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學協會近日發布報告說,在充分考慮科學技術及其社會影響的條件下,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體胚胎、精子或卵細胞細胞核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倫理上可接受”。
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學協會并非政府機構,而是一家相當于民間智庫的獨立機構,著重關注生物與醫學技術進步過程中出現的倫理困境。該協會發布的最新報告《基因編輯和人類生殖:社會與倫理問題》指出,基因編輯(剪刀)工具代表生殖選擇的一種“全新方法”,將對個人和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一家獨立機構基于調查研究而得出基因編輯“造人”在“倫理上可接受”的結論是否能為社會廣泛認同,可能并不樂觀。但是,這至少反映了一種社會趨勢,一些人認為,可以為基因剪刀“造人”開綠燈。
國際社會對基因編輯嬰兒從一開始就是堅定的紅燈警示,現在卻有人準備開綠燈,這個轉折過程的時間之短令人吃驚。2015年,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就因團隊進行胚胎基因編輯遭到國際生物醫學界的反對。當時有人預測,世界上首次誕生基因編輯活產嬰兒可能還要50-100年。但是,從那時到現在才三年,就已經有人呼吁為基因編輯嬰兒開綠燈了,這是否意味著基因編輯嬰兒的誕生為時不遠呢?
基因編輯“造人”技術具有巨大的社會需求和實用性。目前已知有超過4000種遺傳性單基因疾病,影響全球超過1%的新生兒。從理論上講,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幫助預防這些疾病,讓每個家庭都獲得健康嬰兒。這顯然比胎兒出生前的基因檢測更先進。胎兒基因檢測有異常,后續的處理只是流產掉有缺陷的胎兒,但基因編輯可在檢測出有基因異常后進行致病基因的修改,或在更早的時候對精子和卵子中的致病基因進行編輯修改,以保證健康后代的出生。
不過,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學提出基因編輯嬰兒“倫理上可接受”的同時,給予了嚴格的限定條件。其一,基因編輯嬰兒必須確保并符合未來出生嬰兒的福祉;其二,符合社會的正義和團結,不會增加歧視和分裂。這兩個條件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非常復雜和困難。
僅僅從技術上看,基因編輯要符合嬰兒的福祉就是一個難題。黃軍等人對胚胎修改β地中海貧血的致病基因時,試驗了86個廢棄胚胎細胞,最終只有28個基因被成功編輯修改,成功率約為33%。顯然,這個成功率并不足以獲得安全性和成功率的保障,也讓人們對此技術抱有疑慮。
現在,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有“基因魔剪”之稱的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并不精準,脫靶率較高。這也意味著,如果使用基因剪刀修改致病基因,如地中海貧血的致病基因,也有可能把正常的基因也剪掉;或者導致胚胎或生殖細胞上的基因發生重組,導致殘障嬰兒的出生,毀滅嬰兒的福祉。因此,基因編輯嬰兒技術如果沒有100%的準確性,尚不可能用于臨床“造人”。
另一方面,即便技術有保障,基因編輯技術被批準用于“造人”之前,還需要專業界和社會對它的應用和各種潛在可能性進行廣泛而充分地討論;而且需要深入和全面的研究來建立臨床安全標準,制定相應的監控和審核措施;還要充分評估它對個人、群體和社會的負面影響,到最后才可能立法。
以英國而言,目前允許人體胚胎研究,但英國法律不允許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后移植入子宮。因此,即便倫理和技術都為基因編輯“造人”開綠燈,但要讓法律開綠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北京11月27日電據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術》發表的一項研究,在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的基礎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新工具,可以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式剪除有缺陷的基因并用新基因替換它們。......
?基因編輯“工具箱”加速迭代之際,人們仍在期待一款真正安全有效的基因編輯療法落地。?一位美國醫療行業分析師接受采訪時也表示,面對罕見病市場、技術和倫理問題,基因編輯技術的資本投資確實到了需要慢下來的時......
CAR-T細胞療法一直廣為人知,CAR-T細胞在腫瘤免疫治療方面擁有諸多優勢,它可以利用非限制性的形式特異識別和殺傷表達特定抗原的癌細胞,以單鏈抗體(singlechainantibodyfragme......
非病毒工程改造的免疫細胞可用于個性化治療癌癥,英國《自然》雜志1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報道了這一改造細胞的重大進展及其人體臨床試驗。該方法使用CRISPR基因組編輯(一個源于細菌的系統),生成了患者特異......
10年前,我們看到了現代生物學的突破。一位美國科學家發現,對Cas9蛋白的操縱產生了一種幾乎可在科幻電影里展現的基因技術:CRISPR。把它想象成一把“分子剪刀”,它能夠切割和編輯人類、動物、植物、細......
異種移植技術要大規模進入臨床應用,還需要更長時間、更謹慎的觀察探索。作為一項新興的科學技術,異種移植是人類探索生命科學奧秘的有效手段和模型,尤其如果能徹底地突破該技術,將打開人類免疫新紀元,從長遠發展......
成簇的、有規律間隔的短回文重復序列(Clusteredregularlyinterspacedshortpalindromicrepeats,CRISPR)近年來被廣泛關注。較之熒光檢測方法,電化學生......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傳染科(感染科)和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感染疾病科相關科研人員撤回兩年前發表的一篇肝癌研究論文。當地時間2022年9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病理學研究與實踐》(PathologyR......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首次破譯了一種使皮膚癌轉移到大腦的機制,并利用現有的治療方法成功地抑制了60%到80%的擴散。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期刊《JCI洞察》上。研究人員發現,在腦轉移的黑色素瘤......
論文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伙人、研發副總裁張楫欽經基因編輯的T淋巴細胞,在臨床上被證明可以有效清除腫瘤細胞。北京時間8月31日23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