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8-07 00:01 原文鏈接: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椎病患者中的診斷價值

      頸椎病原本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但目前已趨向于年輕化。頸椎病是頸椎間盤變性,頸椎骨質增生,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三者的總和。我院2007年8月~2009年9月對407例臨床確診為頸椎病(椎動脈型)的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07例,男238例,女169例,年齡35~81歲,平均59.8歲,全部經X線攝片證實頸椎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椎間盤變窄、椎間孔變小或有項韌帶鈣化等。87例(28.7%)伴有眩暈反復發作或頸性眩暈,216例(71.3%)伴有上肢麻木、頸項痛等癥狀。臨床排除了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病癥。對照組150例,男53例,女97例,年齡29~68歲,平均52.1歲。 
      1.2 方法 采用ATL Ultra Mark-9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5~10 MHz,患者取仰臥位,肩下墊一薄枕,頭略向后仰并略偏向對側,充分暴露頸部,采用直接掃查法,探頭置于頸部兩側縱向和橫向掃查相結合,在顯示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長軸切面圖后,將探頭向外側移動1~2 cm,即可顯示頸椎橫突及其聲影。(以下用C表示頸椎)下段第一個C6橫突,沿著C6橫突緩慢向上移行,直至顯示C3或C2橫突,兩個橫突間可顯示椎動脈,C3或C2以上的椎動脈因下頜骨影響,往往不易探及。由下而上分別測量椎動脈內徑,觀察血管走行,管腔內膜情況,有無異常回聲。彩色多普勒顯示管腔內血流方向,有無狹窄、扭曲及阻塞。頻譜多普勒將取樣容積置于椎動脈所需部位,取樣容積在2.0~2.5 mm,取樣角度控制在45%26deg;~60%26deg;以內,取得清晰頻譜后,測量有關血流參數:收縮期最高流速(PSV)、平均速度(Vm)、舒張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數(RI)、搏動指數(PI)。 
      2 結果 
      2.1 椎動脈走行、內徑異常 頸椎病組的形態學改變有如下幾種:A走行正常,B兩側椎動脈走行迂曲,B1左側椎動脈走行迂曲,B2右側椎動脈走行迂曲,C兩側椎動脈狹窄,C1左側椎動脈狹窄,C2右側椎動脈狹窄,D兩側椎動脈走行異常,D1左側椎動脈走行異常,D2右側椎動脈走行異常。健康組300條椎動脈全部清晰顯示,隨著年齡增長,走行略彎曲。兩組對比,差異有顯著性。 
      2.2 彩色多普勒頻譜異常 頸椎病組頻譜波形表現為在收縮期峰時延遲S2>S1或圓鈍,這些改變均可提示椎動脈管壁彈性降低,即順應性差。其中兩側椎動脈順應性降低204例(67.3%),左側椎動脈順應性降低54例(17.8%),右側椎動脈順應性降低48例(15.8%)。健康組椎動脈頻譜表現為收縮期上升支較快,下降支呈斜坡狀,頻帶較寬。 
      2.3 血流參數的異常 頸椎病組椎動脈血流速度減慢(0.35 m/s以下)共135例(44.6%),其中兩側椎動脈血流速度減慢54例(40.0%),左側椎動脈血流速度減慢36例(26.7%),右側椎動脈血流速度減慢45例(33.3%)。PI、RI增高,PI>1.42,RI>0.75。血流速度參數與健康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見表2。 表2 兩組椎動脈血流參數比較注:*P<0.05,**P<0.01 
      2.4 本組病例 有3例椎動脈栓塞,其中左側1例,右側2例,并有1例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未發現一例椎動脈有斑塊形成。 
      3 討論 
      增生肥大的頸椎還可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引起椎動脈的反射性收縮、血管痙攣、變細、血流量減少,本組有318條椎動脈管徑狹窄,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流速度減慢,與國外報道的椎動脈顱外段的狹窄是椎動脈流速下降的主要原因相一致。椎動脈為鎖骨下動脈的第一分支,走行較長,在合成基底動脈前分為四段。第Ⅰ段即頸段,自鎖骨下動脈發出至C6橫突孔。Power報道一側或兩側椎動脈近端可發生解剖結構異常。起始段椎動脈被甲狀頸干及前斜角肌中部遮蓋,使椎動脈受壓折曲,可導致椎動脈系缺血癥狀。第Ⅱ段即椎骨段,大多數由C6橫突孔(或C5、C4、C3)上升至C2橫突孔下口,此段椎動脈的后內側緊鄰鉤椎關節,后外側為椎間關節,脊神經在橫突孔與關節突之間越過椎動脈的后外方。成年后,多種原因引起椎基底動脈攣縮。椎基底動脈攣縮后,屬椎動脈系支配的前庭神經核或迷路因椎%26mdash;基底動脈系缺血性病變引起前庭系功能障礙而發生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Spiegel等也提出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可引起迷路功能改變,椎動脈及其周圍的神經叢受到機械性壓迫可引起內聽動脈痙攣。本組病例中,顯示椎動脈狹窄右側(214例)明顯多于左側(82例),可能和右側頸部及上肢活動多椎動脈容易受刺激有關。正常情況下,第Ⅱ段不出現攣曲,鉤椎關節、椎體骨質增生肥大壓迫椎動脈可產生彎曲或扭曲。第Ⅲ段于C2橫突孔下口到枕骨大孔處,此段彎曲較多,當機體退化,頸部受到外傷或動脈發生栓塞時,可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的癥狀。第Ⅳ段即為顱內段兩側椎動脈合并基底動脈,椎動脈走行的多處彎曲及支配腦干部營養血管的細小,常使椎動脈系血流緩慢,容易引起腦干相應部位供血不全,這在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學上有意義。 
      頸椎病患者椎動脈的超聲診斷標準:(1)二維圖像:①單側或雙側狹窄,椎動脈內徑<3 mm,多為均勻型狹窄,即各顯示段內徑均<3 mm。本組有318條椎動脈狹窄,另外有58例患者一側椎動脈狹窄而健側代償性增寬;②椎動脈走行迂曲,本組資料中共有212例,其中以頸段及C56段走行迂曲多見,有103例(48.6%);③椎動脈走行異常,本組資料中有44例。(2)頻譜多普勒:①PI、RI增高,PI>1.42,RI>0.75,本組資料中有48例(15.8%);②椎動脈血流速度減慢<0.35 m/s,本組資料中共有135例;③頻譜形態異常,主要表現為頻譜波形圓鈍或S2>S1。(3)彩色多普勒椎動脈彩色血流變細,供血明顯不足時,彩色增益調節至最低方能顯示椎骨段段之間細條狀血流束。本組有3例椎動脈管腔內未探及彩色血流信號,1例有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 
      本組資料中還顯示:(1)部分病例除局限性狹窄處外,椎動脈內徑均在正常范圍,有33例;(2)狹窄遠近端的椎動脈頻譜幅度可有減低或呈圓鈍形,但在狹窄處呈現為明顯湍流頻譜,PSV高于正常(>0.62 m/s),彩色多普勒呈五彩鑲嵌狀;(3)部分病例出現局限性彩色血流頻譜消失,可能是由于頸椎病的椎動脈供血不足多是由于頸椎骨質增生和軟組織無菌性炎癥等造成局限性壓迫引起,因而表現為椎動脈局限性狹窄。 
      在觀察中還發現,健康組兩側椎動脈的血流速度雖有小的差別,但基本上保持一種平衡狀態,但是頸椎病組左右兩側椎動脈的血流速度則會產生失衡現象,出現一側流速減弱,而對側增長的現象,無論是減慢或是加快,均導致了椎動脈左右差的加大,這種血流動力學間正常相對動態平衡的失調,勢必導致腦血流量灌注不足。有學者進一步研究表明,隨著眩暈癥狀的改善,椎動脈流速的左右差也得到了改變,本組復查了75例患者,經治療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后,流速的左右差也有縮小,證明椎動脈血流速度左右差異增大與眩暈發作有密切關系,而管徑左右極度不對稱是其解剖學基礎。 
      當血管鈣質成分較多時,易形成與周圍組織相似的等回聲,低或弱回聲,二維超聲對椎動脈內徑測量易出現誤差。彩色多普勒可直接顯示椎動脈狹窄管腔的彩色流柱變細或血流失落,根據彩色多普勒引導取樣容積定點取樣,即可獲得椎動脈狹窄的頻譜,當椎動脈流速明顯減慢時,彩色多普勒也不易顯示其血流信號,此時,將增益調至最低方能顯示,另外,由于椎動脈較細,橫突孔骨質的遮蓋使得椎動脈難以完整顯示,椎動脈走行異常,也給椎動脈病變的診斷造成一定困難,彩色多普勒檢查時,除應熟悉椎動脈解剖結構外,還應沿著椎動脈的走行,逐段進行掃查,將儀器調至最佳的條件,方能清楚的顯示,以免造成誤診。 
      本研究表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能較直接的觀察頸椎病患者椎動脈的情況,并能了解其療效,更好地配合臨床,方法簡單,無痛苦,敏感性高,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其他網友還關注過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