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9-19 09:27 原文鏈接: “不相稱”來描述中文科技期刊窘境引發與會專家深思

    我國科技期刊的進步與科研進展相比,是不相稱的;我國出版4672種中文科技期刊的進步與302種英文期刊相比,也是不相稱的。”9月11日,在北京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633次學術討論會上,會議執行主席、中科院院士朱邦芬提出用兩個“不相稱”來描述中文科技期刊的窘境,引發與會專家深思。

    此次會議以“強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國家科技創新戰略中的作用”為主題,與會專家圍繞中文科技期刊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展開激辯。

    角色:向中國人傳播科學

    據期刊年檢數據,截至2017年底,我國科技期刊總數為5052種,其中中文期刊為4599種。另一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學者在全球SCI期刊發文32.24萬余篇,在中國SCI期刊發文2.24萬余篇,有30萬篇論文發表在國外SCI期刊上。同時,在中國作者發表到國外期刊上的文章逐年遞增的情況下,發表在國內SCI期刊上的文章數量卻基本不變。

    “我國越來越多的優秀創新性科研成果用英語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本土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優質稿源枯竭,在科學交流中被邊緣化。”會議執行主席、中科院院士高福在會議報告中指出。

    只有回到學術期刊“傳播”的初心,才有希望打破這個怪圈。“中文科技期刊的角色定位,首先應該是向中國人傳播科學的途徑,而不是擴大國際影響力的工具。”會議執行主席、中科院院士劉忠范表示。他在長期一線科研工作中看到,事實上,中國大批學生和普通科技工作者中,不熟悉英文的不占少數。同時,還應看到中小企業研發者對中文科技文獻的需求。

    而對國際學術界通用的英語,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則主張“不需要去挑戰其國際地位”,我們要做的是“開辟漢語的科學第二戰場”。“只有當新的學術觀點能用中文思考產生,新的學術概念在中國出現,中國科學才能實現轉型升級。”他強調,中文科技期刊發展之路應著眼于這一更高的層次。

    路線:不走“行政化”老路

    “2017年全年總印數14.35億冊,編輯部總人數約4萬人,營業總收入約60億元。”此次會議上,會議執行主席、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斌一一列舉出關于中文科技期刊的數據,發展滯緩、規模較小,是他得到的初步結論。

    為找到中文科技期刊發展的癥結所在,彭斌按照做研究的思路,對這些數據做了更詳實的調查。“以大學/學院名稱+學報命名的綜合高校學報占總數的11.29%,而以地域+學科/研究方向為刊名的占總數的11.31%,無論刊名還是內容,都存在同質化現象。”

    “是體制機制的禁錮導致了這個結果。”彭斌在會議上的發言得到了廣泛認同。繼續用行政化的老路繼續管理和發展中文科技期刊,將無法提高辦刊質量,進而做大國內科技出版產業。

    與會專家認為,應聘用真正發揮作用的編委會團隊,切實把控稿件學術質量,是中文科技期刊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同時,圍繞科學研究的真實需求辦刊,成為與會專家的共識。例如,近年來,美國化學文摘社在“緊隨科學之后提供知識解決方案”理念下,建立了龐大數據庫,專門為其雜志刊登的論文提供48小時內全文本知識點解析。這項服務為雜志社提供了不菲收入。

    評價:不要“唯SCI”

    當前,科技界似乎存在一個不成文的習慣,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把自認為好的論文投給國際頂尖雜志,被退稿后再投其他國外雜志,或者國內英文期刊,最后一輪才投國內中文期刊。

    無疑,“唯SCI”評價的生態環境是導致中文科技期刊發展困局重要因素。“科技期刊并不限于學術性期刊一種類型,還有行業技術類期刊,科普類期刊等,每類期刊讀者群和使命很不一樣。即使對于學術性期刊,用由兩年被引用次數所決定的影響因子來評價,也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區分期刊類型,只用學術期刊常用的影響因子作為牽引所有中文科技期刊的指揮棒,是非常片面的。”朱邦芬表示,“要以學術水準和服務功能為導向,鼓勵期刊的差異化發展,對不同類型的中文期刊采用不同的評估和管理辦法。”

    他指出,如果我國出版的英文學術性期刊應為我國原創性研究成果爭得國際優先權作為自己第一任務,那么中文科技期刊要面向更廣大的中國讀者,傳播科學技術新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重要貢獻。在醫藥衛生、工程技術等領域,中文學術期刊可能更有一些獨特優勢。

    此外,行業技術性期刊則應致力于推廣先進技術,以市場發行量作為其評價指標。而科普性期刊則應以提高公民科學素養為目標,以受眾面和科普質量作為評價標準。”


    相關文章

    中國SCI期刊增速不及中國作者發文增速

    11月29至30日,第十八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南京舉辦。論壇開幕式上,《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3)》(以下簡稱《藍皮書》),第八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入選論文,以及“優秀科普期刊”......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3)》發布,5163種期刊,技術科學類占44.01%

    11月29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新聞出版署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南京開幕。論壇上,《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3)》發布。《藍皮書》是首部記錄和反映中國科技期刊發展歷程的年度報......

    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優秀人才案例公示

    2023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選育高水平辦刊人才子項目-優秀人才案例遴選匯編項目擬入選案例公示各有關單位:按照《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實施細則》,現對2023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選育高......

    5人被授予“上海科技期刊杰出科技人物”

    頒獎儀式現場 上海市科協供圖為推進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加強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建設,打造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上海市科協主......

    2023年山西省科技期刊能力提升項目評選結果公布

    關于2023年度山西省科技期刊能力提升項目評選結果的公示各有關單位:為加快一流科技期刊建設,提升省級科技期刊的辦刊能力,培育有較強影響力和輻射力的省內優秀科技期刊,根據《關于開展2023年度山西省科技......

    50個!2023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擬入選項目

    根據《關于申報2023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的通知》(科協創函刊字〔2023〕48號),按照《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評審細則》,經項目申報、資格審查、答辯評審,評選出擬入選項目共......

    我國科技期刊超5000種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

    中國科協日前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2)》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科技期刊總量已達5071種,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科技期刊體現著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科技強國建設離不開一流科技期刊的......

    第六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召開,加強青年編輯人才建設

    第六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編輯角色的多元化和青年人才培養”分論壇在西安舉辦。這是世界科技期刊論壇首次設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人才建設主題分論壇,聚焦青年編輯人才的核心素養和職業生涯規劃等熱點話題進行深入研討......

    中國科協:2023年科技期刊項目開始申報

    關于申報2023年科技期刊項目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服務促進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設置相關科技......

    共371人!張伯禮、饒子和等眾多院士入選這一重磅計劃

    根據《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實施細則》《關于征集2022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優秀主編、優秀編輯、優秀審稿人工作案例的通知》有關規定,經公開申報、資格審查、專家評審、結果公示,確定2022年度......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