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質氣溶膠是氣候變化的重要驅動因子之一,特別是其中的黑碳,由于強烈的吸光作用而得到廣泛關注。而對于有機氣溶膠,以往的研究大多認為對太陽輻射只存在散射作用。近期的研究提出,在吸光能力較強的黑碳和無吸光性有機碳之間還存在一類由類腐殖質(Humic-like substances, HULIS)等物質組成的黃色或棕色有機物質,該類吸光性有機物質被定義為棕碳(Brown carbon)。棕碳的吸光能力隨波長變短迅速增強,因此在地表輻射平衡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中國科學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生武廣明(第一作者)和研究員叢志遠(通訊作者)等對大氣氣溶膠進行了系統采樣。與其他實驗室合作,發現氣溶膠中HULIS的含量和吸光特性具有顯著的季節差異,夏季含量明顯高于冬季(圖1,左上),而冬季的吸光能力是夏季的2-3倍(圖1, 右上)。通過與有機示蹤物(左旋葡聚糖:指示生物質燃燒。蘋果酸和庚二酸:指示二次形成過程)的相關性分析發現,納木錯冬季大氣HULIS主要來自于生物質燃燒,而夏季主要受大氣中二次反應過程的影響(圖2)。后向氣團軌跡分析和衛星火點分布圖進一步表明,納木錯地區冬季大氣HULIS受到南亞生物質燃燒長距離傳輸的影響,夏季HULIS的前體物主要來自于印度東北部的人為排放與植被揮發(BVOCs)等(圖3)。
這項研究較為全面地揭示了高原中部棕碳氣溶膠的吸光特性、來源區域及環境意義,提升了對大氣有機氣溶膠輻射效應的認識,同時也為區域氣候模型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述研究結果得到了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15221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1630754)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41625014)的資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為主的聯合研究團隊在青藏高原北部青海同德縣上新世地層中發現一件保存完好的羚羊頭骨化石,鑒定為“泥河羚羊"("Gazella"nihensis)。該化石的......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捕獲和測序了百余例距今7100年以來的云南古代人類基因組,填補了東亞和東南亞史前人群遺傳數據的關鍵空白,并首次從遺傳學角度明確了青藏高原人群的“......
從秦嶺、昆侖山到喜馬拉雅山,從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到云貴高原,從黃河、長江到雅魯藏布江……我國西部地區占全國七成以上的國土面積,承載著草原、濕地、森林等重要生態資源,同時與十多個國家接壤,在國家生態安全......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陳發虎院士牽頭發起的“跨大陸交流與絲路文明聯盟”(ATES)和丁林院士等牽頭發起的“國際巨型高原研究會”(PlateauPlus)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科......
4月30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元合、副研究楊貴彪等與合作者在《自然—通訊》發表最新成果,解析了高寒凍土區植物養分重吸收特征。植物養分重吸收是指將原本可能流失的養分重新捕獲、回收并再利用的過程......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強團隊同合作者,通過系統整合蛇綠巖年代學、變質-巖漿作用序列、沉積記錄等多學科證據,重建了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以下簡稱班-怒洋)開啟-俯沖-穿時閉合的完整......
青藏高原湖泊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資源組成之一,影響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的水循環,在支撐生物多樣性、提供關鍵生態系統服務方面極具價值。湖泊變化對氣候和流域水文變化敏感,影響湖泊生物地球化學條件,可對水安全、......
近36年間,氣候變化給青藏高原湖泊帶來哪些影響?湖泊面積和水量發生了什么變化?對湖泊生物地球化學和生態系統以及碳源匯產生什么影響?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研究員朱立......
氣候變化會給青藏高原湖泊帶來哪些影響?這項研究給出答案。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通過系統量化1986—2022年青藏高原湖泊變化的物理、化學及生態響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發現,......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丁林團隊定量重建了青藏高原東部洛隆盆地的隆升歷史和環境變化,為探索高原生長過程及環境影響提供了新的有力證據。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國家科學評論》。洛隆盆......
扫码下载分析测试百科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