,這一體系每年對我國重要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進行評估,向當時的環境保護部和財政部報送評價結果和綜合報告,作為財政部向縣域撥付轉移支付資金的調節依據。
他們的研究成果為國家管理和環境保護提供了科技支撐,真正實現了“完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強化考核結果運用”的初衷。
但是隨著生態監測事業的發展,生態監測人才短缺的問題日益凸顯。當時全國具有生態監測能力的省站非常少,技術人員均是從其他崗位抽調,生態監測技術基本為零。
沒有人才怎么辦?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每年在各領域舉辦培訓,每期只有七八天,學員們沒有基礎,必須從最基本的理論知識、操作步驟教起。與學員們需要學習的多方面知識相比,七八天的培訓時間實在太短。董貴華就想盡一切辦法,認真教授知識。參加培訓的學員們說,他們非常敬佩董貴華老師扎實實干認真吃苦的精神。每次培訓班都是白天+黑天,就連午休都在解答學員們的提問。
就是憑著這種扎實肯干的精神,大部分省份很快具備了生態監測能力,逐步建成了全國生態監測業務。
從2005年只能對31個省份進行評價,到2009年實現了全國所有2476個縣域生態狀況的評價,董貴華付出的不僅僅是時間和心血。
擺在桌上的8本《全國生態環境質量報告》,記錄了8年來我國生態環境變化趨勢,對我國生態環境評價具有重要意義。這是董貴華多年來堅持不懈編制完成的。這些評價結論被納入到生態環境部環境質量報告書和環境質量公報,完善了報告書中生態部分的內容。
“未來要對生態環境體系進行立體的監測,體現出生態環境體系狀況。”董貴華說,以前只需要對衛星監測圖進行分析解讀,現在要建立立體監測體系,需要實地核查當地生態環境。有時候到草原、森林等地核查,深入到人跡罕至的地區,一去就是幾周。野外環境惡劣,蚊蟲叮咬、水土不服,董貴華都咬牙堅持下來。
作為妻子、母親和女兒,她說這幾年虧欠家人很多,“工作和學習幾乎占用了我所有的時間。”
“每次出差回來,孩子都會生病。”董貴華嘆了一口氣,有好幾年,幾乎每個月都要帶著孩子跑醫院。
“欣慰的是,他們都非常理解我的工作。”董貴華慶幸家人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
2023年8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2023年符合環保裝備制造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該名單按照《環保裝備制造行業(大氣治理)規范條件》《環保裝備制造行業(污水治理)規范條件》《環保裝備......
生態環境部2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今年1至6月,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至Ⅲ類)斷面比例為87.8%,同比上升2.1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
按照生態環境部工作安排,為更好地推進全國六大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業務工作及能力提升,2023年7月6日,由生態環境部監測司組織,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以下簡稱總站)承辦,浙江、上海、廣東、遼寧、四......
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相關負責人就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布日本福島核污染水處置綜合評估報告答記者問。問:近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布了日本福島核污染水處置綜合評估報告,您怎么看?答:外交部發言人已經代表中國......
2023年6月30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7月上半月(1—15日)全國空氣......
浙江省輻射環境監測站(生態環境部輻射環境監測技術中心)近日開展“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學思想”主題黨日活動,組織全體黨員干部職工赴秦山核電科技館開展現場學習。自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
用于監測極端環境的傳感器需要在高溫和惡劣的條件下提供可靠的測量。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壓電傳感器,可以在噴發的巖漿(地球上最熱的熔巖類型)的溫度下工作。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和國防--所有這些極端......
意大利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新穎的4D打印的可生物降解的軟體機器人,其形狀像一顆種子,能隨著濕度的變化而改變形狀,并能在土壤中航行。該設備作為監測環境的一種新方式具有很大的潛力。4D打印是使用3D打印技術......
近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2023年03至4月政府采購意向公布,對部分國控城市的點位儀器設備更新,需采購環保監測設備,總預算金額達7500萬元。......
近日,蘇州市環境監測站發布《蘇州市環境監測站關于市監測站2022年購置實驗室儀器設備(分臺(套)購置)項目》公告,預計花費近376萬元采購實驗室儀器設備。詳細信息如下:一、項目名稱:市監測站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