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放棄深翻土地,完全實現保護性耕作如旋耕等,不能長期和極端化使用單一的耕作方法和制度。
近年來,我國農作物病蟲害有加重發展的趨勢,除了氣候因素影響和品種抗性不強外,減少深翻土地是重要原因之一。病蟲害的防治應該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當前和未來的重要任務之一。筆者建議科學深翻土地保障糧食安全。
減少深翻土地是病蟲害和雜草大發生重大原因
農業部6月份稱,小麥赤霉病暴發損害了466萬公頃冬小麥,占全國小麥種植面積的近20%;病害暴發地區較往年多出40%。由于南方今年小麥生育后期多雨,小麥赤霉病發生嚴重,江蘇省部分地區保險公司已經落實給農民賠款。安徽、河南、山東等省小麥赤霉病發生也比較嚴重。
今年河北省小麥吸漿蟲總體中等偏重發生,部分地塊大發生,發生期比常年略晚,發生范圍廣、面積大、高密度地塊多。陜西全省小麥種植面積113萬公頃,其中小麥吸漿蟲發生面積超過48.7萬公頃以上,快達到全省小麥面積的一半,重發面積5.7萬公頃。
小麥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隨著農機跨區作業的發展,近幾年在陜西省、河北省等北方小麥主產區有加重發生的趨勢。
據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測報網監測顯示,截至7月6日,水稻、玉米、馬鈴薯重大病蟲已發生4.1億畝次,同比增加44.6%。我國南方稻區要突出抓好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和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兩蟲兩病”;東北地區重點落實玉米螟綠色防控和水稻破口抽穗期預防穗頸瘟的措施;黃淮海夏玉米區突出苗期,抓好二點委夜蛾和粗縮病防控;西南、西北及東北馬鈴薯產區要落實晚疫病預防控制措施,嚴防大面積突發、暴發危害。
我國黃淮海冬小麥—夏玉米主產區,基本實現了玉米在小麥茬里硬茬播種(即免耕),小麥在玉米茬旋(淺)耕后播種。
由于小麥茬減少深翻等原因,玉米苗期是二點委夜蛾幼蟲為害關鍵時期,幼蟲喜陰、喜濕,白天隱蔽在麥秸、麥糠底部,晚上爬行至玉米植株基部咬食為害,嚴重時造成大面積死苗現象。
由于玉米秸稈是小麥赤霉病病原菌的寄主,長期大量的玉米秸稈還田及存留農田表層,為小麥赤霉病大發生提供了良好的病原菌基礎,一旦農田小氣候濕潤,赤霉病等就很快大發生。
減少深翻土地不利于農田持續高產
據我國北方第一個噸糧縣——山東省桓臺縣政務網信息,長期旋(淺)耕使耕層下面形成了一個比較堅硬的犁底層,嚴重影響作物根系發育、下扎,大大縮小了根系吸收養分的范圍;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下降,抗旱防澇能力降低,使土壤水分流失增加20%,肥料利用率僅30%左右,每公頃小麥減產600 公斤、玉米減產750公斤左右。
長期不深(翻)耕,土壤的增產潛力不能充分挖掘,已成為我國農業進一步高產穩產的一大阻礙因素。
因此,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放棄深翻土地,完全實現保護性耕作如旋耕等,不能長期和極端化使用單一的耕作方法和制度。保護性耕作(免耕、旋耕和深松耕等)和深翻土地都是有利有弊,要根據區域地貌、氣候、作物種植制度、病蟲害發生等具體情況科學合理利用,因地制宜。
目前,黃淮海地區的山東、河南、河北等省市補貼群眾推行深松耕,我們建議也應該補貼鼓勵恢復推行科學適時深翻土地。
最近在南方小麥—水稻兩熟區,焚燒秸稈現象非常突出,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小麥茬采用旋耕,秸稈無法深埋,水稻插秧質量就無法保障,還造成減產。因此,政府要補貼農民進行小麥滅茬并深翻,保障水稻插秧質量。
應加大農機深翻補貼
近年來,南方一些地區正在推廣小麥田套種水稻的新技術,即將水稻種子在麥收前提前7~10天直接撒播在麥田里,并灌溉使水稻種子發芽扎根,麥收后秸稈覆蓋稻田,這樣一舉多得,省去了清理秸稈、整地、插秧等繁重勞動。但在2~3年后還需要深翻土地,有利于消滅病蟲害和雜草及改善土壤。
我國在華北和東北等地區大力推廣深松耕技術,雖然深松耕能夠打破犁底層,改善土壤水分和養分狀況,有利于作物根系發育,發揮了一定的增產和水土保持及生態效應。但因為深松耕沒有改變土壤上下層結構,在雜草和病蟲害防控方面還有不足。長期的秸稈還田和土壤不深翻,是雜草和病蟲害嚴重發生的基礎。
另外,在黃淮地區,玉米前茬旋耕整地質量不高,導致后茬小麥等作物播種質量不高,發生懸根現象,容易遭受干旱和凍害,需要和播種鎮壓技術配套實施。
我們不能希冀靠化學防治病蟲害和雜草,這樣會造成農藥的選擇壓力和生物的耐性增強及環境污染。因此要科學利用各種物理和農藝措施如深翻土地來消滅病蟲害和雜草。
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迅速,由于機械化跨區作業收割,加快了雜草和病蟲害的跨區傳播。保護性耕作農業機械種類明顯增多,但深翻農機使用次數和面積明顯下降,許多地區已經多年不深翻農田了,深翻農機具不配套的現象普遍存在。
農業科研人員和群眾干部已經普遍認識到常年免耕、旋耕造成病蟲害和雜草大發生、耕層淺薄、犁底層堅硬的危害,不利于糧食持續高產的問題。
因此,建議國家加大農機深翻補貼,科學合理深翻土地,實現保護性耕作和深翻相結合;減少化學防控,加大物理農藝防控,將深翻土地滅茬、消滅病蟲害和雜草、改善土壤環境的優勢進一步發揮。以有效減少病蟲害和雜草的發生,及農藥對環境和食品的危害,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8—9月是秋糧作物產量形成的重要時節,也是病蟲發生和防控的關鍵時期。據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測報網監測,受境外病蟲源基數、臺風降雨偏多等因素影響,水稻“兩遷”害蟲、二化螟、玉米南方銹病、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
從農業農村部獲悉,為確保“蟲口奪糧”保豐收和小麥“一噴三防”政策措施落實落地,農業農村部近期派出工作組深入小麥主產區指導病蟲害防控工作,為夏糧豐收保駕護航。隨著黃淮海等冬小麥主產區陸續進入穗期生長階段......
為落實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精神及農業農村部2023年一號文件重點工作部署,切實做好2023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指導工作,為推進農業減災防災和穩糧擴油提供技術支撐,我中心組織制定了2023年小麥......
雜草影響農業生產,因此探究雜草的起源以及如何適應農田環境對于雜草的科學治理必不可少。Grime提出的的CSR生活史對策模型將植物分為競爭型(C)、耐受型(S)和雜草型(R)。為了適應農田、苗圃等低脅迫......
松材線蟲病又被稱為“松樹癌癥”。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是給松樹注射免疫制劑預防松材線蟲病的最佳時間。連日來,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林業局搶抓有利天氣,組織工作人員對核心景區、重點松林區的松樹開展松材線蟲病免......
保護植物物種的生物多樣性對于抵御病蟲害至關重要。在一些小鄉村環境中,維護一些古老農業傳統,也有利于保護植物物種的多樣性。近日,意大利那不勒斯費德里克二世大學一個科研團隊收集了當地次山區地區的15個古老......
全國農技中心日前發布第一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名單,將加快整縣制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助推農產品生產提質增效,促進種植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圖片來源于網絡這是記者25日從農業農村部全......
“這就是我們種的空心菜,從這里可以看到根系露出了土面,這是充分濕潤的標志。原來的土面是姜黃色的,土壤可溶性鹽濃度高;現在土壤表面就比較正常,土壤的可溶性鹽濃度已經恢復到了正常土壤的標準。”近日,在江蘇......
人物檔案劉建秀,生于1964年,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從事草坪草種質發掘與創新利用研發工作。別人出差帶回來的是土特產,她帶回來的卻只是幾棵小草;坐在公交車上,別......
跳出傳統思維模式,創新之路會越走越寬,這是生物防治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莊稼發生病蟲害怎么辦?傳統的辦法是噴灑化學農藥。但是近年來,一種新的防控辦法——生物防治逐漸興起。所謂生物防治,就是利用自然界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