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快速成型技術預制個體化鈦修復體修復下頜角缺損,為該方法在臨床的廣泛應用提供實驗基礎和初步的臨床經驗。方法:在動物實驗研究部分,我們將16只小型豬均分為兩組,制作了小型豬下頜角缺損的動物模型(A組8只小型豬行左側下頜角截骨術,B組8只小型豬行雙側下頜角截骨術)。根據術前、術后的CT掃描數據,應用三維重建及快速成型技術制作獲得三維頭顱模型,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和制作個體化純鈦修復體。應用該個體化修復體修復16只小型豬左側下頜角缺損。左側均為實驗側,右側(A組正常下頜角側和B組單純下頜角截骨側)為對照側。將實驗側和對照側進行大體、光鏡、電鏡等方面的對照研究。在臨床應用研究部分,我們采用該方法制備個體化下頜角修復體修復下頜角缺損3例。結果:在動物實驗研究部分,應用快速成型技術制作的個體化鈦修復體與缺損形態非常吻合,遠期通過組織學和電鏡觀察可見鈦修復體與骨之間逐漸形成完全的鈦-骨整合。A組有1例小型豬于術后6個月出現感染,其余未見并發癥。A組術后早期可以達到完全對稱,但隨著小型豬成長,實驗側(左側)呈現出稍微小于正常側(右側)的趨勢。B組單純截骨側(右側)有小部分自愈,但仍明顯小于實驗側(左側)。在臨床應用研究部分,患者的下頜角缺損得到了很好的修復,雙側基本對稱。所有患者未見并發癥,效果滿意。結論:快速成型技術預制的個體化鈦修復體可將缺損下頜角恢復到正常形態,鈦修復體與骨質發生理想的骨整合,該個體化修復體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目的:研究鈦植入體在植入動物或人體后的鈦離子擴散規律和產生的影響,以及鈦植入體的表面形貌和元素構成變化,為鈦植入體在臨床的安全應用提供實驗數據。方法:在動物實驗研究部分:實驗組16只小型豬,各植入1枚個體化純鈦修復體修復左側下頜角缺損;對照組4只小型豬,未植入任何鈦植入體。(1)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分析法(ICP-MS)對鈦修復體植入前和植入后第1、3、6、12、18個月血清、尿、毛發中的鈦離子水平、以及對照組和實驗組植入后第3、6、12、18個月遠處器官(包括肝、脾、肺、腎、頜下淋巴結、脊髓)中的鈦離子水平進行定量檢測。(2)應用X射線能譜分析(EDAX)檢測鈦修復體植入前和植入后表面元素構成變化和骨組織中鈦離子含量變化規律,掃描電鏡(SEM)觀察鈦修復體形貌變化。(3)光鏡下觀察植入鈦修復體后鄰近組織和遠處器官的組織學改變。在臨床研究部分:(1)我們應用ICP-MS檢測了植入鈦合金修復體患者術前和術后第1周、2周、1、3、5個月的血清、尿液的鈦離子濃度變化,并分析變化規律。(2)應用俄歇電子能譜(AES)對臨床常用的鈦接骨板進行分析,比較未植入和植入后6個月接骨板在不同深度、不同接觸面的元素變化。結果:在動物實驗研究部分:(1)鈦修復體在血清、尿液、毛發、肝、脾、肺、腎、頜下淋巴結、脊髓的術后鈦離子濃度均較術前和對照組升高。尿的鈦離子峰值出現在術后第1個月,毛發的鈦離子峰值出現在術后第6個月,其余均出現在術后第3個月。除腎臟的鈦離子濃度下降不明顯外,其余均在半年后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2)應用EDAX檢測我們發現,隨植入時間延長,鈦修復體表面的鈦含量會相應降低,SEM觀察鈦修復體表面變得粗糙。鈦在骨中最遠探測極限距鈦-骨界面250-300μm左右。(3)術后3個月包膜有黑染現象,光鏡觀察存在黑色顆粒,但6個月以后黑染及黑色顆粒均消失。在長達18個月的術后觀察中未見與鈦植入體相關的不良反應,組織學觀察這種微量鈦離子的沉積對周圍組織并未造成明顯的變性、壞死和引起局部病理性的增生。在臨床研究部分:(1)患者血清鈦離子濃度在術后第3個月到達峰值,隨后下降;尿鈦離子在術后第2周達到峰值,隨后下降。(2)應用AES檢測發現,術后6個月的鈦接骨板在表面和10nm深度的Ti含量均低于未植入接骨板(P<0.01),接觸骨組織面的Ca含量在表面和10nm深度均高于未植入接骨板和接觸軟組織面(P<0.01)。Ti含量隨深度增加而增加(P<0.01),Ca含量隨深度增加而減少(P<0.01)。結論:鈦金屬雖在體內有鈦離子釋放、沉積和元素交換現象,但均屬微量,不足以導致組織器官結構、功能的改變和金屬沉著癥。鈦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化學穩定性,但更為長期的植入安全性仍有待觀察和研究。目的:觀察下頜角缺損個體化純鈦修復體修復術后咬肌體積的變化規律。方法:小型豬16只均分為兩組,在A組左側及B組雙側制作下頜角缺損模型。A組8只小型豬行左側下頜角缺損個體化純鈦修復體修復術,B組8只小型豬行左側下頜角缺損個體化純鈦修復體修復術和右側咬肌剝離術。對術后第3、6、12、18個月CT掃描所得到的斷層數據進行圖像處理,分離咬肌數據,并通過分體重建技術對咬肌進行三維重建和體積測量,并對A組小型豬的修復側(左側)和正常側(右側)、B組小型豬的修復側(左側)和單純截骨側(右側)咬肌的體積變化進行對照研究。結果:A組小型豬的個體化純鈦修復體修復側(左側)的咬肌體積均小于正常側(右側),但雙側體積差距有逐漸縮小趨勢;雙側咬肌體積在術后第3、6、12個月有統計學差異(術后第3、6月P<0.01,術后第12月P<0.05),在術后第18個月無統計學差異(P>0.05)。B組小型豬的純鈦修復體修復側(左側)的咬肌體積均大于單純截骨側(右側),但雙側體積差距有逐漸增大的趨勢;雙側咬肌體積在術后第3、6、12個月有統計學差異(P<0.01),在術后第18個月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下頜角截骨術后咬肌體積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萎縮,個體化鈦修復體修復下頜角缺損利于咬肌體積的恢復,但仍小于正常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