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稻種植面積占世界水稻種植面積的20%,但氮肥用量卻占全球用量的37%。持續大量的氮肥投入,不僅浪費了資源和能源,還加劇了土壤酸化、水體富營養化和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等一系列問題。8月1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課題組關于赤霉素信號傳導途徑調控植物氮肥高效利用的最新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傅向東課題組博士生李姍為該論文第一作者。
傅向東表示,該項成果深化了對于植物生長與代謝協同調控機制的認識,有助于培育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從而找到了一條在保證糧食總產量不斷增長的同時,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的可持續發展農業新途徑。
上世紀60年代,以半矮化育種為特征的第一次“綠色革命”,使得全世界水稻和小麥產量翻了一番。但攜帶“綠色革命”基因的農作物中抑制植物生長的DELLA蛋白高水平積累,導致其對氮肥響應減弱和利用效率下降。
傅向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課題組歷時6年,從攜帶“綠色革命”基因的水稻資源材料中篩選到一個氮素吸收速率顯著增加的新品系,通過QTL定位、圖位克隆等技術,獲得了氮肥高效利用的關鍵基因GRF4。
該研究證實了GRF4是一個植物碳—氮代謝的正調控因子,在上調了GRF4的表達后,“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品種在維持半矮稈、高產量性狀的同時,氮利用效率明顯上升。研究還發現了一個新型的優異等位基因GRF4ngr2。
該研究不僅豐富了對于赤霉素信號傳導分子機制的認識,而且從分子水平闡明了“綠色革命”矮稈育種伴隨氮肥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了明確的解決方案。
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松岡信同期發表評述指出,這項發現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具有育種利用價值的新基因資源,預示著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即將到來。
【科技創新世界潮】近年來,一系列農作物生物技術取得突破,這些技術有望提高農作物產量,降低農業對環境的影響,幫助人們應對未來的氣候變化,為不斷增長的人口提供更好的營養,預示著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到來。高......
植物株型是一種非常復雜的農藝性狀,是影響作物產量的主要因素。通過植物株型的改良,可以顯著提高作物產量。近年來,超級稻恢復系“華占”育成了一系列超級稻組合,產生了新一輪雜交水稻品種的更新換代。以華占為父......
“中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9.2%,絕大部分釋放到土地和空氣中,造成環境污染。如何‘減肥增效’是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傅向東在接受......
“中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9.2%,絕大部分釋放到土地和空氣中,造成環境污染。如何‘減肥增效’是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傅向東在接受......
在農業生產中,大量施用氮肥一直是水稻、小麥等農作物增產的重要措施。然而,氮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并未帶來農作物產量的大幅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反而呈下降趨勢。因此,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新品種是降低生產成本......
大量施用氮肥是水稻、小麥等農作物增產的重要措施,但近年來,逐年增加的氮肥使用量帶來的并非產量的增加,而是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如何突破氮肥利用效率的瓶頸是近年來的前沿課題之一。中......
中國水稻種植面積占世界水稻種植面積的20%,但氮肥用量卻占全球用量的37%。持續大量的氮肥投入,不僅浪費了資源和能源,還加劇了土壤酸化、水體富營養化和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等一系列問題。8月16日,中國科學......
在海南陵水縣有這樣一群特殊的“農民”,他們戴著草帽耕作在田間地頭,皮膚因為日曬雨淋變得黝黑粗糙,表面看與當地人沒什么區別。但他們并不是普通的農民,除了種地之外,還從事著分子設計育種的工作。他們是來自中......
1月8日,一個和“吃”有關的科學研究登上了我國科技的最高領獎臺,項目全稱聽上去略有些拗口:“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以下簡稱分子設計育種),但研究的問題卻很接地氣,即破解糧食生產“......
“綠色革命”密集的農作方式正在越來越快地改變著地球大氣。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人員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發現,過去50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CO2)的季節波動升高了約15%,平均季節性波動正以每年0.3%的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