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蔡林濤領銜的納米醫學研究組構建了腫瘤靶向供氧體系(雜交蛋白靶向納米氧載體)和腫瘤原位產氧體系(二氧化錳納米金籠)來增強光動力治療效果,并引發腫瘤免疫原性細胞死亡(ICD),有效消除原位瘤和抑制遠端瘤。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2018,10.1021/acsnano.8b04371)和Biomaterials(2018,177:149-160)上。
手術、化療和放療是臨床腫瘤治療的“三大板斧”,但是,腫瘤一旦發生轉移,現有的治療手段都具有局限性。因此理想的腫瘤治療策略不僅能夠高效、安全地根除原位腫瘤,而且還能通過激活機體免疫系統來識別和清除殘留的腫瘤細胞,防止腫瘤轉移和復發。蔡林濤團隊成員陳志寬、梁銳晶、劉蘭蘭、鄭明彬等在前期腫瘤靶向增氧干預治療的研究基礎(ACS Nano,2014,8,12310;Adv. Funct. Mater.,2017,27:1703197;Theranostics,2018,8:3584-3596)上,利用雜交靶向蛋白(白蛋白)和載氧蛋白(血紅蛋白)包裹光敏劑(二氫卟酚e6,Ce6),制備了具有自供氧增強光動力治療功能的雜交蛋白靶向納米氧載體;另外,通過模板法構建了具有腫瘤原位增氧增強光動力效果的核殼型二氧化錳納米金籠。
研究結果表明,利用雜交蛋白氧載體的腫瘤靶向供氧方式,或者二氧化錳納米金籠特有的腫瘤微環境(低pH/富含過氧化氫)響應原位產氧方式,均能有效改善腫瘤缺氧微環境,并在激光照射下,顯著提升瘤內單線態氧的產生,強有力地誘導原位瘤“免疫原性細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ICD會增強免疫原性信號分子如鈣網蛋白(CRT)、高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三磷酸腺苷(ATP)等的釋放,促進樹突狀細胞成熟,進而增加腫瘤內活化的效應細胞(CD8+ T細胞、CD4+ T細胞、NK細胞)的數量,產生抗腫瘤免疫效應,從而有效抑制遠端瘤和轉移瘤,突破局部光動力治療難以抑制轉移腫瘤的瓶頸。
該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際合作、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研究團隊、廣東省納米醫藥重點實驗室、深圳市科創委基礎研究項目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等的資助。
9月30日,北京城市副中心醫產協同示范項目荻碩貝肯免疫與代謝特檢平臺啟動儀式在中關村通州園一方健康谷舉行。該平臺將進一步豐富漷縣醫藥健康產業集聚區及副中心免疫醫學科學研究及服務能力,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醫......
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科學家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Ambros)和加里·魯夫昆(GaryRuvkun)。生理學或醫學獎是2024年諾貝爾......
9月19日,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生物醫學領域重要獎項——拉斯克獎揭曉。華人科學家、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分子生物學教授兼炎癥研究中心主任陳志堅因發現“感知外來和自身DNA的酶cGAS,解開DN......
西班牙巴塞羅那科技學院NuriaLopez-Bigas和AbelGonzalez-Perez共同合作,近期取得重要工作進展。他們研究提出了免疫治療應答的五個潛在因素。相關研究成果2024年9月12日在......
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教授謝晶、副教授丁兆陽,開發出具有增強光動力性能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能夠在多種環境下具備高效抑菌和殺菌能力,在實際應用中滅菌率達到了99.999%,有助于系列功能材料的開發,為食品......
由中國食藥促進會疫苗及生物制品質量評價與標準專業委員會組織全國30多家企事業單位共同編制的《基于mRNA-LNP技術的(細胞)免疫治療產品開發指南》(T/FDSA0055—2024)團體標準于近日正式......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王海、聶廣軍、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冉海濤等人在Nature子刊NatureNano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Metal-ion-chelatingphenylalanine......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王海、聶廣軍、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冉海濤等人在Nature子刊NatureNano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Metal-ion-chelatingphenylalanine......
記者8月21日從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獲悉,該醫院骨科、腫瘤模型與個體化診治研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教授黎志宏團隊在骨腫瘤、骨轉移瘤及納米材料領域獲系列新成果。骨肉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骨腫瘤。化療藥物耐藥是......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最致命的原發性腦腫瘤之一,但其診斷和治愈性治療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2024年8月19日,東華大學李靜超團隊在Advanced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Neutroph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