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1-19 11:32 原文鏈接: 林占熺:中國菌草背后的“另類”科學家

    圖片.png

    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林占熺在查看利用巨菌草碎渣來培育的菌菇。

      蘑菇與野草,本不相干。但有個異想天開的中國人,讓它們結合,菌草由此誕生。

      那是1986年,林占熺用野草替代木頭種蘑菇成功,此草即菌草——可用來培養食用或藥用真菌的草本植物。今天,菌草之用已遠超字面含義,在脫貧、治沙、畜牧、發電等可持續發展前線,釋放出巨大潛力。

      2018年11月16日,中國菌草在APEC峰會前的巴布亞新幾內亞露面。

      當天,在中國和巴新兩國領導人見證下,中國援巴新菌草旱稻技術項目協議正式簽署。“這里會成為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典范。”望著當地高達數米的巨菌草,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林占熺自信地說。當天是他的生日。

      作為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帶頭人,林占熺在努力推動另一件很多人沒聽說過的事:用菌草在黃河兩岸立起生態安全屏障。

    圖片.png

    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林占熺在查看利用巨菌草碎渣來培育的銀耳。

    “這是中國人的一個發明”

      40年前,福建推廣段木養菇,為人們打開致富大門。時為三明真菌研究所技術員的林占熺卻憂心忡忡:食用菌生產若靠大砍樹木,勢必產生“菌林矛盾”,付出巨大生態代價。

      林占熺靈機一動,能否用草代替木頭栽培食用菌?回到母校福建農學院,林占熺利用業余時間探求答案,在1986年初成功地以芒萁等野草為原料種出食、藥用菌,后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獲大獎。

      1996年,在首屆菌草技術國際研討會上,林占熺正式為菌草確定英文名“Juncao”。有人擔心外國人不明此為何物,“看不懂沒關系,那他就來學吧。”林占熺說,“我就是想讓世界知道,這是中國人的一個發明。”

      菌草,是“菌”與“草”融合產物,顛覆了已有認知。比如那像甘蔗但更高的巨菌草,有人一見就說它費水費肥,斷難在干旱地區推廣,但林占熺實測發現,生產一噸鮮草耗水約19噸,只相當于一噸青貯玉米用水三分之一,而菌草更省水。

      林占熺的菌草創新之路越走越寬,已選育45種菌草,菌草技術從“以草代木”種菇擴展到菌草生態治理、菌草飼料肥料、菌草發電、菌草材料等眾多領域。

    圖片.png

    林占熺(前排左一)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與當地農民一起慶祝旱稻豐產。

      菌草也越走越遠,從福建擴展到寧夏、西藏、貴州等多個省份扶貧治沙,從中國傳播到巴新等105個國家。

    “幫助老百姓擺脫貧困,才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林占熺是菌草技術發明者,卻不熱衷商業化,被譏“沒有經濟頭腦”。他坦言:“如果走個人發財的路,億萬富翁也不算什么,我覺得用技術幫助老百姓擺脫貧困,才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作為女兒和助手的林冬梅說,30多年曲曲折折,正是林老師的固執,才有了菌草、菌草技術和菌草產業,受到那么多發展中國家青睞。

      “看起來最難走的路,你堅持下來,可能有一天發現那是真正的捷徑。”她說。

      福建幫助巴新東高地省發展菌草始于1997年。林占熺頭回來這個南太平洋島國時吃了一驚:當地是茅草房,85%以上的人穿著樹葉。

      “作為科技工作者,我覺得有責任,幫助當地人種草養菇脫貧致富。”他說。

    圖片.png

    林占熺在中國援斐濟菌草技術合作項目第五期菌草技術培訓班上為斐濟當地農民演示如何處理菌草的技術。

      刀耕火種的部落社會,菌草技術要進村入戶絕非易事。這逼著林占熺團隊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地里挖條溝,覆上薄膜,就有了種菇所需的保溫保濕環境。當年在福建鄉下用汽油桶建滅菌灶的土法,也在巴新派上大用場。

      “就是要讓老百姓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成。”林占熺說,他們顛覆了工廠式菌業生產方式,讓所有人都參與獲益。

      福建援助東高地省菌草旱稻項目已實施至第三期,當地人深受其益。因中國專家好幾位姓林,巴新人就把菌草叫成“林草”。

      去年林占熺生日時,東高地省送他一幅畫:高山綠樹間,是斑斕的天堂鳥——巴新的象征,下面一行字:“祝天堂鳥教授——今天生日快樂!”

      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發展中國家政要慕名而來之地。“發展菌草業,造福全人類”的碑旁,他們種下一叢叢象征友誼的高大菌草。

      2017年,菌草成為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重點關注和推進的重要項目。

    圖片.png

    林占熺獲得世界生態安全獎——個人。

    “我今年38公歲”

      “到第一線才能發現好東西。”在國內外種草扶貧實踐中,林占熺的菌草研究不斷深入,經驗越多,膽子越大,也更具想象力。

      近年來,林占熺團隊在烏蘭布和沙漠及黃河沿岸開展菌草防沙治沙試驗,根系發達的菌草數月內就將流動沙地固住,這為黃河生態治理另辟蹊徑。

      菌草中心會議室的中國地圖上,從黃河上游至入海口,十幾個生態治理示范點均以紅五星標記,那是林占熺的夢想:用菌草幫助黃河變清。

      試驗表明,沿黃河建寬100米、長1公里的菌草帶需50萬元,兩岸各建1000公里需10億元,這不僅為黃河筑起千里綠色菌草生態安全屏障,還將為世界江河湖泊治理提供示范。

      說到此處,林占熺像個將軍,望著“作戰地圖”,目光炯炯。

      林占熺虛歲七十六,但他卻要打對折——“我今年38公歲”,為的是提醒自己像38歲一樣干活。“可做的事情太多,生命太短暫了。”林占熺笑言,“我是一個還沒過河的卒子——沒有退路,只能向前。”


    相關文章

    福建福州成立菌草微生物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農科院與中福海峽(平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建立的菌草微生物重點實驗室簽約暨揭牌儀式在福州舉行。這是繼雙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來,又一重要戰略合作舉措,科企合作邁向新的進程。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院長余......

    菌草是什么草?

    菌草是生態治理的先鋒植物。它根系發達、光合效率高、適應性廣,耐旱、耐鹽堿、耐瘠薄,抗逆性強、保水保土菌草,有人將其稱為“幸福草”。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家,菌草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中國草”。菌草到底是......

    林占熺:菌草是什么草?

    菌草是生態治理的先鋒植物。它根系發達、光合效率高、適應性廣,耐旱、耐鹽堿、耐瘠薄,抗逆性強、保水保土菌草,有人將其稱為“幸福草”。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家,菌草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中國草”。菌草到底是......

    林占熺:在黨代表通道上,他談起了“幸福草”

    “我們都是在田里面、地里面山上、沙漠里面摸爬滾打菌草就像我的戰友” 黨的二十大代表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是電視劇《山海情》中農技專家“凌一農”的原型79歲的他仍在堅持做科研......

    世界菌草技術之父林占熺:在一線的“田專家”

    新華社福州12月17日電題:奮戰在一線的“田專家”——記“世界菌草技術之父”林占熺新華社記者龐夢霞、侯雪靜隆冬時節,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外,一排排3米多高的綠草搖曳風中,長勢喜人,生機勃勃......

    林占熺:中國菌草背后的“另類”科學家

    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林占熺在查看利用巨菌草碎渣來培育的菌菇。蘑菇與野草,本不相干。但有個異想天開的中國人,讓它們結合,菌草由此誕生。那是1986年,林占熺用野草替代木頭種蘑菇成功,此草即菌草——可用來培......

    菌草技術成中國治理水土流失“新武器”

    由中國科學家發明的以草代木的菌草成果,在治理黃河水土流失上成效顯著,并已經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成功推廣。這是記者從18日在福州舉行的“菌草工程技術保護黃河流域生態”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當日的發布會吸引了來......

    盡早建立菌草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菌草新技術是我國擁有自主產權的新技術。該技術發源于福建,是由福建農林大學于上世紀80年代首創的。為了保持和發展我國菌草技術在世界的領先地位,推動我國菌草業發展成為新興的戰略性產業,建議盡早在福建建立菌......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