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日下午,21世紀中心舉辦第十期“氣候沙龍”活動,圍繞“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展開交流與討論。沙龍由汪航副主任主持,他指出沙龍活動自舉辦以來,內容不斷豐富,氣氛愈發活潑,影響力不斷提升,已成為中心加強能力建設和氣候變化戰略研究的重要補充形式。
本次沙龍活動邀請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王燦教授介紹國際氣候談判與全球氣候治理有關情況。王燦教授通過回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下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歷程,詳細闡述了《巴黎協定》后全球氣候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一是“自下而上”的國家自主貢獻與全球盤點相結合,以不斷提高各國自主貢獻力度的方式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長期目標的實現;二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得到體現,發達國家實施全經濟范圍量化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可依據國情逐步向全經濟范圍量化減排或限排目標邁進并將獲得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方面的支持;三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發展中大國將做出更大貢獻。他還總結了我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以來在認識和角色上的轉變,指出未來我國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中心全球處的同志聚焦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的技術議題,介紹了公約下氣候技術機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梳理了技術議題談判的焦點分歧。大家圍繞如何將氣候領域科技工作與氣候談判更好地結合,以及多邊合作機制對技術開發與轉讓的作用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部社發司代表分享了參加波恩談判會議的切身體會,并就多邊合作過程的效率問題發表了個人見解。綜合處、資源環境處的同志也相繼發言,分別圍繞氣候友好技術轉讓工作的創新思路、適應議題談判中“損失損害”等熱點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設想。
黃晶主任參加了本次“氣候沙龍”,對王燦教授團隊給予中心氣候變化工作的一貫支持表示感謝,并充分肯定“氣候沙龍”從創辦以來取得的良好進展。他指出,氣候變化由最初的科學問題,逐步演變為環境問題、發展問題和政治問題,受到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科技在降低對氣候變化認識的不確定性、準確評估影響和風險、有效支撐各行業領域減緩和適應行動、引領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是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根本手段,希望大家繼續關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熱點,加強與相關領域專家的交流,進一步提升團隊綜合素質,支撐我部的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