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教育治理模式不僅需要專業知識,也需要相當的經驗。完善的標準對多元治理非常重要,應設計研究者、教師、教師職業發展機構的互動融合機制,建立更有效的教師職業發展指標體系。
“高等教育全球性挑戰在于是否能夠了解年輕人,而教育政策的貧乏在于只關注了經濟生活和生存技能,卻沒有幫助年輕人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因此,當前的教育政策需要關注人、關注學習本身。”香港大學原副校長、榮休教授程介明的一番發言引起了臺下聽眾的深思,也緊扣了論壇的主題——教育政策:中國經驗與世界趨勢。
近日,由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主辦的“教育政策:中國經驗與世界趨勢”國際論壇暨教育政策交流研討會在上海舉行。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海內外400多位教育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教育管理者等圍繞世界教育發展的困境與求解之策,進行了深入探討與交流。
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汪榮明表示,在日益深刻的全球互動中,教育形態和教育政策的多樣化需要更多跨國家、跨地區的交流和學習,通過學習世界經驗,分享中國故事,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
全民教育須跟進政策支持和教育改革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所導致的全球經濟動蕩,使得世界各國的教育財政經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教育成為一種投資,政府投資教育為民眾提供學習機會,讓年輕人為將來做好準備。”這一觀點成為與會者的共識。
程介明在《全球性之挑戰與教育政策之貧乏》報告中,提出教育政策如何幫助年輕人面對未來的問題,并通過具體案例反思社會變化對當下人才類型的影響,以及大學教育與就業錯位這一社會普遍問題。
近年來,全球一些國家的教育財政日益深陷窘境。同時,有些國家的私人教育成本支出急劇上升,教育不公平問題日益嚴峻,教育質量也廣受民眾質疑。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教育學院教授亞倫·貝納沃特通過分析全球教育擴張的整體趨勢,指出歷史上的教育擴張普遍源自各國教育發展的內因。“二戰至今,輟學率仍舊是全球性問題,特別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不同階層的貧富差距造成的受教育機會不公平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基于教育公平的考慮,應深入討論如何通過政策支持和教育改革,在全球范圍內提供高質量的全民教育。”
科技為教育革新
提供新的認知工具和方法論
技術革新為科技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也讓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白杰瑞對粵港澳大灣區合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科技創新基地滿懷愿景。
他認為,一方面,人工智能、腦科學、大數據等科技的發展,給世界各國傳統學校教育帶來了極大挑戰。傳統的學歷教育、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難以符合快速發展變化的社會需要。另一方面,現代科技的發展,為教育革新與進步提供了新的認知工具和方法論。
“在教育場景中,對于新技術需要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從而使得數字技術與教育環境、教育情境相融合。”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諾伯特·帕克勒強調。
而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教育研究辦公室主任洪偉龍看來,利用教育信息技術,綜合考量宏觀、中觀、微觀的教育政策,是有效整合學校和課堂教學活動、提高教師教育質量和學生學業成就的一種途徑。
中國師范教育體系經驗彌足珍貴
在論壇中,與會者提及一個不可避免的世界性難題是教師隊伍建設。
美國雪城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喬安娜·歐·梅森吉拉表示,20世紀早期,美國逐漸放棄了高等教育師范院校系統,導致近年來美國一些州開始出現較為嚴重的師資短缺問題。
筑波大學人間系教育學域副主任濱田博文指出,現階段日本的學校教育和教師職業已由政府單方管理轉變為多個利益相關體共同管理,媒體的批評和家長的訴求使得教師職業面臨危機。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軍對此表示同樣的擔憂。他從中國、世界銀行和美國學院與大學協會的三份政策報告出發,分析了教師職業地位尚待提高的現狀。
“師范教育在當代中國教育發展的百年歷史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李軍認為,中國通過師范大學與綜合大學的互補,為教師提供專業教育,展現出一種實用的政策模式。這種模式在中國迅速培養數以千萬計各級各類教師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在教師質量與數量方面都有強烈需求的國家而言,中國師范教育體系的經驗彌足珍貴。中國師范教育體系的成功,取決于強有力的國家調控能力。
濱田博文補充,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教育治理模式不僅需要專業知識,也需要相當的經驗。完善的標準對多元治理非常重要,應設計研究者、教師、教師職業發展機構的互動融合機制,建立更有效的教師職業發展指標體系。
“教育向學習轉變”須根本變革大學課程
論壇中頻頻出現“學習”這一關鍵詞。而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的發言恰是由此出發,分析“教育向學習轉變”的趨勢。他強調,教育研究要關注當前普遍存在的“不在校,不在學;在校,不在學;不在校,在學”現象,通過政策改革為破解教育問題提供路徑。
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閻光才更是將3.4萬份大學畢業生實證調查數據,用在他的《人格、能力、大學教育及其危機》報告中。根據他的研究顯示,具有不同逃課行為表現的學生,畢業后在工作薪資、工作滿意度、工作與所學專業匹配度、工作部門選擇、自主創業意向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對在校期間所接受的高等教育評價也存在差異。
閻光才分析了學生逃課現象的原因、學生逃課行為及其程度對未來職業發展的影響,并對高校教學質量、課程設計、教學管理、學生學習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
他認為,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教師不再是學生的唯一知識來源。大學生“隱形逃課”“在校不在學”等現象越來越突出。因此,應該從根本上變革大學課程,提升教學質量,建設具有全球視野的優質高等教育。
目標任務:加快科技平臺前瞻性、戰略性布局,推進構建高質量高校科技創新發展體系,實現重大原創性成果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工作措施:印發《高等學校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21—20......
目標任務:建立健全以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為核心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職業教育“長入”經濟,“匯入”生活,“融入”文化,“滲入”人心,“進入”議程。工作措施:召開并落實好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推進實施《職業......
目標任務: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不斷完善,緊缺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高,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有效優化,高等教育優質資源供給加大,“雙一流”建設深入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取得實效。工作措施:全面實施“六卓越一......
目標任務:促進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支持體系,千方百計確保2021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體穩定。工作措施:實施“2021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實施崗位拓展、政策引領等七方面政策......
目標任務: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抓好《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落實落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進《總體方案》各項任務落細落地。工作措施:實施《總體方案》部門分工和部內分工,指導各省(區、市)、各......
目標任務:編制出符合時代要求的高質量規劃。工作措施:編制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積極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做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教育部分的編制工作。出臺教育高質量發......
目標任務:提升教育領域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工作措施:落實《學習貫徹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實施方案》,統籌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宣傳、研究闡釋和貫徹實施。配合......
目標任務:完善督導體制機制,健全對地方各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分級督導評價機制,加強對各級各類學校辦學行為、教育質量和教育熱點難點的評估監測。工作措施:貫徹落實《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
目標任務:理順民辦中小學黨建工作管理體制機制,加快獨立學院轉設工作,規范民辦教育發展。工作措施:會同中央組織部開展民辦中小學黨建工作年度督查調研,理順民辦中小學黨建工作管理體制機制。研究起草《民辦中小......
目標任務:高考綜合改革穩妥推進。高考內容改革不斷深化,藝術體育等特殊類型招生進一步規范。中考招生錄取綜合改革試點落地省份在省域范圍全面推進招生錄取綜合改革。工作措施:指導河北等八省市借鑒改革試點省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