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塵(微塵、Dust)
顆粒直徑:1~100μm;
物態:固體;
生成機制、現象:機械粉碎的固體微粒,風吹揚塵,風沙。
煙(煙氣,Fume)
顆粒直徑:0.01 ~ 1 μm;
物態:固體;
生成機制、現象:由升華、蒸餾、熔融及化學反應等產生的蒸氣凝結而成的固體顆粒。
灰(Ash)
顆粒直徑:1 ~ 200μm;
物態:固體;
生成機制、現象: 燃燒過程中產生微粒,如煤、木材燃燒時產生硅酸鹽顆粒,粉煤燃燒時產生的飛灰等。
霧(Fog)
顆粒直徑:2 ~ 200μm;
物態:液體;
生成機制、現象: 水蒸氣冷凝生成的顆粒小水滴或冰晶水平視程小于1km。
靄(Mist)
顆粒直徑:大于10μm;
物態:液體;
生成機制、現象:與霧相似,氣象上規定稱輕霧,水平視程在1 ~2km之內,使大氣呈灰色。
霾(Haze)
顆粒直徑:~ 0.1μm;
物態:固體;
生成機制、現象:塵或鹽粒懸浮于大氣中形成,使大氣混濁呈淺藍色或微黃色。水平視程小于2km。
煙塵(熏煙,Smoke)
0.01~ 5 μm;固體與液體;含碳物質。
煙霧(Smog)
0.001~ 2μm;固體;粒徑在2μm以下,現泛指各種妨礙視程(能見度低于2km)的大氣污染現象。
光化學煙霧產生的顆粒物,粒徑常小于0.5?m使大氣呈淡褐色。
總懸浮顆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
用標準大容量顆粒采樣器在濾膜上所收集的顆粒物的總質量作為大氣質量評價中的一個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標。
大氣中顆粒直徑小于10μm的懸浮物稱為飄塵(Airborne particle)。
大于10μm的懸浮物,由于重力作用而沉降的微粒稱為降塵(Dustf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