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是地球上最富生物系統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由于其可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濕地也被譽為“文明的搖籃”,在過去的幾千年中孕育了眾多古代文明。目前,在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的多重脅迫下,全球范圍內超過半數的自然濕地已經消失,或開墾用作農業、工業和城鎮用地,或轉變為其它生態系統類型。但是由于缺乏精確歷史記錄和數據,這些消失的濕地時空分布特征大多已無蹤可循。如何還原不同歷史時期的濕地分布格局,評價濕地演變過程與區域生態安全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濕地資源將面臨何種風險?上述問題的解決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人員歷時多年調查和數據積累,獲取全國濕地類型分布樣點數據,結合降尺度高分辨率氣候數據、全國耕地數據、夜光遙感數據和人口分布數據,建立了生態位指標數據集;采用生態位分布模型組合預測(ensemble forecasting of niche models)的方法,還原了全新世中期(約6000年前)全國尺度高空間分辨率(1km×1km)自然濕地空間分布;預測了21世紀末期典型氣候情景下自然濕地空間分布格局。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未來氣候變化對濕地生態系統演變的潛在影響和濕地生態系統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
結果表明:全新世中期,中國自然濕地面積約為136.8×106公頃,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4.2%;現有15.3%的城市(其中包括6個省會城市、61個地級市和362個縣城)和16.4%的耕地(30.8×106公頃)由濕地開墾而來,現有37.2%的人口(4.98×108人)生活在濕地周邊10公里范圍內。
預測結果表明,未來全球增溫將進一步威脅現存自然濕地,高海拔山地和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濕地生態系統,將面臨更快速的退化風險。在各類型濕地中,淡水沼澤和季節性鹽沼面臨的風險更高。期刊審稿專家和主編評價認為該成果為認識歷史濕地分布格局,科學合理指導現實濕地恢復提供了依據;同時,認為該研究填補了中國濕地研究缺少地質歷史時期全國尺度分布圖的空白。
該研究由東北地理所濕地生態系統管理學科組助理研究員薛振山等8位研究人員共同完成。成果發布在地學期刊Earth'sFuture上。該研究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6YFA0602303,2016YFC0500401)、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2013FY1118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671087, 41671081, 41471081)、中科院青年促進會人才基金(2018265)共同資助。
論文信息:ZhenshanXue, Yuanchun Zou, Zhongsheng Zhang, XianguoLyu, Ming Jiang, Haitao Wu, Xiaohui Liu, Shouzheng Tong, 2018. Reconstruction and Future Predic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Wetlands in China. Earth's Future.https://doi.org/10.1029/2017EF0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