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0-12 15:48 原文鏈接: 管好“生命說明書”,為健康中國提供支撐

    圖片.png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人類遺傳資源作為一種特殊資源,具有重要的研究開發價值。我國作為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擁有豐富的人類遺傳資源。今年恰逢我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出臺20年,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近日在京召開的“人類遺傳資源開發創新研究高層論壇”上,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單位的院士專家匯聚一堂,共同謀劃中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的發展與未來。

      人類遺傳資源:一份人類“生命說明書”

      人類遺傳資源既包括含有人體基因組、基因及其產物的器官、組織、細胞等取自人體的遺傳材料,也包括以這些遺傳材料為載體、反映遺傳特征的相關信息。

      人類遺傳資源就如同人類的“生命說明書”。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主任張新民介紹,人類遺傳資源是孕育尖端生物科學技術的寶庫,是認知和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基礎資料,也是推動疾病預防干預策略的開發、促進人口的健康的重要保障,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

      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在基因組上的差異非常小,相似程度高達99.9%,然而,正是這0.1%的不同,加之環境的影響因素,導致了我們在個性特征、疾病易感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也導致了各種出生缺陷和疾病的發生。基于人類基因組的共性和個性,人類遺傳資源的研究可以在不同的層面上展開。

      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人類基因組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基因組序列圖首次在分子層面為人類提供了一份“生命說明書”,奠定了人類認識自我的基石。

      “基因研究是最能揭示人類生命本質的一項研究。”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院士表示,當下流行的精準醫學本質上就是開展與基因相關的研究,應不斷加強對基因與生物安全、倫理的研判,防患于未然。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生物醫學產業發展迅速,人類遺傳資源管理的立法工作刻不容緩。”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院士認為,人類遺傳資源管理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對人類遺傳資源的采集和保存提出了新要求。

      管理開發20年:邁入制度化,相關政策不斷完善

      1998年,為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我國人類遺傳資源,在廣泛征求專家和有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我國制定了《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人類遺傳資源管理邁入制度化軌道。同年,中國的基因組研究邁出關鍵一步,國家人類基因組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正式成立,成為我國基因組研究開發領域重要基地。

      “20年來,我國人類遺傳資源研究開發取得快速進步,在人群遺傳結構及特點研究、遺傳性疾病和出生缺陷的基因診斷及防治、惡性腫瘤、罕見病的基因診斷和治療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張新民說。

      2016年,原國務院法制辦就《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送審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送審稿強調,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人類遺傳資源的管理是保障國家安全和種族安全的重要措施。

      “當前,國家將出臺新的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為我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提供法制遵循。”張新民表示,國家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和保護涉及生命倫理和國家安全,接下來應在資源保護管理及開發利用方面建立良好、恰當的平衡。

      “應進一步加強對人類遺傳資源管理的力度,同時要進一步拓展管理的范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周琪院士建議,應該把人類遺傳資源的管理延伸到科研和生產的全鏈條當中,成立更加權威、高效的評估機構,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未來發展:加快科技創新,為健康中國提供支撐

      針對“長壽村”等特定地區的長壽人群研究發現長壽基因,針對特定遺傳性疾病人群的研究能夠發現特定疾病的致病機理……科技創新使人類對遺傳資源的認識不斷深入。

      “長期以來公眾對健康的理解是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今天談健康不再是簡單地談疾病診斷治療,而是全方位、全生命周期關注健康。”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詹啟敏院士坦言,“現在沒有一個藥物可以包打天下,任何藥物都針對特定人群,這就是生物多樣性。科技創新正在推動醫學進步,包括優化醫學決策,未來健康管理需要應用先進手段,人類遺傳資源的管理更新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

      中國科學院趙國屏院士表示,中國發展醫療生物技術和制藥工業,應認真收集人類遺傳資源,積極開展研究工作,特別是注重相關數據和信息的整合管理以及交互共享,中國要有自己的基因組和生物醫學大數據核心技術中心及設施,服務全國人民和科研與產業機構,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成果,支撐健康中國的戰略部署。

      “未來基于人類遺傳資源各個學科和領域的科學、技術、轉化和應用都將迎來快速發展期,帶來的挑戰和壓力也前所未有。”周琪呼吁,應加大人類遺傳資源“解讀、修飾和編寫”等方面的原始技術創新,爭取早日攻克核心技術、掌握戰略主動。


    相關文章

    關于開展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行動(20232025年)的通知

    國衛醫政發﹝2023﹞1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中醫藥局:為深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提升醫療質量安全水平,建設中國特色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

    《健康中國行動2023年工作要點》發布

    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23年工作要點的通知國健推委辦發〔2023〕1號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各成員單位、有關單位: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

    著力“健康中國”推動“六大”合作

    8月24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和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副所長胡國宏和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付晨代表雙方簽署了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本著......

    醫工交叉“新醫科”為“健康中國”奠定人才基礎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首批“醫工交叉”博士生畢業在即,他們的科研成果在臨床醫療中體現了突出的創新性和應用價值,極大地拓寬了跨高校、跨院系、跨學科間合作協同創新培養研究生的新思路。為探索新的人才培養體......

    被動醫療到主動健康,智云健康數字化管理助力健康中國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健康中國2030”戰略黃金十年的新起點。  過去數十年間,我國醫療體系逐步發展,醫療衛生工作和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

    國家衛健委:“十四五”建5000老年友好社區

      12月5日,“2020第七屆互聯網+健康中國大會”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十四五”期間將在全國創建5000個示范型老年友好社區,還要建一批......

    助力健康中國Cytiva三大創新項目打造生物醫藥生態閉環

    2020年5月21日,上海——致力于推動和加速生物醫藥研發與生產的全球技術和服務提供商Cytiva(思拓凡)于今日舉辦Cytiva品牌發布暨生物醫藥發展趨勢在線研討會。會上,Cytiva全球商務副總裁......

    聚焦“健康中國”2020年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

    3月25日,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關于開展2020年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的通知》。通知指出,在第20個世界知識產權日來臨之際,2020年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將于4月20日至26日......

    一圖讀懂: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

    一圖讀懂: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年)......

    健康科普要納入醫務人員績效?衛健委領導作出回應

    近期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出臺,關于健康中國的各種會議頻開,對醫療行業影響深遠。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提到建立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績效考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