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細胞分析儀的廣泛使用使臨床檢驗工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不僅能檢測更多的實驗參數而且大大提高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但在計數過程中的影響因素也不容忽視,尤其是計數血小板時影響因素比較多,現將使用血細胞分析儀出現血小板假性減少和假性升高的原因及質量控制總結如下:
1 血小板計數假性升高因素
1.1 地線和電源:血細胞分析儀要求良好的接地效果,如果地線未接或接地不良,均可形成靜電脈沖信號而影響血小板計數,其主要表現在血小板直方圖的起點偏左,并形成小峰,這種情況一定要排除地線和電源的因素,再尋找其他原因。
1.2 試劑質量原因:血細胞分析儀在做血常規分析時,由于稀釋液或溶血素過濾不嚴或被污染導致本底偏高時會引起血小板計數假性增多,故在每天開機做本底檢測時發現本底偏高,應進行清洗使本底降至規定范圍。
1.3 標本溶血:溶血對紅細胞和血小板影響最大,因為紅細胞破壞,其計數值減少,而破壞的紅細胞形成大小不等的碎片,分析儀將其識別為血小板,使血小板升高,故血細胞分析前應避免溶血。
1.4 小細胞對血小板計數影響:趙勇等[1]報道用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血小板計數時,其結果易受紅細胞體積的影響,小細胞數量越多,紅細胞體積越大,影響越大,即血小板直方圖降波向右延伸范圍越大,這與血小板間接計數中紅細胞和血小板的形態學及其量的改變一致。避免方法是注意觀察紅細胞直方圖的起點及血小板降波是否達到基底,否則,應及時做血涂片觀察或用顯微鏡進行直接計數。
1.5 藥物影響:有些藥物可以影響血小板的計數。錢敏等[2]報道患者輸用脂肪乳后影響血小板計數,認為脂肪乳劑中的脂肪乳顆粒直徑和患者血小板相近,導致輸入脂肪乳的患者血小板會假性增高,并建議患者輸用脂肪乳后如需檢測血小板最好在5~6h以后,如出現血小板過高時應隨時和臨床聯系,最后經血片觀察方可報出結果。
1.6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DIC患者的血小板計數儀器法與手工法結果有很大差異,儀器法計數明顯高于手工法,這是由于病人血管內溶血產生的紅細胞碎片對儀器法計數血小板所造成的正向干擾引起的。血小板直方圖顯示血小板低鑒別線相對度數超過規定值(PL),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PDW)超過正常值。DIC患者早期即有血管內溶血發生,而DIC診斷的重要指標是血小板計數,所以對臨床懷疑DIC病人的血液標本應做手工法計數血小板,以免漏診而延誤治療。
1.7 標本放置時間:血小板是體積較小的血細胞,易于黏附聚集和破壞,王新花等[3]認為標本放置時間越長,破壞越多;同時紅細胞也不例外,血細胞分析儀計數血小板時,誤將紅細胞碎片以為是血小板而計入,造成測定結果假性增高,即時測定和1h測定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建議取標本后一定要在30 min內測定。
2 導致血小板假性減少因素
2.1 采血方面:采血是否順利是造成血小板偏低的一個重要因素,靜脈經過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腫及皮下充血時,因組織損傷后組織凝血因子易混入血標本中產生肉眼看不見的小凝塊,使血小板測定值偏底,這種標本必須重新采血后測定。
2.2 抗凝劑方面:因血細胞分析所用的抗凝管內是定量EDTA-K2水溶液,抽血量不準則破壞了血與抗凝劑的比例,抽血太少,水溶液稀釋了血液致使全血細胞減少,因此血小板減少。如果抽血太多,抗凝劑相對不足,血漿中出現微小凝集,致使血小板聚集而數量減少,故應按規定量抽血。另一方面采血后沒有及時搖勻抗凝管,或同一患者所做項目較多,同時采多管血致使抗凝管沒有及時充分搖勻,而出現凝塊。較大凝塊能發現,而較小凝塊則不易發現,血細胞分析儀吸入的是血漿較多的血液,因此,血細胞全系減少,血小板也相應減少,相關參數也隨之改變。故在采血后應立即充分混勻抗凝管,用草酸鹽抗凝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并影響白細胞形態,不適于血小板計數和白細胞分類計數,肝素會引起白細胞聚集和血小板減少,加上肝素抗凝血如不及時使用,放置過久,仍可發生凝固,因此,肝素不能用于血細胞分析,肝素和草酸鹽抗凝血的計數結果使血小板降低。
2.3 標本儲存溫度:血小板標本應室溫保存,低溫(4℃)保存血小板標本,低溫可激活血小板,造成血小板冷凝集,可使血小板計數結果降低。
2.4 大血小板標本的影響:由于血小板的特點易于黏附,聚集,各種病理因素如腎臟移植,某些血液系統疾病可導致血小板體積偏大或增加血小板的聚集速度,血細胞分析器只識別顆粒大小而不區別顆粒的性質,血小板與紅細胞計數在同一通道進行,致使這些體積偏大的血小板誤認為小細胞而不被納入血小板計數范圍,使血小板計數結果偏低。
2.5 低血小板標本的測定:血細胞計數儀在某些特殊標本的處理上還存在部分缺陷,尤其是在低血小板標本計數時與手工有較大差異,隨著血小板數量的減少,儀器法和手工法差異逐漸增大,當血小板在20×109/L左右,儀器的準確度較差,血小板極低的樣品(低于20×109/L)時儀器計數結果更不可靠,盡管儀器沒有提示存在干擾血小板計數的因素,也應該以手工計數的結果為準。
2.6 輸血的影響:大量輸入血液制品時會引起血小板減少,這種情況導致的血小板減少一般在4~6 d后恢復正常;某些患者在輸血后1周左右,突然發生全身性紫癜,血小板計數明顯減少,這是因為患者對外源性血小板抗原產生同種免疫,再次輸入相應的血小板后產生血小板特異性抗原―抗體復合物,使輸入的血小板受到破壞,也使患者自身血小板破壞,結果計數明顯降低。
2.7 藥物的影響:長期應用某些藥物,如地高辛、雙氫克尿塞和甲基多巴青霉素等,可引起血小板減少,這些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形成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血小板抗體,這種藥源性血小板減少常在停藥后15~20 d恢復正常。
2.8 其他因素影響:有文獻報道,高脂血癥可引起假性血小板減少;高鎂血癥、膽紅素血癥可使血小板計數結果減少。
臨床上長用硫酸鎂(MgSO4)來預防和控制產前子癜,因治療的有效血鎂濃度為1.0~3.0 mmol/L,故在MgSO4輸液治療過程中,血鎂常超過引起儀器法測定血小板計數結果偏低的濃度(2.84 mmol/L)。隨著標本放置時間的延長,會導致血小板假性減少,此時應采末梢血,手工計數血小板。
3 加強血小板計數的質量控制
血小板計數的質量控制原則通過分析血小板影響因素,避免血小板的激活和破壞,避免雜物污染,應該注意整個實驗的前、中、后各個環節的問題。要想獲得可靠的結果,必須抓住幾個方面。(1)分析前的質量控制:包括操作人員的崗前培訓,儀器的鑒定校正,標本的采集以及質控物等,筆者認為血小板直方圖異常多數情況是源于不合格的樣本,臨床提供合格的樣本是整個檢驗過程中一個容易被忽視卻非常重要的環節,必須認真對待,檢驗人員應經常與臨床人員溝通,使臨床人員了解檢驗對樣本的要求,例如:①分析前的標本采集,抽血要暢,抗凝劑與血的比例要準,注入硅管內的血要反復顛倒混勻,以防凝集。②盡量統一采血姿勢。③使用止血帶的時間不超過1 min。④取血應該在做其他檢查和治療之前進行。⑤輸液時需要做血常規應于輸液對側靜脈取血。通過檢驗與臨床兩方面的積極配合,從而達到血標本采集的規范化,才能獲得科學可靠的檢驗結果。(2)分析中的質量控制:要求檢驗人員嚴格規范技術操作,觀察儀器運轉中的每一個環節及工作狀態,注意工作環境的干擾,注意病理因素對血液分析儀使用的影響,做好每天的室內控制,既能檢測儀器的準確度,又能檢測其精密度,確保檢驗準確性。(3)分析后的質量控制:要求檢驗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發出報告前應有一個復核制度,尤其強調顯微鏡檢查,認真審查結果并根據臨床診斷、直方圖的變化和各項參數的相互關系進行必要的復檢、鏡檢,確保無誤后方能發出檢驗報告。為了保證血小板計數的質量,我們制定了以下措施:①白血病、MDS、再障、腫瘤放化療后血小板減低的病人,血小板數必須經過顯微鏡計數后才能報告。②非血液病的標本,血小板直方圖異常,血小板數目減低時,應要求臨床重新取血進行復查后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