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0-15 15:23 原文鏈接: 袁隆平院士:要讓他不下田除非田里沒水稻了


     近日,接受采訪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圖/記者楊旭

     袁隆平在湘潭河口鎮的試驗田中查看低鎘水稻的長勢。 圖/新華社

    愛國奮斗,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民族基因,是新時代高揚的主旋律。

    即日起,本報推出“時代脊梁”系列報道,緊密結合“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的主題,全面展示湖南踐行愛國奮斗精神的先進集體和個人,老一輩和新時代優秀知識分子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

    有這么一位老人,他說,讓他不下田,除非田里沒有水稻了。

    他一生追求的兩大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面對國際權威科學家對雜交水稻宣判的“死刑”,袁隆平帶著質疑精神,開始了他對雜交水稻的創新和研究。如今,雜交水稻已推廣到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貢獻。

    袁隆平對水稻的研究并沒有停止,他說:“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已經不滿足吃飽,還要吃好。我們既要高產,也要優質。”

    越過瀏陽河,隨著一條蜿蜒小路,抵達與市區喧囂截然不同的寧靜世界,這里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9月20日上午,在掛著巨幅金黃色稻穗照片的會客室里,我們見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當天,穿著一件藍色格子上衣,搭配西褲的他,與記者聊起了是否考慮休息的話題。他說:“休息就會沒有事做,沒有事做變老年癡呆癥就麻煩了。”在場的人都被這番話給逗笑了。

    如今,年近九旬的袁隆平最開心的事情還是下田。事實上,如果追溯雜交水稻的誕生過程你會發現,雜交水稻的成功與袁隆平堅持科學探索、迎難而上的創新奮斗精神,和“讓更多人吃飽飯”的愿景息息相關。

    探索“禁區”,不囿于現存結論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經歷過饑荒,于是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解決糧食增產問題。在當天的采訪中,他和記者說起糧食的珍貴,“上個世紀60年代鬧過饑荒,吃頓飽飯不容易。一個金元寶還換不了兩個饅頭,糧食是寶中之寶”。

    事實上,在袁隆平將目光投向雜交水稻這一領域時,橫在他面前的是國際權威科學家對雜交水稻宣判的“死刑”:水稻、小麥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但袁隆平卻對這一“禁區”抱有懷疑,進而觀察、實驗、探索,找到了改變全人類糧食問題的另一種“可能性”。

    1964年稻子抽穗的季節,他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洞庭早秈稻田中找到了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1970年,在海南尋到不育野生稻,并命名為“野敗”;1973年,秈型雜交水稻實現了“三系”配套成功;再到1995年,兩系法雜交稻研究取得突破進展;1998年超級雜交稻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

    如今,雜交水稻已推廣到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為解決中國人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貢獻,也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美國學者唐·帕爾伯格在《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一書中這樣評價袁隆平,“他使饑餓的威脅退卻,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

    或許袁隆平不是第一個見到異型稻株的人,卻是第一個找到其本質規律的人。他曾說過,“要說雜交水稻有什么成功的秘訣的話,那就是不囿于現存結論的創新思維”。

    不斷“攀登”,一直沒有“心滿意足”

    從最初的尋找探索,到成立科研小組帶頭攻關,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再到兩系法、超級稻……看似順利的過程,實際上并不容易。

    除了飽嘗“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的酸甜苦辣,在幾十年的科研道路上,袁隆平還冒著生命危險守護著他的試驗田。1970年,在云南袁隆平和助手遇上了大地震,要求全部人員撤離,但他們不肯走,搭了個棚子守著試驗田。

    “在人的控制下,事物總是向美好發展的。”袁隆平對記者說。這樣的想法或許是這位“農民科學家”始終沒有停下自己探索腳步的原因之一。袁隆平的秘書辛業蕓在2017年接受瀟湘晨報采訪時曾說,“他似乎從沒意識到自己已經是耄耋老人,依舊保持著強烈的創新欲望。”

    辛業蕓還記得,2000年以前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攻關第一期大面積畝產700公斤目標時,袁隆平面對滿堂媒體說,“實現了這個目標,我就心滿意足了。”4年后,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二期目標畝產800公斤的目標提前實現,袁老又對著媒體說,“實現了這個目標,我就心滿意足了。”

    現在,袁隆平“心滿意足”了嗎?恐怕還沒有。

    近日,云南省個舊市的超級雜交水稻百畝示范片測產驗收,平均畝產達1152.3公斤,刷新了平均畝產新高,最高畝產達1209.5公斤。“個別丘塊達到了18噸(1200公斤)。”袁隆平笑著說,“畝產1000公斤只打80分,1100公斤打90分,1200公斤才是滿分。”

    如今的袁隆平還保持著“勇攀高峰”的動力,在超級雜交稻向畝產18噸沖刺的同時,他還在推動海水稻的研制和第三代雜交稻的研究。“第三代雜交稻有三系和兩系的優點,也克服了三系和兩系的弱點。”他介紹,現在要成立第三代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它的研究一旦突破,將挑起我們國家糧食安全的重擔”。

    畢生追求是發展雜交水稻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說。

    禾下乘涼是他曾做過的夢。“水稻長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掃帚那么長,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就在稻穗下面乘涼。”他向記者描述夢中的場景,也是袁隆平對于高產的理想追求。

    雜交水稻覆蓋全球是袁隆平內心的期盼。“全球有1億6千萬公頃稻田,如果全球有一半的稻田種上雜交稻,每公頃產2噸,每年可以增長1億6千萬噸稻谷,可以多養活5億人。”他說。

    而這樣的期待,或許又是一場攻堅戰。去年4月,袁隆平曾公開發表文章,在文章里他寫道:“我的畢生追求就是‘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只有永不滿足,不斷創新,我們才能有新的動力,新的收獲。”

    盡管袁隆平已有88歲高齡,但他似乎沒有考慮退休的問題。事實上,在當天接受采訪之前,他還在修改即將要發表的論文。“要有事做,要有愛好,我如果不工作得了老年癡呆就麻煩了。現在我加減乘除還能算得出來。”袁隆平開玩笑道。

    袁隆平的世界很大,大到裝著全球的糧食安全,但袁隆平的世界又很小,小到只有他試驗田里的水稻。一天內袁隆平要去田里兩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他說,他的職業是搞水稻,讓他不下田,除非田里沒有水稻了。

    “既要高產,也要優質”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已經不滿足吃飽,還要吃好。我們既要高產,也要優質。”袁隆平說,但他有一個原則,絕不以犧牲產量為代價來求優質。

    過去有過“高產和優質是矛盾的,高產不能優質,優質不能高產”的說法,對此,袁隆平卻認為,這是片面的,“高產和優質是有矛盾,但不是對抗性的矛盾,難度大”。

    他認為,高產是第一位的,要在高產下面求優質,“片面地只講高產不講優質不行,只講優質不講高產更不行”。


    相關文章

    優質食味粳稻寧香粳9號得到多省引種推廣

    在安徽廬江白湖農場,13000畝“寧香粳9號”稻桿挺立、穗大粒飽、豐收在望。在近日召開的優質食味粳稻寧香粳9號現場觀摩培訓會上,參會專家實地參觀了廬江縣郭河鎮王仕照家庭農場種植的800畝連片寧香粳9號......

    “袁隆平追夢獎學金”設立,首批9所院校參評

    日前,“袁隆平追夢獎學金”戰略合作協議簽訂儀式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辦。中國作物學會與湖南省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共同簽署《“袁隆平追夢獎學金”戰略合作協議》。為繼承和弘揚追求真理、敢為人先、鍥而不舍、埋......

    袁隆平的學生證上,有志愿軍戰士的留言……

    近日西南大學展出一批珍貴檔案其中就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學時期的學生證這張學生證紙張雖已發黃但依然能清晰看到袁隆平當年的學號、入校日期以及每一學年的注冊登記等信息在學生證后面還有一段留言隆平同志:......

    河南省檔案館發現袁隆平生辰新證

    來源:河南日報微信公眾號2023-05-2211:555月17日,河南省檔案館辦公室主任楊寶章(右一)向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陽(左一)、袁隆平夫人鄧則(左二)贈送檔案仿真件和影集。“雜交水稻......

    兩年了,我們很想您!

    兩年前的今天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從此,春種秋收都和懷念有關年輕時袁隆平決意報考大學的農學專業父母都不同意袁隆平說,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沒有農民種田,就不能生存最終說服了父母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一粥一飯間懷念袁爺爺!今天,袁隆平離世2周年

    “我夢見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比掃帚還長,我和同事坐在稻穗下乘涼。”他把功勛寫在大地上,一生躬耕田間換得稻香豐年。今天,袁隆平離世2周年。風吹稻禾,永遠懷念!......

    世界糧食日|讓中國人端牢端穩中國飯碗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金秋時節,稻谷飄香。從我國東北到西南,從華北和黃淮海地區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秋糧收獲一派繁忙景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愈發扎實。......

    《中國現代科學家袁隆平》紀念郵票首發

    9月7日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誕辰92周年。當日,《中國現代科學家--袁隆平》紀念郵票首發儀式在位于長沙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舉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周義祥、袁隆平院士......

    28位院士共論“袁隆平精神”

    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之際,28位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共論如何弘揚袁隆平科技創新精神。大家紛紛表示,要在科技創新中勇攀高峰,做一......

    傳承薪火23位院士在長沙植下“院士林”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一周年之際,23位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齊聚長沙,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內,共同植下一片“院士林”。現場,每位院士攜手1名湖南省農業......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