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林在作主旨演講
攬鏡自照,鏡中人跟隨我們的一顰一笑;雙手相合,左右手彼此互為鏡像。但看似相同的兩個事物,卻無論如何旋轉都不會重疊。手性現象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大到宇宙星云,小到日常的螺殼。在微觀世界里,有一大類分子存在手性異構體,它們互為映像,但不能重疊,這類分子被稱為手性分子。
大多數藥物的活性成分是手性分子,手性分子的兩個鏡像異構體可能具有明顯不同的生物活性,對人體的作用也截然不同。如何實現對手性分子的控制合成,成為擺在科學家面前的一道難題。
10月14日,在未來青年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得主周其林就“手性分子合成”發表主旨演講,解釋了什么是手性分子以及如何合成手性分子。
反應停的悲劇
人類對手性分子最深刻而慘痛的認知,來自于上世紀50年代的“反應停事件”。
1953年,瑞士諾華制藥的前身CIBA藥廠在嘗試開發抗生素時,合成了沙利度胺。令人失望的是,沙利度胺并沒有表現出研發人員期待的抗生素活性,CIBA也放棄了繼續研發。
但另外一家藥廠德國格蘭泰藥廠卻并不這么認為,他們買下ZL,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沙利度胺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結果發現該藥物不僅具有催眠鎮靜功效,還能抑制孕婦包括晨吐、惡心等妊娠反應。
于是在1957年10月1日,沙利度胺以“反應停”的名字正式投放歐洲市場,在宣傳中被形容為“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應藥物”,乃至“孕婦的理想選擇”。在宣傳戰的攻勢下,反應停很快風靡歐洲,在日本、大洋洲等地也極為暢銷。
美國市場對反應停也充滿期待。不僅是代理商,還有很多經歷嚴重孕吐反應的婦女。然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弗朗西斯·凱爾西卻堅定地駁回了這份申請,她認為沙利度胺在動物實驗中獲得的毒理學數據并不可靠,堅持要求制藥公司必須提供更多實驗報告,特別是該藥對神經系統有何副作用的研究報告。
面對大名鼎鼎的格蘭泰藥廠,面對20多個國家的大量好評,面對代理商施壓,甚至面對婦女界的壓力,凱爾西都不為所動。雙方一直僵持到1961年、反應停上市4年之后,澳大利亞的麥克布里德醫生發現自己經手的3名海豹肢畸形兒病因都與母親懷孕期間服用反應停有關,他將這個觀點發表在《柳葉刀》雜志。消息一出,世界嘩然,各國開始強制下架反應停。但不幸的是,已經有將近2萬名海豹肢患兒出生了,其中有4000名嬰兒不到一歲就夭折了。
當時全世界僅有中國與美國幸免于難。麥克布里德是世界的英雄,弗朗西斯·凱爾西則成為美國的英雄。
手性分子合成
導致反應停悲劇的原因正是對手性分子缺少認識。2010年3月,東京工業大學綜合研究所的Takumi Ito等對沙利度胺(反應停)的致畸分子機制的研究論文發表在《科學》上,指出了沙利度胺的致畸機制。
論文指出,人體存在CRBN和DDB1兩種多肽,能產生與四肢發育相關的信號分子。沙利度胺會與其直接或間接地結合,該蛋白因此失去了作用,導致四肢發育畸形。研究人員還以雞和斑馬魚為模型,進行體內實驗。結果顯示,斑馬魚胸鰭和聽囊發育異常,同時與四肢發育相關的信號分子表達顯著下降。
沙利度胺是典型的手性藥物,其右旋異構體具有鎮靜作用,而左旋異構體正是引發致畸性的罪魁禍首。也就是說,藥物中有大約50%是“雜質”,就是這些雜質最終釀成了世界性的悲劇。
周其林指出,現在全世界都對手性藥非常重視,在“反應停事件”之后的手性藥物分子,必須進行嚴格的分離。“左旋異構體有藥效就做左旋異構體,右旋異構體有效就做右旋異構體。”“手性藥物近年來維持著高速增長。”周其林介紹說,“2015年是4000億美元的市場,現在每年都有10%左右的增長,包括很多人吃的降血脂藥立普妥,以及抗癌藥紫杉醇。”
為了得到具有特定手性的分子,在藥物的生產過程中,可以先通過普通方法合成左右手性混合的初級產品,然后進行手性拆分。但這種方法浪費嚴重,直接通過不對稱催化獲得特定手性的分子的方法更加可行。
要進一步提高手性分子合成的效率,就要找到更加高效的手性催化劑,這正是周其林團隊從事的研究方向之一。他們發現了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催化劑,對多種合成反應都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和選擇性,提高了合成分子的效率。
周氏催化劑
作為不對稱催化的關鍵,手性催化劑決定了反應的效率和選擇性。雖然已出現了許多手性催化劑,但真正對多種反應都有效、能夠稱得上“優勢手性催化劑”的仍然是鳳毛麟角。
經過十余年的潛心研究,他帶領團隊設計發展了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配體骨架結構,從這類骨架結構出發,合成了系列手性螺環配體和催化劑,共計數百個。手性螺環催化劑對多種合成反應都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和選擇性,成為名副其實的“優勢手性催化劑”。在酮化合物的不對稱氫化中,手性螺環銥催化劑給出了高達450萬的轉化數,是目前“最高效的分子催化劑”;在雜原子—氫鍵插入反應中,手性螺環銅和鐵催化劑“打破半個多世紀的沉寂”,實現了這類重要反應的高對映選擇性轉化。
這些催化劑被國內外同行稱為“周氏催化劑”,成為合成化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被全球許多研究組借鑒使用,還被多家制藥公司用于手性藥物的生產。
談及能夠取得如此成績的秘訣,周其林表示唯有“堅持”二字,“有些人沒有能夠堅持,中途放棄或者換了一個研究方向,但我們堅持了下來,直到最后合成出非常高效的催化劑”。此外,還要享受創造的過程,而不是僅僅盯著結果,“在受好奇心驅使的探索未知的過程中,其樂無窮,所以要學會享受它,這是我這么多年來最大的感受”。
湖南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中南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環糊精等為原料,基于低共熔策略制備了超分子玻璃。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上。超分子玻璃制備過程。......
中新網長春5月26日電(高龍安)徐如人老人家中的小院里,兩棵李子樹長滿新葉。此時李子雖未成熟,但老人已收到“新果”。近日,中國化學會獎勵工作委員會決議,決定授予徐如人(吉林大學)第四屆中國化學會終身成......
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科學家近日揪出導致阿爾茨海默病惡化的“黑手”,揭示了其分子驅動因素。研究團隊期望這些分子能成為藥物靶點,在開發治療或緩解藥物方面發揮作用。相關論文發表于21日......
近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劉利峰團隊與廣東工業大學大學教授劉全兵團隊(負責理論計算)合作,在多元金屬間化合物甲醇電氧化催化劑助力高效混合海水電解制氫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先進材料》(......
哺乳動物復雜性狀的性別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與雄激素密切相關。然而,性別差異的分子和細胞特征及其雄激素的調節仍然缺乏。 2024年4月10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分子細胞卓越......
科技日報北京5月8日電 (記者劉霞)精確控制單個多原子分子有望為諸多領域帶來巨大突破。然而,實現這一點的關鍵挑戰在于如何完全控制分子的內部量子態和運動自由度。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美國哈佛大學物......
近日,我所生物技術研究部生物分離與界面分子機制研究組(1824組)卿光焱研究員團隊與中藥科學研究中心(2800組群)梁鑫淼研究員團隊合作,在中性糖鏈結構解析方面取得新進展。合作團隊通過對糖鏈進行衍生化......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型儲能與能量轉換納米材料研究中心,研制了一種新型脫硝催化劑TEOS&Mn-BTC。該催化劑是具有雙配體配位的空心海膽狀微球結構,該設計......
科技日報北京5月5日電 (記者張夢然)鍛煉對身體有益似乎已是公認常識,但這其實是一個籠統的認知,人們對其分子層面的奧秘還不甚了解。不清楚這一過程,會影響人們對鍛煉強度、類型以及相應疾病和健康......
近日,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傳來消息,該所多孔催化材料研究組開發出一種全新的受阻型路易斯酸堿對(FLPs)催化劑。該催化劑在無任何添加劑的條件下,能夠實現油脂向綠色柴油的高效催化轉化,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