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復聯 3 的上映是漫威迷的狂歡。說起復聯系列,除卻超級英雄的連番炫技,「亦正亦邪」的反派洛基也憑其獨特的魅力吸粉無數。
細胞內的「清道夫」自噬,在腫瘤領域中也扮演著這樣的雙面角色。一方面通過控制腫瘤細胞增殖,抑制血管生成來實現抑癌作用,另一方面自噬可提高腫瘤細胞的應激能力助其死里逃生。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噬被認為是抑制早期腫瘤發生,促進已形成的腫瘤發展。
自噬在腫瘤中的雙面作用
過往對腫瘤的研究和治療,簡單粗暴的針對于腫瘤細胞本身,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聚焦在腫瘤及其微環境,自噬也不例外。在腫瘤的發展過程中,自噬、腫瘤、微環境有著怎樣的恩仇錄呢?
種子與土壤
早在 1889 年,英國醫生 Stephen Paget 就提出了「種子與土壤」學說,「種子」是指腫瘤細胞,「土壤」是適合腫瘤細胞生長的微環境。腫瘤的生長與轉移與微環境息息相關,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一些特定的靶器官能夠提供適宜腫瘤細胞生長的,從而備受「青睞」,而在另一部分器官中卻不會形成腫瘤。
「種子與土壤」學說提出者 Stephen Paget,圖片來自于 Bing
「土壤」具體有哪些元素呢?腫瘤微環境包括腫瘤細胞周圍的血管,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免疫細胞、骨髓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等各種正常細胞,以及細胞外基質(ECM)等。腫瘤細胞可以通過釋放細胞外信號影響周邊的微環境,促進腫瘤血管增生和抑制周邊的免疫細胞,而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細胞及因子又可以影響腫瘤細胞的生長。
腫瘤細胞與腫瘤微環境間的相互關系(右圖)遠比正常組織中細胞和其周邊的微環境復雜的多(左圖)
腫瘤細胞中的自噬——調控微環境
腫瘤細胞中的自噬通過調控細胞因子、生長因子來影響細胞間的交流,包括臨近的腫瘤細胞和其它腫瘤微環境中的正常細胞。研究表明,自噬可以阻礙腫瘤微環境的抗腫瘤免疫,腫瘤細胞從而實現「免疫逃避」。采用遺傳手段抑制自噬,不僅可以抑制荷瘤小鼠內的腫瘤生長,而且可增強免疫監視,加強 CD8+ T 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最終殺傷腫瘤。
例如,在 ATG4B 顯性負性的胰腺導管腺癌(PDAC)小鼠模型中,自噬受到限制,觀察到腫瘤生長的顯著抑制。當在裸鼠中注射自噬功能正常的細胞后,腫瘤「卷土重來」,而 ATG4BCA+(自噬缺陷)細胞則未出現這一現象。最近一項 PDAC 的研究表明,抑制自噬,能夠引起抗腫瘤 T 細胞和 CD68+ 巨噬細胞的募集及滲透。
抑制自噬可影響 PDAC 的生長
微環境中的自噬——調控腫瘤細胞
腫瘤微環境中的自噬對腫瘤細胞也具有深遠的影響,胰腺癌的一項研究表明,抑制微環境中的胰腺星形細胞自噬,減少了腫瘤細胞丙氨酸的攝入,進而限制其代謝及生長。
腫瘤-基質代謝相互作用模型
Nature 的一項研究使用一種帶有惡性腫瘤的果蠅模型,其腫瘤可以被自噬抑制劑類藥物控制,前期腫瘤生長和自噬主要依賴于其所處的腫瘤微環境。當把處于休眠狀態的自噬缺陷腫瘤細胞移植到自噬活躍的機體中時,就會重新激活腫瘤的生長活力。
總之,腫瘤細胞及其微環境中的自噬可作為腫瘤研究的靶標,因此,自噬抑制劑(查看Tocris 自噬抑制劑)具有成為抗腫瘤藥物的潛能。
檢測自噬的正確打開方式
傳統方法利用電子顯微鏡對自噬過程進行研究,理想情況下,應該使用組合測量方法,包括自噬形成的穩態監測和自噬流測定等不同體系來評估自噬活動。
? 穩態監測:自噬小體數量
自噬小體的數量分析試驗通常測定的是 LC3 蛋白。LC3 可能存在于胞質和胞核中。脂化型 LC3 或 LC3 -II 是已知的唯一與自噬小體的內膜相關的蛋白。通過免疫熒光(ICC/IHC/IF)和免疫印記(WB)可以檢測 LC3-II 水平,通過它可以較好的評估自噬小體的數量。
? 自噬流測定
自噬流是指從自噬小體的形成到底物降解,再將基本組分回收到胞質的整個過程。免疫熒光或免疫印跡分析中增強的 LC3-II 信號可能由自噬引起,也可能是自噬流阻斷所致。因此,為了清楚地區分這兩種機制,經常需要設置正確的對照,添加自噬誘導劑和溶酶體抑制劑,將自噬流測定與穩態監測相結合。
Bio-Techne 憑借超強的實力,儼然成為自噬研究領域的領導者。旗下子品牌 Novus 的 LC3B 抗體(目錄編號# NB100-2220)被 CiteAb 認可,確定為自噬市場上引用最多的抗體,目前引用數已近 700 篇!
參考文獻:
[1] Aunan JR, et al. The Biology of Aging and Cancer: A Brief Overview of Shared and Divergent Molecular Hallmarks. Aging Dis. 2017 Oct 1;8(5):628-642.
[2] Narita M, et al. Spatial coupling of mTOR and autophagy augments secretory phenotypes. Science. 2011;332(6032):966-70.
[3] Noman MZ, et al. Blocking hypoxia-induced autophagy in tumors restores cytotoxic T-cell activity and promotes regression. Cancer Res. 2011;71(18):5976-86.
[4] Garg AD, et al. ROS-induced autophagy in cancer cells assists in evasion from determinants of immunogenic cell death. Autophagy. 2013;9(9):1292-307.
[5] Maes H, et al. Autophagy: shaping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therapeutic response. Trends Mol Med. 2013;19(7):428-46.
[6] Yang A, et al. Autophagy sustains pancreatic cancer growth through both cell autonomous and non-autonomous mechanisms. Cancer Discov. 2018.
[7] Sousa CM, et al. 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 support tumour metabolism through autophagic alanine secretion. Nature. 2016;536(7617):479-83.
[8] Katheder NS, et al. Microenvironmental autophagy promotes tumour growth. Nature. 2017;541(7637):417-20.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教授何悅團隊揭示了胎盤特異性蛋白1(Plac1)在頭頸鱗癌中的直接促癌作用與塑造免疫抑制微環境的間接促癌機理,發現了頭頸鱗癌的關鍵亞群(Plac1+......
人體組織細胞處在獨特的微環境中,這個微環境由細胞外基質、各種細胞、可溶性信號分子等共同組成。微環境在細胞信號傳導、增殖和分化、形態和遷移、免疫應答以及營養代謝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深入研究細胞微環境對于......
耐藥型細菌感染的創傷愈合因其治療過程復雜、治療周期漫長和持續性感染,已經成為日益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是引起創面感染的常見菌種,MRSA感染范圍可以從皮膚和軟組織的輕......
記者12月21日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獲悉,該院結直腸腫瘤外科副主任黃睿教授及其團隊,在深入探討腸道菌群變化的同時,還對腫瘤微環境和內質網應激機理進行了揭示,挖掘出多個具有潛在臨床應用前景的分子......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吳正巖團隊,聯合山東濱州醫學院教授張桂龍和魏鵬飛,設計出一種核殼結構銅基納米復合材料。該復合材料具有腫瘤微環境響應的磁共振成像性能以及殺死腫瘤細胞......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吳正巖團隊,聯合山東濱州醫學院教授張桂龍和魏鵬飛,設計出一種核殼結構銅基納米復合材料。該復合材料具有腫瘤微環境響應的磁共振成像性能以及殺死腫瘤細胞......
近日,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第60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在山東青島盛大舉行。在這場盛會上,上海埃松氣流控制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埃松”)攜多款硬核產品參展,充分展現了松江企業在高校實驗室智慧“微環境......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綜合癌癥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確定了CD95受體上一個可導致細胞死亡的關鍵表位。這種觸發細胞程序性死亡的新能力可能會為改進癌癥治療打開大門。這一發現發表在近期《自然》雜志旗下的《細胞......
盡管免疫檢查點抑制(ICI,immunecheckpointinhibition)在治療癌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三陰性乳腺癌患者通常會對療法產生一定的耐受性,而且其潛在的機制并不清楚,MHC-1的......
液體活檢為目前腫瘤早篩和治療的關鍵技術,但傳統的液體活檢CTC(循環腫瘤細胞)技術捕獲效率低較低。為此,同濟大學醫學院陳炳地博士團隊歷時十余年,開發出基于糖代謝差異的全新靶點,設計仿生多功能納米探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