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惡性腫瘤的最常見類型之一。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治愈率延長生存期的關鍵。其發病率在近幾年呈現出顯著的上升趨勢。彩超檢查是影像學對乳腺癌確診的重要檢查手段之一。為此本文對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門診及住院部50例患乳腺惡性腫瘤的患者分別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門診及住院部50例患乳腺惡性腫瘤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為女性,年齡28~68歲,平均(48.2±2.6)歲.術前分別行彩超檢查,經術后病理組織學診斷,均為乳腺癌患者.彩超診斷準確的患者41例,經穿刺活檢診斷準確的患者5例,誤診4例,診斷準確率為92%。
1.2方法檢查儀器為超聲檢查儀,型號分別為GE Logiq7、Philips IU-22。高頻探頭頻率為6~10MHz。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乳房,發現病灶后,聚焦超聲觀察病變部位的形狀、尺寸、回聲、邊界、腫瘤直徑的縱橫比和微鈣化病灶。彩超血液流速顯像能夠反饋腫瘤血液流速的分布,其信號有3種類型的區別[1]:血液流速豐富為Ⅰ級;血液流速速度中等為Ⅱ級;無血液流動為Ⅲ級。最高的動脈血液流速阻力指數(RI)是乳腺腫塊診斷的多普勒頻譜分析。
2結果
2.1一般情況50例患者病灶都屬于單發,31例外上象限、19例內上象限;腫瘤直徑約0.6~5.2cm,平均(2.8±1.5)cm。
2.2 2D灰階超聲圖像表現腫瘤的內部呈低回聲聲像,其中腫塊不規則患者45例,表現為邊界模糊或毛刺狀31例,后方回聲衰減或恒定40例,腫瘤直徑的縱橫比>1患者34例,發生微鈣化病灶患者25例。50例患者中,超過80%的病變鈣化灶含惡性2D灰階超聲象3項及以上,平均3.22的跡象。50例乳腺癌中80%的病灶具有3項以上的惡性二維灰階超聲征象,平均具有(4.6±1.2)項惡性征象。
2.3彩色多普勒血液流動聲像表現和多普勒頻譜表現彩色多普勒血液流速征象顯示:Ⅰ類血液流速信號患者18例,Ⅱ類21例,Ⅲ類11例。頻譜表現顯示出病灶內動脈血液流速的RI值平均為0.72,35例RI>0.7。
3討論
關于乳腺癌的二維聲像圖征象許多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比較一致的結論為實質性低回聲腫塊[2],表現出不規則的形態,呈毛刺狀,蟹足狀或分葉狀,邊界不清,周邊回聲增強,內部回聲不均勻,有微鈣化灶,后方回聲征象減退[3]。部分發生微鈣化病灶[4],腫瘤直徑的縱橫比>1;腫瘤RI值>0.70其內部動脈血液流速信號豐富[5]。腫瘤不規則的形態,呈螃蟹足狀、分葉狀特異性高,檢查確診率為82%;腫瘤邊界表現出毛刺征象、清楚、模糊的比例約為2:3:3,無顯著特異性,與腫瘤浸潤和操作的技術或角度有關。微鈣化病灶的檢出準確率約為50%,與梁曉秋等學者的研究報道[6]相似。鈣鹽沉積形成鈣化病灶,要跟纖維腺瘤的弧形鈣、粗鈣化進行鑒別對比。本文研究中,乳腺癌惡性腫瘤灰階的跡象值平均約3.22,這表明乳腺癌的2D灰階超聲診斷對多種表現有賴性,靈敏度有待研究和改進。
腫瘤的形成、轉移需要有新生血管的生成,在各種腫瘤因子的作用下,使新生血管數量增加并在腫瘤部位形成豐富的血管網[7]。我們發現78%的病例具有血液流速信號,但以中等血液流速為主,頻譜多普勒發現RI值為平均0.72,70%的病例>0.7,與顏瑋等學者研究結果一致,如果以RI≥0.7作為診斷乳腺癌的標準,敏感性約達82%,均比本文研究的結果高。腫瘤直徑≤1cm的4例小乳腺癌患者均未發出血液流速信號,RI均值<0.7,腫塊大小決定了乳腺惡性腫瘤的血液流速的豐富程度,對病灶內是否發生血液流速信號進行單純性的觀察不是乳腺腫塊性質鑒別診斷的絕對標準。另外,本文研究中,9例患者經超聲檢查未能直接確診,其腫瘤直徑均值<2cm,其中7例RI值≤0.7,因此,推斷腫瘤大小與RI值相關。對腫瘤直徑均值<1cm的患者來說,應采以2D灰階圖像為依據進行鑒別診斷,對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不能過分依賴。
綜上所述,術前乳腺彩超檢查是一種簡便無創、無放射性、可重復的檢查方法,是對婦女乳腺疾病的普查,乳腺癌的早期診斷、術前評估及術后隨訪均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結合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和臨床表現,彩超對乳腺癌的診斷率將進一步提高,在乳腺癌的診斷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