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對預后有極其重要意義。現就我院自2005年4月~2008年3月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對61例疑有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外傷及術后的患者進行檢查,效果滿意,確診率高,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共61例,均為外傷患者,住院57例,門診4例;男38例,女23例;最小年齡25歲,最大年齡80歲,平均年齡45.2歲;下肢骨折31例,脊柱骨折9例,骨盆骨折7例,多發骨折14例;骨折手術前15例,骨折手術后27例,骨折后長期臥床19例;單側53例,雙側8例。使用儀器為東芝納米-3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0~10.0 MHz,患者取仰臥位或俯臥位,雙下肢自然伸直、外展,沿著髂總靜脈、髂外靜脈、股總靜脈、股深靜脈、股淺靜脈、靜脈走行,行以縱切面和橫切面的掃查,先用二維超聲檢測各靜脈的內徑、管壁結構及管腔內回聲,探頭適當加壓,觀察靜脈血管受壓下的變化。CDFI觀察靜脈內血流充盈情況,脈沖多普勒檢測流速及血流頻譜變化。瓦氏試驗或擠壓遠端肢體試驗,觀察血流及流速變化。
2結果
急性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病史1~2周)54例,亞急性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病史2周~2個月)4例,慢性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病史3個月以上)3例。完全性下肢靜脈血栓患者55例,不完全性下肢靜脈血栓患者6例。左下肢靜脈血栓患者31例,右下肢靜脈血栓患者22例,雙下肢靜脈血栓患者8例。
3討論
下肢靜脈血栓是指髂總靜脈、髂外靜脈、股總靜脈、股深靜脈、股淺靜脈、靜脈及小腿以下靜脈范圍內血栓形成。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靜脈內膜損傷、靜脈血流滯緩及血液的高凝狀態[1]。這三大因素與各種手術、下肢靜脈受損、感染等因素密切相關。骨折或手術后發病率明顯增高,因為創傷和手術使血液動力學發生了改變,同時創傷后患肢的長時間固定限制了病人的活動,使其長時間臥床,下肢靜脈回流滯緩為血栓形成創造了條件。下肢靜脈血栓左側比右側多,這是因為左側髂靜脈受到腹主動脈分叉和左側髂動脈腹股溝韌帶的壓迫所致[2]。
下肢靜脈血栓超聲表現:完全性血栓,二維超聲顯示阻塞部位以下管壁回聲增強,管徑增寬,內膜粗糙,腔內充滿實性弱回聲或稍強回聲。急性血栓可致管徑明顯擴張,腔內弱回聲松散;陳舊性血栓管徑略增寬,腔內呈較強回聲,有堅實感,管壁與血栓界限不清。探頭加壓后管腔不變形,CDFI顯示病變處及近、遠端靜脈內均無血流信號;不完全性血栓,二維超聲顯示管壁回聲增強,管徑增寬或正常,管腔不規則狹窄,管壁見附壁弱回聲。探頭加壓后不能被完全壓癟,CDFI顯示血流充盈不完全,邊緣或中心部缺損,周邊見縫隙狀血流信號。其中部分急性血栓近端可隨血流上下搏動而略微浮動。
下肢靜脈血栓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及特殊檢查,然而,單憑臨床癥狀和體征不能作為診斷本病的可靠依據,以往靜脈血栓主要依據物理學和X線靜脈造影來確診,但前者準確率低,后者造影劑具有刺激性及毒性,進一步加重炎癥反應,且為有創性檢查,有禁忌證、危險性、損傷性及并發癥,而多普勒超聲檢測可清晰準確地判斷靜脈腔內有無血栓,血栓的大小、性質及栓塞的程度,利用彩色多普勒技術可清楚的顯示管腔內血流充盈程度,有無充盈缺損,可否引出多普勒頻譜的形態及變化情況[3]。為無創性檢查、無痛苦、無禁忌證、可重復檢查,圖像直觀,操作簡便,具有安全、準確、迅速等特點,不僅可鑒別下肢靜脈疾病,還可動態觀察疾病的變化和判斷治療效果。
原發性下肢靜脈血栓的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如延緩時機,待血栓機化或逆行擴張時,則治療效果不佳[1];血栓脫落并發肺栓塞,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本組大部分急性血栓病例經溶栓治療后,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
外傷及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預防相當重要。醫務人員首先要提高血栓危險性的認識,針對不同病因采取綜合性預防措施。盡量減少臥床,在骨折及手術等強制性臥床期間要在床上作適當的下肢活動或下肢按摩。大手術后在嚴密觀察下使用抗凝劑。術后要鼓勵患者及早下床活動,穿彈力襪套。盧偉杰等[4]報告使用周期性充氣加壓裝置促進下肢靜脈回流,可降低血栓發生率。老年人由于代謝因素易出現高凝狀態。要注意合理飲食,適當鍛煉。總之,通過各種預防措施可明顯減少下肢靜脈血栓及肺栓塞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