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新生兒在圍生期由于窒息而導致的缺氧缺血性腦損傷,臨床表現主要為意識障礙、腦水腫、肌張力明顯改變及驚厥,可導致新生兒急性死亡或神經損傷,是導致新生兒遠期致殘的重要原因之一[1]。盡早糾正缺氧缺血狀態可有效降低腦損傷的程度,因此及早診斷和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目前對HIE的臨床診斷主要借助CT和MRI影像學檢查,而超聲則憑借其高效性、安全性、簡便性和價廉性的優勢在HIE的早期臨床診斷中逐步得到應用。本文對108例新生兒彩色多普勒動態監測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以評價其在新生兒HIE早期診斷中的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9月在磁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出生并根據臨床癥狀及CT、MRI等影像學檢查診斷為HIE的68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診斷結果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新生兒組制定的HIE診斷標準和臨床分度[2]。病例入組時排除因嚴重肝腎損傷、顱腦畸形等其他原因導致的腦損傷和具其他先天性代謝疾病新生兒。入組68例HIE新生兒中,男43例,女25例,自然分娩50例,剖宮產18例,胎齡(39.3±1.6)周,出生體重(3.79 ±0.71)kg。臨床分度:輕度31例(設為輕度組),中度25例(設為中度組),重度12例(設為重度組)。輕度組:男20例,女11例,自然分娩26例,剖宮產5例,胎齡(39.8±1.4)周,出生體重(3.76±0.73)kg;中度組:男15例,女10例,自然分娩18例,剖宮產7例,胎齡(38.9±1.7)周,出生體重(3.57 ±0.94)kg;重度組:男8例,女4例,自然分娩6例,剖宮產6例,胎齡(37.24±1.2)周,出生體重(3.66 ±0.43)kg;選取同期出生且在新生兒監護病房接受多普勒顱腦超聲檢查的40例健康新生兒分為健康組,男26例,女14例,自然分娩37例,剖宮產3例,胎齡(40.03±0.8)周,出生體重(3.86 ±0.73)kg。各組新生兒的性別、分娩方式、胎齡、出生體重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上述108例新生兒采用Esaote Mylab30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在出生后24、48、72 h進行顱腦超聲檢查,探頭頻率為5~7 MHz。采用常規檢查方法,清潔儀器后在新生兒靜息或睡眠狀態下取仰臥位,對其前囟門由前向后對冠狀面進行掃描,同時垂直并左右轉動對矢狀面進行掃描。常用的掃描切片有前囟門經側腦室體部冠狀橫切面、前囟門經丘腦冠狀橫切面、前囟門經中線旁矢狀切面和前囟門區正中線矢狀切面。檢查大腦中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同時選取MCA中峰值最高的血流圖譜取平均值測量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velocity systolic,Vs)、舒張末期血流速度(velocity diastolic,Vd)、阻力指數(resistance index,RI),脈沖取樣線與MCA 夾角固定10°,選取形態相近的血流圖譜連續測量3次并平均。將上述MCA血流動力學指標與健康組新生兒進行對比,同時將超聲診斷結果與CT、MRI等診斷結果進行對比。 
      1.3 統計學處理 
      整理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4組新生兒出生24、48、72 h時MCA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比較 
      健康組新生兒24 h時的Vs、Vd高于其余3組;3組患兒中,輕度組新生兒出生24 h時的Vs、Vd高于中度組和重度組,且中度組高于重度組,各組之間結果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健康組新生兒出生24 h時的RI低于其余3組,輕度組新生兒出生24 h時的RI低于中度組和重度組,且中度組低于重度組,各組之間結果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4組新生兒出生48 h時的Vs、Vd、RI指標變化與24 h時一樣,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出生72 h時,4組新生兒的Vs、Vd、RI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 68例HIE新生兒彩色多普勒超聲與CT、MRI診斷結果的比較 
      輕度組新生兒超聲診斷23例,可見腦實質回聲不均勻,呈點狀或小片狀回聲增強,另外8例超聲結果未見顯著異常,診斷率為74.19%。CT和MRI分別診斷31、29例,診斷率分別為100.00%、93.55%;中度組超聲診斷25例,可見腦實質回聲增強,呈散在或廣泛回聲增強增粗,腦內結構顯示模糊,診斷率為100.00%。CT和MRI分別診斷24、25例,診斷率分別為96.00%和100.00%;重度組超聲診斷12例,可見腦實質回聲彌漫性增強,腦結構模糊,腦室變窄,診斷率為100%。CT和MRI也全部診斷,診斷率均為100.00%。與與CT、MRI影像學檢查方法比較,新生兒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輕度組患兒的診斷率較低(P<0.05),中度和重度組HIE患兒均全部得到診斷,診斷率較高,且與CT、MRI影像學檢查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新生兒彩色多普勒超聲對HIE的總診斷率為88.24%。 
      3 討論 
      HIE主要由圍生期或分娩時缺氧窒息引起,可導致腦組織細胞代謝過程受損,引發細胞毒性水腫甚至組織壞死,是造成新生兒遠期不良預后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3]。臨床上對該病的診斷一般借助于CT、MRI等影像學檢查方法,但是CT檢查的強放射性會對新生兒健康造成一定損害。MRI具有無創、無輻射損傷,可多平面成像等優點,但常規的MRI檢查缺乏早期診斷的優勢[4-5],同時MRI價格昂貴且無法床旁操作,不利于新生兒檢查。彩色多普勒超聲具有無放射損害、廉價、操作簡單且可床旁操作的優點,目前已經逐漸成為早期觀察、預測及診斷新生兒HIE的首選檢查方法[5-7]。新生兒腦血流調節能力尚不成熟,當自動調節下限被破壞時就可引起腦損傷,長時間未糾正會造成遠期精神損傷,有研究顯示,該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8-9],而發病后的早期確診和干預是減輕患兒神經損傷,降低致死率的關鍵。多普勒超聲動態監測功能則為及早診斷并合理干預提供了重要依據。臨床上常用動態監測新生兒腦血流的變化情況來判斷新生兒缺氧缺血情況。常用的檢測血管主要有MCA、大腦前動脈(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腦后動脈(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和頸內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等。MAC是大腦供血的主要動脈,其供血量可達到80%以上,MAC血流動力的改變對缺氧較為敏感,因此對HIE的超聲診斷常對MAC進行檢測。多普勒超聲可通過血流頻譜直觀地反映MAC的血流方向、血流動力改變等[10]。HIE發生時可見舒張波形異常,可以通過觀察血流頻譜的形態快速了解腦內缺氧情況[11]。有研究顯示,新生兒血流動力學的改變與HIE的發生及遠期不良預后存在密切聯系[12-13],血流參數與HIE的疾病嚴重程度存在顯著關系,腦血流速度降低、RI升高時患兒均會存在不同程度的HIE表現[14],而血流速度下降明顯,特別是舒張期流速下降明顯者,臨床上均為中、重度HIE[15-16]。新生兒出生48 h時的腦血流動力改變可作為判斷是否發生HIE的重要依據,而72 h還未顯著緩解預示發生重度HIE的可能性較大[17]。本文中3組HIE患兒的Vs、Vd在出生后均呈增高趨勢,而RI呈降低趨勢,且均趨向于健康組新生兒指標結果,說明隨著新生兒出生日齡的增加,其腦血流自主調節能力逐步加強,而24、48 h時3組患兒與健康組新生兒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可根據超聲結果判斷新生兒是否發生窒息缺氧。72 h時3組患兒的各指標與健康組新生兒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此時大部分新生兒腦血流自主調節能力已經趨于正常,提示此時超聲結果可能已無法對HIE的診斷提供參考。本文中新生兒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除輕度組患兒診斷率較低外,中度和重度組HIE患兒均全部得到診斷,診斷率較高,且與CT、MRI影像學檢查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新生兒MAC血流動力學多普勒超聲動態監測結果可作為早期診斷HIE的重要依據。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