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2-05 15:05 原文鏈接: 繁育有保證種業有希望

      繁育是種業創新和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不論大田作物、蔬菜水果還是畜禽。

      從親本到品種,從種到種苗或商品代,繁育過程中都得用科技保證作物和畜禽性狀優良、整齊一致。

      “沒有現代化的育苗,就沒有現代化的蔬菜產業。”在日前舉行的全國蔬菜種苗科技協同創新大會上,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下簡稱蔬菜所)所長、研究員孫日飛如是說。“苗好三成收”,育苗的質量與蔬菜收益呈正相關。

      實際上,繁育是種業創新和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不論大田作物、蔬菜水果還是畜禽。

      從親本到品種,從種到種苗或商品代,繁育過程中都得用科技保證作物和畜禽性狀優良、整齊一致。《中國科學報》在采訪中了解到,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突破,但目前種業繁育工作仍存在許多挑戰,面臨不少待解決的問題。

      親本去哪兒了

      “蔬菜之鄉”山東壽光,一家蔬菜種子種苗公司的技術經理為記者講述這樣一個故事:

      幾年前,原先正達公司的“齊達利”番茄種子每粒售價幾塊錢,不知何時起,該品種親本已經流傳出來。“稍微上點規模的種業公司手里都有‘齊達利’的親本,換個名字就上市了。這也導致這個種子的價格直線下降,每粒只賣幾毛錢。”他說道。

      他所在的公司也代理著一家國外公司的幾個番茄品種,“我們進口種子在國內銷售,而制種是在國外完成的。他們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親本”。

      植物新品種的遺傳信息通過繁殖材料實現代代相傳,而繁殖材料是品種權的保護范圍。

      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律師肖云成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1997年頒布《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標志著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的建立,2016年新修訂《種子法》對于完善國內的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然而現實中,不僅是當下,歷史上我國作物親本和畜禽原種也有被國外“偷”走的經歷。

      清末,歐美列強將我國的北京鴨作為一種稀缺資源掠奪至美國,后又轉運歐洲。英國的櫻桃谷公司在北京鴨的基礎背景上,推出了瘦肉型北京鴨。

      “說起來真是氣人。這相當于把咱們的資源掠奪去,我們再500元一只(種鴨)從英國公司買回來,他們還要占有大量股份。每年都要引種,全是人家說了算。”在2017年9月11日首農股份與中信農業收購英國櫻桃谷農場有限公司100%股權之前,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侯水生告訴記者。

      對于我國動物育種行業第一次跨國收購,業內評論是:這一收購的達成,標志著前身為“北京鴨”的英國“櫻桃谷鴨”重新回歸中國,一定程度上挽回了物種流失造成的巨大損失。

      記者查閱,農作物親本和種子生產技術實行“有償轉讓”,我國早在1991年的《種子管理條例農作物種子實施細則》中就作出了規定。但在采訪中,多位育種人士對我國作物品種知識產權保護現狀仍表示了擔憂。

      “我國大豆種子行業侵權、套牌現象相當普遍,嚴重影響育種者權益和經營者收益,造成種子企業研發投入減少,品種創新速度減慢,嚴重制約大豆產業發展。”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韓天富表示。

      進階:由種到種苗

      一粒種子一棵苗。從種子到植株并非一步到位,要經過育苗移栽到農民的蔬菜大棚里。

      蔬菜所研究員尚慶茂向記者介紹,蔬菜種植60%以上采用育苗移栽,特別是番茄、辣椒、西瓜、黃瓜等果菜類蔬菜和甘藍類葉菜類蔬菜,育苗移栽率超過80%。

      山東安信種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信種苗)董事長韓吉書解釋說:“假設一粒種子0.35元,更貴的彩椒每粒1.2元,在地里撒上一把,多半都被浪費了。這種成本高、出苗率低的粗放式種植模式很不可取。”

      “育苗能降低勞動成本,是提高土地、水肥、光熱資源利用率的必然要求,也是蔬菜生產防災抗災減災應災的重要措施,對增加蔬菜種植茬口、延長采收期、實現蔬菜周年生產及周年供應具有重要作用。”尚慶茂表示。

      今年8月山東濰坊水災過后,周邊甚至北京的菜價并沒有上漲,菜農也沒有“鬧事”。

      “10家蔬菜集約化育苗公司聯合簽署協議,及時提供優質壯苗,不哄抬價格,移植補栽后的番茄等蔬菜很快開花結果,既減少了水澇災害造成的損失,也穩定了菜農災后情緒。”尚慶茂說,這與2008年南方雪災給蔬菜生產造成沉重打擊已不可同日而語。

      蔬菜所與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以及相關企業緊密協作,初步創建了中國蔬菜集約化育苗技術體系。

      以安信種苗為代表的蔬菜集約化育苗企業,采用工廠化流水作業方式,對育苗5個過程的25個關鍵點進行精準控制,激發種子潛能,提高種苗抗性,確保作物產量和質量。傳統育苗每平方米100~150株,如今提高至600株,安信種苗年育苗量達1.5億株。

      對于畜禽來說,有從原種到商品代的過程,不僅選育目標不同,原種場的飼養環境、疫病防控等也較普通養殖場更為嚴格。

      今年7月,中畜草原白羽肉鴨配套系通過審定。這是由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提供種源、技術,內蒙古塞飛亞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育種場和實驗基地,聯合攻關實現的共享成果。

      塞飛亞董事長李秉和介紹,經過7個世代的選育,推出“草原鴨”品牌,累計用10萬多套祖代鴨、100多萬套父母代鴨、1億多只商品代鴨進行中間檢測試驗。目前不僅填補國內瘦肉型白羽肉鴨原種領域的空白,而且建成了國內條件最好的種鴨繁育基地。

      直面個中問題

      種業繁育取得了一些成果,卻依然問題重重:植物知識產權保護重視及落實程度不足;一些種企沒有自主研發能力,靠代繁和貼牌生產;更有急功近利者,從生產企業到經銷層面都在追逐市場熱點。

      “隨著我國對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制度的不斷完善,植物新品種權的授權時間越來越短、授權數量越來越多,侵權糾紛也越來越多。”肖云成告訴記者。

      他表示,在司法實踐中,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的主要方式表現為未經品種權人許可,大規模種植與受到保護的植物品種完全相同或非遺傳性變異的作物。對于是否構成侵權的判斷標準主要為被訴侵權繁殖材料與授權品種是否相同。

      “一般人民法院都將有關鑒定機構的鑒定結論作為侵權認定的主要依據。”肖云成說。

      例如,娃娃菜“小娜”“春玉黃”被控侵權“華耐B1102”繁殖材料,今年1月已二審宣判。依據北京蔬菜種子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的委托鑒定報告,送檢樣品在SSR引物擴增出的指紋圖譜與對照樣品擴增出的SSR指紋圖譜在30個位點上帶型都一致,為近似品種。

      將目光向產業下移,集約化育苗欣欣向榮。目前全國已建蔬菜規模化育苗企業(中心、基地、專業合作社)1500余個,年蔬菜集約化育苗量近2000億株,約占年蔬菜種植總需苗量的30%。“蔬菜集約化育苗技術與國外相比基本上沒有差距。”尚慶茂說。

      此外,集約化育苗還帶動了蔬菜種子加工、高品質水溶肥料、商品栽培基質、機械制造等分支產業發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基質就沒有“落戶”。

      “不知道屬于什么,農資、肥料?都不是,而且存在配方和工藝落后、依賴進口、行業規范缺失及政策支持不足等問題。”一位技術人員說道。

      現代化種苗產業需要各種先進育苗設備,安信種苗研發了溫室二層膜自動覆蓋系統、交叉式吊裝噴灌車軌道等ZL。“我們積極引領蔬菜育苗產業向物聯網化、智能化、數字化前進,但蔬菜種苗行業終究是農業行業。” 韓吉華說,然而產出上,種苗卻不屬于農產品,運輸不能走“綠色通道”。

      一位50歲的女工對記者說:“嫁接苗是個精細活,可是30多歲的婦女在生二胎,40多歲的婦女在陪讀,也就剩我們了。”

      “嫁接苗目前由50~55歲的女工來操作,但再過5年,恐怕就沒人干了,而研發嫁接機器人對農企來說負擔太大,政策支持比較少。” 韓吉華說。

    相關文章

    “中國青蟹之鄉”實現規模化苗種繁育

    青蟹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浙江人餐桌上最受歡迎的海鮮之一。連日來,在臺州三門青蟹研究院繁育基地,300余只種蟹進入抱卵關鍵期,即將實現大規模同步抱卵。“我們已初步建立高質量抱卵蟹規模化培育技......

    山西農大參加第二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

    1月5日—7日,第二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暨2022國際種業科技博覽會在三亞天涯海角紅樹林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作為聯合體發起單位,山西農業大學受邀參加大會。山西農業大學高粱育種專家牛天堂榮獲“種業科學......

    第二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6日開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208.shtm中新網三亞1月6日電(王曉斌俞萌萌)1月6日,第二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在三亞開幕......

    探訪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科技助力種業中國芯

    位于海南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一直是我國重要的科研育種基地,孕育出了眾多農作物的新品種。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4月,全國各地的農業科研人員帶著他們的育種材料匯聚在這里,利用海南獨有的氣候加速育種過程,許......

    探訪長沙“種業硅谷”:看一粒種子如何蛻變成芯

    種子被譽為農業的“芯片”。在農業大省湖南省會長沙,一個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倡議打造的“種業硅谷”正在加速建設。近日,中新社記者探訪位于“長沙·中國隆平種業硅谷”的湖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和岳麓山......

    兩會簡訊|種業是“全國一盤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在會上受訪者供圖“種業科技包括良種、良田和良法的綜合研發和利用。我國在作物產量、品質、抗逆等重要性狀形成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但僅有優良種......

    讓種業裝上更多“中國芯”

    “十三五”以來,廣西累計審定農作物新品種1143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目前已建成5個國家級、28個自治區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基因庫),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及相關材料8萬余份,保護......

    蔣平安委員:加快種業改革創新步伐

    “糧安天下,種筑基石。種子是糧食安全的關鍵,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現代農業的芯片。誰掌握了種子,誰就掌握了農業科技的制高點。”2021年全國兩會召開,全國政協委員、新疆農業大學校長蔣平安接受......

    我國螺類繁育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何毛賢團隊承擔的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子課題“南海生態環境變化-關鍵生態種群繁育-螺類繁育”所培育的金口蠑螺、大馬蹄螺人工育苗在廣東省雷州市順利通過中科院科技......

    農業農村部加快推進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

    農業農村部今年將制定玉米、大豆、水稻、小麥國家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五年計劃,組織開展特色作物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加快培育一批高產穩產、優質專用、綠色生態、適宜機械化、輕簡化的新品種。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