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8-03 15:50 原文鏈接: 中國科學家已經邁入“改造”生命的大門!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上帝”的特權能否交由人類自己掌控?選擇與人類有1/3同源基因的真核模式生物釀酒酵母為突破口,將其天然16條染色體融合改造為1條巨大染色體,這個合成生物學領域開展的“異想天開”的結構設計與工程化實施,終于夢想成真!

      合成生物學領域里程碑式的突破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覃重軍團隊及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該成果于8月2日發表在《自然》上,這是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突破,打開了“改造”生命的大門。

      能否打破自然的界限?是否可以人造一個單染色體的生物并具有正常的功能?這個大膽假設吸引著科學家上下求索。

      2010年,美國科學家J. Craig Venter團隊在《科學》上報道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而這一次,以覃重軍研究組為主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將單細胞真核生物釀酒酵母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創建為具有完整功能的單條染色體。該項工作表明,天然復雜的生命體系可以通過人工干預變簡約,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為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創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

      生物學教科書中將自然界存在的生命體分為具有被核膜包裹染色體細胞核的真核生物和染色體裸露無核膜包裹的原核生物。染色體攜帶了生命體生長與繁殖的遺傳信息,真核生物通常含有線型結構的多條染色體,而原核生物通常含有環型結構的一條染色體。在該研究中,覃重軍假設真核生物也能像原核生物一樣,用一條線型染色體裝載所有遺傳物質并完成正常的細胞功能,并與副研究員薛小莉“工程化精準設計”定制人造單染色體酵母的指導原則以及理性分析、實驗設計、工程化推進總體方案。博士研究生邵洋洋從2013年開始嘗試并發展高效的染色體操作方法,歷經4年時間,通過15輪染色體融合,成功創建了只有一條線型染色體的釀酒酵母菌株SY14。此后,覃重軍研究組進一步與中科院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國屏研究組、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周金秋研究組、武漢菲沙基因信息有限公司及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趙志虎等合作,深入鑒定SY14的代謝、生理和繁殖功能及其染色體的三維結構。

      該成果研究團隊負責人覃重軍介紹,研究團隊將16條天然染色體上融合為一條,可以看到染色體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但是細胞生長跟原來一模一樣,功能也幾乎一樣,只不過通過減數分裂有性繁殖后代稍有減少,這種狀況以后將進一步研究。從基礎研究的角度來說,造出了一個簡約化的生命體。

      論文全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這一研究發現顛覆了染色體三維結構決定基因時空表達的傳統觀念,揭示了染色體三維結構與實現細胞生命功能的全新關系。

      該研究成果是通過經典分子生物學“假設驅動”與合成生物學“工程化研究模式”來探索解析生命起源與進化中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的新范例。將天然復雜的酵母染色體通過人工改造以全新的簡約化形式表現出來,是繼原核細菌“人造生命”之后的一個重大突破。單染色體酵母的“誕生”,連同我國科學家參與的酵母染色體全人工合成工作,是繼20世紀60年代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和tRNA之后,中國學者再一次利用合成科學策略,去回答生命科學領域一個重大的基礎問題。

      生物進化從簡單到復雜,人類、動物、植物、真菌、酵母都是真核生物。其中,人類有23對染色體,小鼠有20對染色體,水稻有12對染色體。而釀酒酵母是迄合科學研究最透徹的一個真核細胞,它是研究染色體異常的重要模型,1/3基因與具有23對染色體的人類基因同源。端粒是線型染色體末端的保護結構。隨著細胞分裂次數的增加,端粒的長度逐漸縮短,當端粒變得不能再短時,細胞就會死亡。人類的過早衰老與染色體的端粒長度直接相關。此外,端粒的縮短還與基因突變,腫瘤形成等許多疾病相關。與天然酵母的32個端粒相比,覃重軍研究團隊人工創造的單條線型染色體僅有2個端粒,為研究人類端粒功能及細胞衰老提供很好的模型。此外,該研究成果還將運用于制造工廠的“超級營養”釀酒酵母工業化生產。

      自然科研中國區總監保羅·埃文斯評論,這篇《自然》論文全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顯示了中國在建立可持續科研生態體系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重大成果,這也為探索生命起源與進化重大基礎科學問題開辟了一個新方向。

      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機制與調控”,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等的資助。


    相關文章

    近2000名美國頂尖科學家發表聯名公開信,向公眾發出“SOS”求救信號

    據報道,3月31日,近2000名美國頂級科學家聯名發布公開信,稱美國研究界遭“恐懼的氛圍”“摧毀”。這封公開信署名者包括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的成員,還包括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公開信指出,簽署......

    加征關稅暫不涉及藥品多家藥企表示影響輕微

    美國所謂的“對等關稅”引起市場軒然大波,雖然白宮表示銅、藥品、半導體和木材等不適用“對等關稅”,但是市場的擔憂仍在蔓延。4月7日,醫藥領域多家上市公司通過擺事實、列數據,表示受關稅影響十分有限。恒瑞醫......

    注冊破7000人,看看哪些藥企、Biotech、科研院所、投資機構會來BIONNOVA!

    2025年4月9-10日,第6屆BIONNOVA生物醫藥創新者論壇暨展覽會誠邀新老朋友再次相約上海張江科學會堂,同筑新程!截至目前,7483位來自800多家企業和組織的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領導與專家已確認......

    (生物樣本制備與分析檢測裝備智能通信協議技術規范)標準制定工作組成立

    各相關單位:生物樣本制備與分析檢測裝備之間的智能通信,是指在生物樣本的采集、制備、存儲、分析和檢測等關鍵環節中,通過先進的信息化和自動化技術,實現不同設備間的數據交換、協同作業和智能決策。隨著生物科技......

    江蘇生物醫用材料創新任務揭榜掛帥(第二批)項目開始申報

    關于申報生物醫用材料創新任務揭榜掛帥(第二批)項目的通知蘇工信新材〔2025〕65號各設區市工信局、市場監管局,省藥監局各檢查分局:為加快我國生物醫用材料研制生產及應用進程,推進生物醫用材料上下游協同......

    中國建材集團首席科學家彭壽:提升“大科學裝置”創新效能賦能新質生產力

      作為新材料領域的技術專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首席科學家兼科技委主任彭壽自履職以來,持續聚焦材料創新及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建言獻策。今年全國兩會,彭壽再度圍......

    我國已到能夠且應該出現頂級科技期刊階段

    “很可惜,作為科技期刊出版大國,我們到現在還沒有一個類似《自然》和《科學》那樣的國際頂級期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吳宏偉委員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國內期刊與國際頂級期刊的差距主要是在影響力上。中......

    亞洲高山區442個冰湖水位年際變化整體處于動態平衡

    亞洲高山區發育著規模僅次于南極和北極的冰川,其形成冰湖的水位年際怎樣變化?如何影響環境和下游地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三極觀測與大數據團隊聯合中外合作伙伴,最新完成“亞洲高山區冰湖水位空間格局與變......

    研究發現狗狗與人共享“肥胖基因”

    不僅人類會遇到肥胖問題,狗狗也會。據法新社報道,在美國《科學》雜志6日發布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收集241只拉布拉多犬的口水樣本并進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一種名為DENND1B的基因與寵物狗肥胖......

    我國物質科學研究再添“利器”!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通過驗收

    小于1毫開爾文的極低溫,相當于宇宙的背景輻射溫度的幾千分之一;300吉帕斯卡的超高壓已接近地心壓力;達到26特斯拉的全超導磁體強磁場,比地球磁場高出幾十萬倍;不足100阿秒的超快光場,成為捕捉千萬億分......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