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我認為撤稿是科學進程的一部分。很多問題論文只能在發表后被發現,這時候必然會發生撤稿現象。” 11月3日,在由騰訊公司舉辦的第六屆“騰訊WE大會”前一天,2018年夏天從《自然》總編輯崗位上履新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總編輯的菲利普·坎貝爾(Philip Campell)接受了多家媒體專訪。在訪問中他提到,如果期刊堅持要求作者在自己的論文中全面的描述和披露自己工作的情況,就有很大的可能降低他們隱藏欺詐行為的機會。

    菲利普·坎貝爾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菲利普·坎貝爾就開始擔任《自然》這本權威學術雜志總編輯,至今已達22年之久。走上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總編輯的崗位,菲利普·坎貝爾表示未來他將利用多年積累的“外部聯系”,為“包括可持續發展目標、衛生保健、氣侯變化以及諸如和平與正義這樣的社會科學主題”等重大研究提供支持。

      談造假論文被撤:撤稿現象“必然發生”

      記者:你是否愿意評價一下近期哈佛大學的“撤稿門”事件?《自然》會在什么情況下要求撤稿?學術出版物會采取哪些措施最大限度地規避類似事情的發生?

      菲利普·坎貝爾:我就不評價具體的事件了,但是我確實可以就撤稿這些問題來發表一下評論。對于《自然》而言,我們一發現稿件中存在不正確的情況,我們就會撤稿——我認為這是科學進程的一部分。

      實際上就撤稿而論,只有50%的可能是因為存在學術上的行為不端,但是也有很多是由于非常誠實的原因需要撤稿。對于這些撤稿我們會很樂意遵命,對于那些由于不誠實的原因而出現撤稿的情況,我們也很慶幸能夠把稿件撤掉。因為對于科學期刊而言,我們要糾正這些記錄,而不是專注于去尋找在相關的事件中該指責誰。

      您還問到我們來去做些什么來減少撤稿的這種現象?應該說這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實際上很多時候只有在論文發表之后,很多其他科學家會試著重復他所做的實驗,在他們得不到相應的實驗的結果、意識到這個實驗無法復制的時候,我們可能才剛發現當時的論文可能有問題。

      對于記者編輯或者是同行評議者來說,他們實際上只能信任作者在自己論文中所描述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時候只有在先發表之后,在后來的事態發展中意識到當時可能會有問題,也就是說,必然會發生撤稿這種現象。

      我想也許有一個辦法可以減少這種情況發生的幾率,那就是我們期刊會繼續堅持要求作者在自己的論文中全面的描述和披露自己工作的情況,因為如果作者能夠這樣做的話,那就有很大的可能降低他們隱藏欺詐行為或者是欺瞞情況的機會。

      記者:說到同行評議,發展中國家的同行評議者好像很少。

      菲利普·坎貝爾:我們會通過參加學術會議、拜訪實驗室、聽取學術報告等途徑尋找更多的同行評議者。同時還要和他們進行交流,并且要聽到別人提起這樣一些學者和科學家。

      現在發表的論文越來越多,一旦找到新的同行評議者,我們就會尋求他們的幫助。至于同行評議者的數量,的確在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著某種不平衡,我們也致力于改變這一狀況,但我們目前只能做我們現在能做的。

      記者:9月《自然》發表了一份報告,稱有數千名作者大概每5天就會發表一份論文,其中有不少來自中國。對此你有什么評論?

      菲利普·坎貝爾:我看到了相關的報告。我不知道他們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我們確實在審稿過程中盡量地確認作者——那些為論文做出了貢獻的署名作者。

      你說到的情況,也許是有一些人只是在別人的論文上加了一個名字。我們在盡力避免這種情況。由于現在我不知道這份報告里提到的人有沒有《自然》的作者,但是,這個事情確實需要研究和調查,那些涉及到的大學也應該采取措施展開調查。

      記者:如何避免類似的學術不端或造假?

      菲利普·坎貝爾:對于學術不端,只能是我們在任何時候發現或者是接到了相關的信息就要立刻采取行動。

      (對于學術不端)有的時候審稿人會在發表前發現問題,有時候是有人在發表后發現有問題。但無論任何情況,我們都會去聯系作者或者作者所在單位,看看發生了什么。假如真的發生了學術不端行為,我們會采取行動,比如說在情節嚴重的情況下要求撤稿。

      談中美科研合作:和過去一樣健康

      記者:在你看來,近期中美兩國間的科學交流與合作是否依然順暢有序?

      菲利普·坎貝爾:我個人并沒有注意到美中在根本性研究方面的合作發生任何大的變化。我不確定工程學或其他應用學科領域是否如此——我本人并沒有跟蹤這些領域。不過,假如你看一看相應的指數,包括《自然》發表的指數(報告)和其他的一些跟蹤指數,你可能就會意識到這些合作和過去一樣地健康,我本人對美中間的科研合作很樂觀。

      記者:中國在科研投入和科研產出方面已經位居全球前二,但我們仍深覺在很多領域與最先進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你怎么評價中國的科研現況和水平?

      菲利普·坎貝爾:我和中國打了20年的交道了,曾經多次到訪中國,也多次被中國政府在科技領域的投入力度和持久持續程度感到印象深刻。我認為所有的努力都會有回報,在那些競爭最為激烈的科學領域也是如此。

      如果你看一看《自然》學術期刊發表的文章,10年前可能一年只有四五篇來自中國科學家的論文,但如今一年甚至達到上百篇。因此我沒有理由不認為這種情況會繼續發展下去,中國的科研水平(的影響)會繼續擴大和深入。

      談創新和創業:青年科學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記者:許多青年科學家更愿意將主要的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不太愿意對科研成果進行轉化,你對這個現象有何看法?于青年科學家而言,是否應平衡發表學術論文和轉化科研成果的關系?

      菲利普·坎貝爾:我想說,青年科學家應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些青年科學家希望了解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想增進這方面的知識,這些的科學家得到了很大的支持,包括捐助者、科學界內部的支持;還有一些青年科學家愿意幫助開發出產品或者是創始公司,來實現讓我們的世界更健康、更公平、環境上更可持續這樣的目標,但是他們得到的支持并不多。我認為現在學術系統要作出調整,為各種各樣的青年科學家都提供支持。有些青年科學家開展這樣的工作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這種情況是需要改變的。

      我鼓勵研究人員做自己想做的研究,走他們的大腦帶著他們要走的路——這種激情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他(她)想解決根本性的問題,還是一個具體的實際問題,如果他足夠好,只要他有激情就能夠做到。

      不過,身為學術界的一分子,青年科學家確實也需要發表論文,用論文的形式來與世界溝通其研究成果。

      談《機器智能》子刊:開放獲取是期刊未來發展方向

      記者:近期,《自然》宣稱要做《自然—機器智能》子刊的時候,遭到了很多機器學習研究人員的關切或抵制,其中包括一些知名人士。對此《自然》如何應對?

      菲利普·坎貝爾:事實上我們這一子刊進展良好,已經有科學家給我們投稿論文。我們邀請的文章也在路上,會按計劃發表。

      對于所謂的“關切”“抵制”,實際上最關鍵的一點在于,這份子刊的商業模式是采用訂閱方式,而不是他們所主張的開放獲取的方式。

      開放獲取是一種非常昂貴的經營方式,成本非常高,所以我們決定采用訂閱方式。

      《自然—機器智能》子刊(將會)涵蓋很多學科,除了機器學習,還會涉及到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人機交互、機器人等諸多領域。科學家們會看到我們的編輯過程所帶來的增值,從而逐漸意識到或者確信我們的(訂閱)方式也是會服務于科學家群體的,特別是在機器智能領域。

      當然,我個人也非常理解這些人(抵制)的想法,因為從長遠來看,開放存取是所有期刊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但是從目前來看,由于運作這樣一個子刊的費用問題,選擇訂閱制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商業決定,現在就實行開放獲取還存在著大量的障礙。

      不過,如果你了解所有期刊和雜志的話,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實際上是最大的開放存取出版商,我們的量是最大的。

      記者:現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都很熱門,供研究人員發表論文的平臺也很多,《自然—機器智能》子刊如何吸引作者投稿?

      菲利普·坎貝爾:《自然》過去已在不少領域發過新的子刊,并取得了成功。比如說《自然—物理學》,當時物理學的期刊已有很多,但我們經過調研,還是決定進入這個領域。如今它非常成功,領域內科學家群體非常喜歡它。

      每發行新的子刊,我們首先會去調研,看一看相應的研究人員是否需要它,《自然—機器智能》亦是如此。有一些人不喜歡我們的商業模式,但有更多人喜歡機器智能子刊的想法,因此我并不擔心《自然—機器智能》的未來。競爭確實存在,相信還會有新的類似期刊出現。只要我們確保為相應的作者和社區提供服務,提供有價值的編輯,我們相信就能吸引他們在我們的期刊上發表文章。

      談《自然》總編輯記憶:對發現外星生命充滿期待

      記者:帶領《自然》雜志22年,你認為你所帶來的最大改變是什么?

      菲利普·坎貝爾:我認為最大的改變是,《自然》它作為“雜志“的這部分屬性,在規模上大大地擴大了、增長了。在我剛剛成為《自然》總編輯的時候,它作為雜志的內容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多集中在關注科學政策。現在,《自然》有大量其他的內容,包括觀點和新聞報道。

      對于讀者來說,能意識到《自然》也是一份雜志也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和它作為期刊的份量一樣重。而且,現在我們允許在《自然》內部來推動這些變化,比如我們推動更可靠性的科學、推動更好的管理和對待青年科學家,這些都是我們現在在做的一些工作。

      此外,作為學術期刊,《自然》現在所發表的領域比過去也擴大了許多,以前沒有發表過論文的領域現在也發表過了,比如有機化學、社會科學、高能物理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自然》作為學術期刊的這部分也擴大了。

      記者:在22年的《自然》總編輯崗位上,以及近期最讓你感到興奮的自然科學領域的突破有哪些?最近一個讓你感到有吸引力的互聯網產品是什么?

      菲利普·坎貝爾:我說過《自然》既是一本學術期刊,同時也是一份雜志。在這兩個方面我都有特別的記憶。克隆羊“多莉”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那時候我才剛任職《自然》總編輯沒多久,當時這個事情讓我們非常吃驚。

      當然,對于研究人員來說,他們并不覺得如此。但之后所發生的一切,包括圍繞克隆羊的種種辯論,讓大家都很吃驚。之后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也令我非常興奮,還有包括后來在印尼發現的弗洛勒斯人。

      有很多預料以外的事情發生,這些也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至于近期有什么讓我感到興奮的領域,我認為是地外行星的發現。此前我們只知道地球這樣一個行星,并不知道圍繞其他恒星運轉的行星,但是現在我們知道有數十億、上百億這樣的行星。我特別希望將來在能夠這樣一個地外行星上發現生命。也許,他們并不是能夠和我們直接進行溝通的智慧生命,但至少或許能夠在某一個行星的大氣中發現一些跡象,表明這個行星上可能存在著一些微生物或者是其他某種類型的生命,想到這一點會讓我非常的興奮。

      在互聯網領域,我認為維基百科是一個特別巨大的成就,它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在科學的各個領域,維基百科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這不僅僅對我個人來說如此,其實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是如此,它使知識非常廣泛并可獲得。


    相關文章

    Nature|科學家設計出一種培育冠狀病毒的新方法

    冠狀病毒已經在本世紀引發了三次重大疾病爆發,包括COVID-19大流行,科學家們懷疑潛伏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家族成員威脅著人類。但是,這些病原體中的許多都很難在實驗室中生長,這使得在它們襲擊之前研究它們并......

    你知道中國人在Nature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是什么嗎?

    能夠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對于科研人員可以說是夢寐以求的,其實,早在140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考證律......

    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入選IUCN綠色名錄

    10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總干事格蕾泰爾·艾吉拉博士簽發致信,祝賀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正式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是全球首個自然保護區的最佳實踐標準,聚焦“良......

    我國學者發表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成果

    中國學者關于CAR-T細胞療法的研究登上Nature(自然)官網頭條。10月5日Nature官網首頁,頭條文章關注中國學者發表的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自身免疫病成果。網站截圖10月5日,澎湃新聞記......

    受《東方快車謀殺案》啟發,他一作兼通訊發論文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李思輝39歲的孫亞東不久前收獲了人生第4篇Science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的標注,讓他的貢獻躍然紙上。進入不惑之年前,他扎實地立住了自己的科研人設。這也是他本人最喜歡......

    《自然》(20240926出版)一周論文導讀

    編譯|未玖Nature,26September2024,Volume633,Issue8031《自然》,2024年9月26日,第633卷,8031期天文學AstronomyAtemperatesupe......

    軌道角動量單極子證實存在

    科技日報北京9月27日電 (記者張夢然)軌道角動量(OAM)單極子目前是理論物理學研究的重點,因為它為新興的軌道電子學帶來巨大的實際優勢。最近,科學家結合理論分析與瑞士光源(SLS)的實驗工......

    對學生基礎知識和成績無要求,為了招生他拼了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溫才妃“北京大學本碩博、教授、博士生導師。”“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成績無要求。”“實驗無需長時間重復操作。”“若每周工作15小時以上,保證發表IF(影響因子)大于4的論文(一作/共......

    北科大這支團隊《Nature》子刊一月雙發!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呂昭平教授團隊一月內在《NatureCommunications》連續發表兩篇論文。呂昭平教授團隊研究成果介紹01高熵非晶合金中的連續多形性轉變非晶態多形性轉......

    上新百本期刊!科學網APP論文&基金最新活動來了

    科學網APP論文頻道上新100本期刊!科學網APP論文頻道覆蓋生命科學、數理科學、工程材料等8大領域,并細分100多個二級學科,收錄期刊1600本(持續增加中),將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論文信息,打造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