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國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多發病,嚴重者引起腦梗死,危及生命。而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組資料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對高血壓、冠心病及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粥樣斑塊大小、位置及頸動脈內血流情況進行檢測,研究其在頸動脈粥樣硬化診斷中的價值,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腦血管疾病之間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本組自2009年~2011年在我院內科住院及門診患者83例,男51例,女32例;年齡45~80歲,平均64歲。全部病例臨床診斷為高血壓、冠心病和腦梗死等,對照組為年齡相當臨床診斷無任何疾患的志愿者46名。
1.2 儀器與方法:(1)儀器采用意大利百勝DU8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高頻探頭,頻率5.0~10MHz。(2)檢查前囑患者休息10分鐘,取仰臥臥,頭偏向檢查對側,充分暴露頸部,自頸動脈近心端開始,逐漸至遠心端,先橫切掃查再縱切掃查,依次顯示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3)檢測內容包括頸動脈的內徑及內-中膜的厚度,粥樣斑塊的位置,大小及回聲特點。(4)觀察血流充盈情況及顏色,測量頸總及頸內動脈的峰值流速、阻力指數、搏動指數、狹窄處的最大流速并記錄頻譜形態變化。
2 結果
本組資料8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頸動脈內―中膜的增厚(正常IMT<1.0 mm)呈彌漫性增厚(27例)或局限性增厚(56例),IMT最厚者達2.1 mm。內膜面欠光滑。部分內膜面可見分布的斑塊。其中弱回聲及等回聲斑塊23例,強回聲斑塊42例。位于頸總動脈及分叉處43例,占66%;位于頸內動脈及起始段19例,占29%;頸外動脈起始部3例,占5%。 輕度狹窄54例中血流無明顯的湍流,頻譜形態正常,峰值流速無明顯變化或輕微加快,部分頻帶輕度增寬;中度或重度狹窄29例局部均出現充盈缺損,血流束在狹窄處明顯變細,且在狹窄處及狹窄后呈現色彩鑲嵌的血流信號。中度狹窄28例中頻譜充填,峰值與舒張末期流速加快,狹窄遠端的血流頻譜低平,峰值流速減低,加速時間延長。嚴重狹窄1例近端血流阻力增大,閉塞段管腔內不能引出多普勒頻譜,舒張期僅有少量血流信號,對側頸動脈流速代償性增快。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高血壓、冠心病及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粥樣硬化伴斑塊形成,尤以高血壓、腦梗死病變患者明顯,他們是造成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這些疾病早期的改變表現在頸部血管,主要表現為動脈內膜增厚并逐漸形成斑塊。當斑塊突入管腔內,由于富含脂質或管壁應力增大,斑塊可發生破裂,暴露的脂質和膠原纖維激活血小板,啟動凝血反應形成血栓。血栓脫落、斑塊的破裂、出血均可引起腦梗死。因此,這些疾病的危險因素為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提供了病理基礎。頸動脈粥樣硬化可作為反映高血壓、冠心病及腦梗死的一個窗口。頸動脈位置表淺、干擾小。彩色多普勒超聲應用于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檢測,能直接清晰顯示動脈管壁內、中、外三層結構,檢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血栓,鑒別軟斑與硬斑,能夠較準確地判斷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和范圍,具有無創性、可重復性好的 特點。不僅可以對心腦血管病變的患者提供診斷和治療依據,而且能對此類疾病高危人群作出預報,從而及時有效的控制各種危險因素,已成為預報和診斷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重要檢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