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科學與產業論壇是昨天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海·滴水湖)首日的重頭戲。
這一選擇蘊含深意。去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張江實驗室,初期擬采取“1+2+1”布局,其中第一個“1”代表的正是光子大科學設施群及相關基礎研究。
從試運行至今近10年的上海光源,到今年4月開工建設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一個光子大科學設施集聚地,已成為上海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科學地標。
基礎科學的創新和前沿問題的探索,離不開核心技術的突破。到2030年,張江實驗室將努力躋身世界一流國家實驗室行列,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聚地,涌現一批標志性原創成果,解決一批國家急需的戰略核心技術問題,為上海建成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提供強有力支撐。
集聚科技資源,舉全市之力建設光子大科學設施,是上海高瞻遠矚的一次部署。
上海光源亦不負眾望,不管是從用戶數量還是裝置性能來說,不僅領跑全國,同時也處于國際上同類裝置的第一方陣。借助上海光源,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探索出天然氣直接轉化利用的有效方法;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丁洪研究員發現隱藏了80余年的 “幽靈粒子”外爾費米子等。上海光源現有13條光束線站投入運行,預計到2020年,將有近40條線站建成并向用戶開放。
上海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是我國第一臺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目前正在進行工藝設備的加工、采購,預計2019年底建成和開放使用;作為國內迄今為止投資最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計劃在2025年建成,承建單位是上海科技大學,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為項目共建單位。
上海的未雨綢繆,不僅表現在對光子科學大科學設施群及相關基礎研究上,還有相關產業的布局上。
記者近日獲悉,由張江實驗室牽頭承擔的硅光子市級重大專項在工藝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具備了光芯片流片能力,預計今年年內,我國第一條硅光子研發中試線將在上海建成。
去年,上海市政府將硅光子列入首批市級重大專項,布局了硅基光互連芯片研發和生產。此舉,正是為了在上海打造硅光子芯片全產業鏈,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力爭使上海成為硅光子這一戰略領域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