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9-25 10:27 原文鏈接: 行業辦學成為新風潮?盲目興建成為最大擔憂

      任何大學都不是萬能大學,如果想做“萬能大學”,實際上就是“不能大學”。一所大學要匯聚大部分力量,至多著力于兩三個行業,集中兵力發展優勢,要有干大項目、解決大問題、非得把某一行業搞上去不可的志向和決心。

      ■本報記者 溫才妃

      伴隨著前一陣的開學季,一些名字怪異的野雞大學被紛紛揪出。然而,在眾多名字怪異的大學中,有3所高校卻是正兒八經由行業或企業籌建的“中”字頭,它們分別是中國康復大學、中國能源大學、中國核工業大學。

      關于這3所高校的籌建,社會上有著不少爭議。然而,就在人們的吵吵嚷嚷聲未絕時,中國康復大學的成立已經板上釘釘。一所新建的“中”字頭大學將落戶青島,爭相見諸報端。

      仔細回想,大規模成立行業院校已是建國之初的事了。自1998年,我國將行業院校辦學與中央部委脫鉤,新建行業院校也已經很久未見。那么,此次論證或籌建3所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校,又意味著什么?

      辦學與時代緊密聯系

      行業院校的興衰,歷經往復,與它所處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

      新中國成立之前的205所院校,主要效仿美國大學模式,走綜合性大學路線。當時,高等教育與國民經濟并沒有直接聯系,人才培養無法滿足社會需求。上世紀50年代,我國全面學習蘇聯,在計劃經濟的條件下開展行業辦學,把綜合性大學變為單科性大學,服務于特定行業,從而建立起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也從社會邊緣走向了社會中心。

      行業院校在我國存在了很長的時間,直到1998年,我國進行國務院機構改革,撤銷多部委。同時,將近400所高校中,除了少數保留在行業,依舊為行業院校;少數劃轉為教育部直屬,成為高水平行業特色高校;絕大部分劃轉地方管理,成為地方行業劃轉院校。其中,地方行業劃轉院校,最多的當數北京、遼寧、陜西、湖北、江蘇等地。

      采訪中,東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以冶金行業院校為例,包括教育部高校在內,尤其是劃轉地方的鋼鐵院校,沒有堅持特色發展,貪大求全、求高,導致“傳統、特色的領域關系逐漸疏遠,原有強項繼承不多,新的東西還沒長起來”。高校與部委脫鉤為日后高校建設的“千校一面”埋下了隱患。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又開始了新一輪反思——把行業院校劃轉至地方,以及對行業院校的歷史評價是否正確?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光禮指出,之所以要把行業院校劃轉地方,當時一個重要考慮在于專業上的重復建設——地方院校辦此專業,行業院校也辦此專業,“大而全,小而全”,而且行業院校培養的人才知識面窄、適應性不強,在從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而由行業經濟走向區域經濟的進程中,把行業院校變為地方院校,成為了自然而然的邏輯。

      如今,人們的反思是有歷史對照的。1998年的那場改革,有少數院校沒有劃轉,依然留在行業,如原衛生部的北京協和醫學院,發展勢頭遠超位于沈陽的中國醫科大學;原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下屬的7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現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最差的也位列“211工程”。“沒有劃轉的興旺發達,劃轉到地方的境況慘淡。”周光禮說,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反思發現,行業辦學并非都是弊端,依托行業容易辦出特色。

      追逐“中”字頭的背后

      值得琢磨的是,此番籌建的3所院校,申報的校名均為“中”字頭。

      包括周光禮在內,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中字頭行業院校的成立受到了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社科院大學創立的鼓舞。二者均依托研究機構,原先只有研究生教育,如今開辦本科生教育。

      “這3所大學和中科院大學、社科院大學的性質相仿,只是個別依托的行業、企業級別略低,你可以辦,我也可以辦,本質上都是一種效仿行為。”周光禮說,對于“中”字頭的向往,也是承自上一輪改革的經驗與教訓。部屬院校的資源配置是國家級,下放地方后資源配置為地方級,辦學資源萎縮導致其發展狀況不佳。

      只是今時不同往日,相比較上一輪改革,地方政府把高校看作包袱,認為其在用地、人力、撥款上頗占當地資源。如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使現在的地方政府普遍意識到,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由高校來提供區域創新動能,因此,一些經濟實力強的城市正在大力引入高校。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深圳、青島,被媒體稱為“高校的挖掘機”。青島引進高校中,共有23所入選“雙一流”建設名單,其中,14所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9所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在3所籌建院校中,中國康復大學、中國能源大學選址擬定或初步確定為青島。此前中國社科院大學也傳聞會落戶青島。

      “引入一般的大學已經不能滿足城市快速發展需求,它迫切需要人才、學術均為國家級資源配置的‘中’字頭高校。這也是地方政府熱烈歡迎‘中’字頭行業院校落戶的主要原因。”周光禮說。

      行業辦學成為新趨勢

      上世紀90年代,學界流行著一句話:“世界一流大學都是綜合性大學。”因此,很多高校在定位之初普遍認為,要想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首先要成為綜合性大學。那么,3所高校的出現,是否意味著綜合性大學的趨勢發生逆轉?

      在周光禮和北京大學教授陳洪捷看來,如今興辦行業院校并不意味著綜合性大學之路發生逆轉,而是代表了一種新趨勢。

      “行業辦學的弊端當年已經被反復討論,未來發展不太可能重蹈覆轍。”陳洪捷表示,3所院校的出現,更重要的在于為高等教育釋放了一個信號,即大學辦學并不能培養行業所需人才,所以行業才決定另起爐灶。

      我國上世紀50年代的高校建設學習蘇聯,普遍走偏專業型的歐洲大陸體系,但逐漸發現,這一體系下的高校在世界大學的排名中不敵美國高校。改革開放后,轉向偏綜合性辦學的盎格魯北美教育體系,又陷入了千校一面、缺少特色辦學的旋渦。

      周光禮表示,在2017年的“雙一流”高校建設中,政府將一大批特色鮮明、優勢學科單一的高校納入“雙一流”建設名單,對于片面模仿綜合性大學的高校而言,敲了當頭一棒。在這種情況下,強調特色、專業、行業性,又開始成為高校的新選擇。

      那么,這一選擇究竟代表了中國特色,還是全球趨勢?

      在周光禮看來,該選擇更多體現的是中國特色。他解釋,高校是資源依賴型組織,在一些國家、政府是高校辦學的最大推動力。區別于美國地方分權的政治體制,高等教育處于“市場體制”下,高校要滿足多樣化需求,因此必然建立綜合性大學;中國是中央集權制國家,每個行業都有大型國企、骨干企業,在滿足需求方面,首先要為央企服務,這也是新時代強調行業特色的重要原因。

      盲目興建成為最大擔憂

      “未來是否會刮起行業興辦大學的風潮,使得辦學成為比關系、沒規則的行為?”這是在本次采訪中,3位專家最大的擔憂。

      成立大學固然要滿足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但有無必要由一個行業或聯合幾個行業成立一所大學,就值得言說了。

      陳洪捷表示,新辦行業院校如果只是作為個別現象出現尚可,但作為未來的方向并不可取,因為任何行業都有特殊需求,特殊需求可以通過在職教育、繼續教育加強。只要有錢就可以辦大學的邏輯,容易形成一定的壟斷,“你培養的人才你用”,這并不是一個好的方向。

      王國棟指出,1956年那一輪行業院校的興建,主要目的是支持我國建國初期基礎工業的發展,針對原來發展薄弱的行業,建設一批行業特色鮮明的高等學校。近年來,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需要,國家還會興辦一批行業院校,但它不是無限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領域中面向未來、基礎相對薄弱、需要快速突破的戰略性領域。這些學校可以歸教育部管理,辦得好可以進入“雙一流”。

      他舉例,中國海洋大學是“雙一流”“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面向的是重要的海洋領域,因此當年有成立的必要。能源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特別是針對氫能源、可再生能源等,能源行業發展所需要的研究和人才培養任務十分緊迫,設立能源大學正當時;康復在傳統醫學院中也有所涉及,但隨著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會遇到許多過去很少面對的新問題,有必要通過專門的建設加以研究。而一些領域在現有高校中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和安排,如汽車、高鐵,沒有必要另外開辦大學。

      “必須面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重大需求,關鍵不在于轉型升級,而是面向未來,開辟新天地,滿足新需求。”王國棟如是說。

      除此之外,在陳洪捷看來,理想的狀態應是行業與高校合作,在現有基礎上打造適合本行業的發展道路,而不必另起爐灶。

      他以德國為例解釋說,德國鼓勵企業、地區與高校深度合作,一方面高校得以發展,另一方面行業也獲得收益,這也是國際上公認的校企合作途徑。然而,我國高校條塊分割的界限太死,使得一些跨地區、跨部門的合作難以開展。“應創造更多條件,鼓勵高校與行業加強聯系,無論從效率、資金投入上來看,都比新辦院校要劃算得多。”陳洪捷說。

      王國棟對此也表示同意。“任何大學都不是萬能大學,如果想做‘萬能大學’,實際上就是‘不能大學’。一所大學要匯聚大部分力量,至多著力于兩三個行業,集中兵力發展優勢,要有干大項目、解決大問題、非得把某一行業搞上去不可的志向和決心。”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