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8-08 23:59 原文鏈接: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高脂血癥患者頸動脈的意義

      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測量外周動脈管壁的內膜-中膜厚度(即IMT),評價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情況,已成為對動脈硬化性疾病防治預測的思想選擇。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血癥患者越來越多,為進一步探討高脂血癥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影響,我們收集了30例年齡在50-60歲的血脂增高2年以上患者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資料以及30例年齡在50-60歲的血脂正常的健康者的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資料,并進行對比分析,旨在了解高血脂對頸動脈的影響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2007-2009期間,30例年齡在50-60歲的高血脂患者,血脂增高2年以上,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為55.6歲;30例年齡在50-60歲的血脂正常的健康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齡56.7歲。兩組基礎資料對比未見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另外,兩組人員均經檢查排除合并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疾患。高血脂的標準為總膽固醇>5.72mmol/l和/或甘油三脂>1.70mmol/l。 
      1.2儀器和方法使用飛利浦iE33或西門子G50彩色多譜勒超聲診斷儀,線陣探頭,頻率為11.0-3.0MHz或10.0-5.0MHz。患者取仰臥位,頭后仰,充分暴露頸前部,并偏向檢查側的對側。先使用二維超聲對頸部血管作縱、橫掃查,觀察血管走向、血管內徑、內膜光滑度、內膜-中膜厚度、有無斑塊形成及其形態特征,測量斑塊的大小,計算狹窄的百分比,然后用彩色血流顯像觀察管腔的血流情況。探查先從頸總動脈近心端開始,向頭側端(遠端)自下而上連續掃查兩側的頸總動脈、頸總動脈分叉部、頸內動脈、頸外動脈。 
      主要觀測指標: 
      1.2.1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IMT):測量包括頸總動脈(距頸動脈竇2cm處)、頸總動脈分叉處、頸內動脈近段(頸總動脈分叉部上方1cm)的IMT。正常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小于1.0mm(見圖1),分叉處小于1.2mm[1]。我們通常以1.0mm≤IMT<1.5mm判斷內膜增厚[2]。 
      1.2.2 斑塊:我們將斑塊分為軟斑、硬斑、混合斑塊。軟斑為較均質的低或等回聲,以IMT≥1.5mm表示斑塊形成[3]。硬斑為強回聲,后方可伴有聲影(見圖2)。混合斑塊為回聲強弱不均的斑塊。出現斑塊則用軌跡法測量斑塊面積大小。 
      1.2.3 狹窄程度:輕度狹窄為內徑減少0-50%;中度狹窄為內徑減少51%-70%;嚴重狹窄為內徑減少71%-90%;極嚴重狹窄為內徑減少91%-99%;閉塞為內徑減少100%。 
      1.2.4 彩色血流顯像:正常的頸動脈血流信號為層流,充盈整個管腔,管中央為色彩明亮的高速血流,靠近管壁為色彩暗淡的低速血流,在近頸總動脈分叉部和頸內、頸外動脈起始部可見輕度紊亂的血流信號。出現斑塊時彩色血流出現充盈缺損;出現狹窄時血流束變細,邊緣不整齊。 
      2 統計學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卡方檢驗和t檢驗進行顯著性差異檢驗。 
      圖(1) 正常頸總動脈聲像圖 
      圖(2) 頸總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聲像圖 
      3 結果 
      30例高脂血癥患者與30例血脂正常健康者的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所見對比如下。 
      3.1 IMT:高脂血癥患者與血脂正常健康者頸動脈IMT情況見表1: 
      注:高脂血癥患者斑塊的發生率和斑塊的面積明顯大于血脂正常的健康者,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有統計學意義。 
      3.3 狹窄程度:30例高脂血癥患者中斑塊引起頸動脈管腔輕度狹窄7例,中度以上狹窄0例;30例血脂正常的健康者中斑塊引起頸動脈管腔輕度狹窄1例,中度以上狹窄0例。高脂血癥組中出現血管輕度狹窄的例數明顯多于健康者組。 

      4 討論 

      由于脂肪代謝或運轉異常使血漿中一種或幾種脂質高于正常稱為高脂血癥,可表現為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脂血癥或兩者兼有(混合型高脂血癥) [4]。高脂血癥是引起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長期高脂血癥情況下,增高的脂蛋白中主要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膽固醇對動脈內膜產生損傷,脂質在內膜受損處沉積,導致脂紋形成,內膜增厚,進一步形成斑塊致使管腔狹窄、閉塞,導致動脈硬化性疾病產生[5]。 
      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性病變。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IMT的觀察,對早期評價血管內膜粥樣硬化有較好的重復性。尤其頸動脈可作為全身性動脈病變的一個窗口,而且頸動脈走向明確,位置表淺,易于顯示,便于超聲檢查[6]。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通過二維、彩色血流、頻譜多普勒等功能,清晰顯示頸動脈管壁結構,測量出內膜-中層的厚度,檢出動脈硬化斑塊,鑒別硬斑、軟斑,較準確地判斷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和范圍。 
      從上面兩組病例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可以發現高脂血癥患者出現頸動脈內膜毛糙、增厚和血管輕度狹窄的例數明顯多于血脂正常的健康者,斑塊的發生率和斑塊的面積也相對較大。這表明了脂代謝的紊亂與動脈硬化的發生率有明顯關系。而且由于本文所選擇的病例均為單純性的血脂增高患者,不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他合并癥,管壁內膜-中層的增厚程度相對較輕、斑塊較小,未導致管腔內徑的明顯改變,產生較為嚴重的管腔狹窄,故所檢查的對象中斑塊所引起的頸動脈管腔狹窄均為輕度狹窄。高脂血癥組中檢測出的13個斑塊中有4個為軟斑,7個為硬斑,2個為混合斑。這些斑塊特別是軟斑和混合斑是腦梗塞栓子的重要來源之一。頸動脈硬化與腦血管病發病率有密切關系,這已引起臨床醫學研究的廣泛重視,頸動脈超聲檢查作為一項檢測評價頸動脈病變的技術手段,以其無創性、可重復性、準確性高、客觀可靠、價格低廉等優勢,已在臨床上廣泛使用,成為頸動脈病變常規檢測篩選的有效手段。對高脂血癥患者定期進行頸動脈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檢測的各項參數指標有助于對冠心病及中風的早期預防和預后變化提供有價值的動態監測依據,對指導患者的治療和預防腦血管病具有重要意義。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