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細胞分析儀的廣泛應用,手工計數法已逐漸被替代。由于血小板體積小,易聚集,檢測時受影響因素較多,出現誤差的幾率較大,因此當血小板計數過高、過低或與臨床不符時應當涂片鏡檢觀察,并用手工法進行校正。經過日常工作的觀察分析,現綜述原因如下。
血小板假性減低的因素
采血不順利:此種情況多發生在老人,兒童及體質較差的的患者身上,因采血不順引起組織損傷,凝血因子混入血標本造成血小板集聚〔1〕,產生微小的目測不到的凝塊。這是引起血小板假性減低最常見的原因。這些標本涂片鏡檢時可見大量的血小板凝聚成團。
標本放置時間:用EDTAK2作為抗凝劑已被國際血液學標本委員會認定并廣泛應用。EDTAK2會使血小板形態發生變化,其外膜形成微小管。游離端向外伸展形成偽足,這些偽足纏繞在一起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體若在。此時測定血小板會假性減低,直方圖呈鋸齒狀異常。但隨著時間延長可逆性聚集體會破壞〔2〕。因此采取室溫放置30分鐘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血小板假性減少〔3〕。
血小板EDTA依賴性聚集:一些患者血標本與EDTA抗凝劑混合后其血小板會發生EDTA依賴性聚集,有報道認為血小板EDTA依賴性聚集與血小板表面抗原(IGA、TGG、IGM)的自身抗體以及患者血清中抗心磷脂抗體有關由于全細胞分析儀對凝集體的結構不能識別,一些血小板未被計數導致血小板假性減低〔4〕,這種凝集可見血小板直方圖異常,涂片鏡檢可見大量血小板凝集成團。
巨大血小板導致血小板計數假性降低:病人由于某些疾病血小板體積較大,超出了血細胞分析儀測定血小板的閾值,使血小板計數假性降低。在此種情況可見血小板直方圖底部分布較寬,MPV值較高。血涂片瑞氏染色后可見血小板體積較大。
血小板衛星現象:血小板衛星現象是指EDTA抗凝血中血小板黏附于白細胞周圍,這是由于白細胞表面的IGG或FC片斷與血小板表面的GPⅡB/ⅢA結合所致。由于一些血小板黏附于白細胞上,細胞分析儀計數血小板時未被計入導致血小板假性減少〔5〕。通過血涂片鏡檢可見大量血小板圍繞在多形核白細胞的周圍,形狀很象衛星。這種情況較少見,有報道稱加入枸櫞酸鹽可消除此現象。
血小板假性增高
溶血:標本溶血后紅細胞和白細胞受到破壞,破碎的紅白細胞碎片體積和血小板相近,都可被細胞分析儀誤計為血小板,使血小板計數假性增高。
小紅細胞:如果紅細胞體積過小,接近血小板體積的測定范圍,由于儀器只識別顆粒大小,不識別顆粒性質,誤將小紅細胞計成血小板,導致血小板假性升高,此種情況可見血小板直方圖尾部異常,涂片鏡檢可見紅細胞體積較小。
總之,造成血小板誤差的原因很多。這要求在實際工作中不僅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還要仔細審核結果,如果發現血小板數目過高或過低、直方圖分布異常、計數與臨床不符時都應涂片鏡檢并重新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