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5月初剛果(金)宣布在西北部省份發現埃博拉出血熱疫情后,世界衛生組織已確診35例病例,死亡23人,這次疫情是剛果歷史上第9次暴發,再次為人們敲響了警鐘。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不過比較欣慰的是,目前埃博拉疫情只暴發在非洲地區,導致人類發生出血熱繼而死亡的病毒亞型也主要為扎伊爾型埃博拉病毒(Z-EBOV)和蘇丹型埃博拉病毒(S-EBOV),但是在亞洲卻流行者這兩個惡魔的表兄弟——萊斯頓型埃博拉病毒(R-EBOV),也數次發現對猴類致死但無癥狀感染人的現象。由于R-EBOV是一種單鏈RNA病毒,像流感病毒一樣存在的快速變異的能力,因而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對今后的預防控制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一、發現史
R-EBOV的發現也比較偶然,1989年美國萊斯頓地區從菲律賓進口了一些食蟹猴,打算用于一些醫學研究。但這群猴子突然出現厭食、脾臟腫大、皮下出血、出血性腹瀉等癥狀,接近1/3的猴子死亡。為了驗明它們的死因,當地的檢疫人員在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中意外發現一種馬蹄形的病毒,隨后通過測序發現這是一種全新的埃博拉病毒亞型,根據誰發現誰享有命名權的原則,最終定義為R-EBOV。
隨后,意大利地區和美國德克薩斯州先后從菲律賓進口的食蟹猴中再次分離出R-EBOV,并且這三次出現疫情的猴子都源自菲律賓同一個省份,引起了菲律賓農業部門的重視。隨后他們對疫源地的猴子進行大規模捕捉和血清學調查,發現335只已經死亡的猴子中居然有113只R-EBOV抗體陽性,465只健康的猴子中也有18只抗體陽性,說明這種病毒已經在當地流行很久了,隨后農業部對251個當地的工作人員進行血清篩查,1人抗體陽性但是沒有任何不適。考慮到這種病毒可能會在更多靈長類動物中流行,菲律賓農業部下令將該地區所有猴子處死,并關閉當地的出口檢疫部門。
但是人類還是低估了R-EBOV重出江湖的決心,2008年菲律賓幾頭出現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家養豬中,農業部和美國CDC再次分離到這熟悉的病原體,外加6名農場操作工血清抗體陽性,這個時候已經分不清到底誰是豬傳染給人,還是人傳染給豬了。不過病理組織標本發現,E-BOV與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的感染部位不同,外加病豬癥狀主要由后者造成,有理由相信R-EBOV對豬也是無癥狀感染的。
此外,根據WHO公布的果蝠為非洲地區埃博拉流行的關鍵攜帶者,很多專家開始推測菲律賓當地的果蝠通過排泄糞便,或者進食樹上的水果,造成R-EBOV在當地的流行。菲律賓,孟加拉國以及我國云南地區的蝙蝠血清學R-EBOV調查也支持這個推測。不過遺憾的是,活體REBOV病毒及病毒核酸——攜帶的直接證據均未成功檢測成功,考慮到蝙蝠臭名昭著的歷史(可穩定攜帶馬爾堡病毒、SARS,狂犬病毒、中東呼吸道病毒、尼帕病毒等等),這頂高帽子它是逃不了滴。
二、宿主與傳播
既然R-EBOV作為一個可感染人類的病毒,那么人類更關注它是否還會將其它生物跳板發生進化,形成生化危機中T病毒那樣的破壞效率。為此科學家們前前后后拿齲齒類動物(代表性的如小鼠、豚鼠、倉鼠),哺乳動物(豬)和靈長類動物進行了驗證。
比較有意思的是,R-EBOV是可以在齲齒類動物體內生存和復制的,不過它們除了體重下降外沒有太明顯的癥狀;而豬在感染大量R-EBOV后,雖然依然沒有太大的不適,不過豬肺卻是首要病毒的攻擊目標,部分實驗豬出現實質性病變,鼻腔咽喉部以及臨近籠子飼養的空白對照豬可分離出R-EBOV,說明該病毒還是可以通過氣溶膠發生傳播的。而作為人類的近親,靈長類動物對R-EBOV的反應各不相同,比如非洲綠猴表示隨便來挑戰我,出現臨床癥狀算我輸;狒狒則表示盡管放馬過來,就算你們大哥Z-EBOV和S-EBOV出馬也不怕,而旁邊的食蟹猴等一眾小弟默默的離開。
考慮到寨卡病毒、登革熱病毒可通過蚊子叮咬傳播,漢坦熱病毒和萊姆病可通過叮咬傳播,科學家們也將這兩種蟲媒感染R-EBOV試著看能否發生傳播。結果還是令人欣慰的,R-EBOV雖然可在它們體內復制,但喪失了感染傳播的能力,這個時候宿主屏障的優越性就體現出來了。
三、進化與傳播
R-EBOV雖然目前只在亞洲的菲律賓,孟加拉國和中國云南山區流行,不過基因測序分析卻再次顛覆了我們對它的認識,它居然也是非洲原產病毒,在1400-1600年前和S-EBOV還沒有分家,但近年來它的進化速率卻是埃博拉病毒家族中進化最快的,目前在致病基因區域已經累計了太多的突變了,部分R-EBOV出現不同宿主嗜性以及免疫逃避能力,這個未來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
四、總結
R-EBOV作為埃博拉家族中唯一對人不致病的埃博拉病毒,對人無癥狀感染以及多種動物都可以作為中間宿主無疑增加了它是否會突破人際傳播屏障的可能。2014西非埃博拉的溯源調查顯示,非洲當地的兒童進食了Z-EBOV感染的蝙蝠肉是疫情暴發的重要元兇。而菲律賓、孟加拉國地區人和蝙蝠的活動區域和食物來源存在交叉重疊,我國云南與海南地區人民也有食用蝙蝠的習俗,這都增加了人感染R-EBOV,甚至是暴發的風險。為此,我們需加強R-EBOV的相關監測,對可能的流行區域人民做好健康宣教,防患于未然。
9月12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施一、齊建勛、高福院士團隊,在《自然》(Nature)上,發表了題為MolecularmechanismofdenovoreplicationbytheEbolavi......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與國外高校合作,闡明了內質網分子伴侶通過內質網膜上的E3泛素連接酶RNF185調控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的新機制,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
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1976年在扎伊爾和蘇丹首次發現,會引起人體大量內出血,造成病人休克甚至死亡。埃博拉病毒是一種屬于絲狀病毒家族的RNA病毒病原體,導致人類嚴重疾病的爆發。這種公共衛......
默沙東(Merck&Co)近日宣布,歐盟委員會(EC)已有條件批準博拉疫苗Ervebo(rVSV?G-ZEBOV-GP,V920,減毒活疫苗),用于18歲及以上人群的主動免疫,以預防扎伊爾型埃......
據Science8月6日報道,美國最頂級的生物防御實驗室——美國陸軍傳染病研究所,因未能通過安全檢查,而被暫停工作。埃博拉、天花、鼠疫、炭疽桿菌等等這個星球最恐怖的病菌,都保存在這個實驗室中。美國亞特......
據英國《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雜志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了來自一名埃博拉病毒人類幸存者的抗體的詳細信息。該研究揭示了埃博拉病毒中的一個新的脆弱位點,或可用于藥物和疫苗研發。埃博拉......
美國陸軍傳染病醫學研究所(USArmyMedicalResearchInstituteofInfectiousDiseases,USAMRIID)的MikeWiley和CatherinePratt把他......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道,日前,美國《細胞》雜志刊文稱,多位科學家在人體內發現一種新型蛋白,有可能幫助醫生找到治療埃博拉病毒的新方法。埃博拉病毒屬于絲狀病毒科,其蛋白質外殼含有單鏈RNA。像其他侵入細胞的病......
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在《細胞》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人體細胞中的一種蛋白可以幫助對抗埃博拉病毒,模仿該蛋白功能的藥物有朝一日或能有效治療這種致命疾病。與其他病毒一樣,埃博拉病毒會入侵宿主細胞并利用這些......
目前沒有藥物可用于治療埃博拉病毒、登革熱病毒或寨卡病毒,這些病毒每年感染數百萬人并導致嚴重疾病、先天性缺陷,甚至死亡。如今,來自美國格拉德斯通研究所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兩項新研究最終可能改變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