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約880萬人死于癌癥,每年1400多萬新發癌癥病例……隨著發病率的上升,癌癥已成為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專家表示,早期篩查技術的進步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供了技術保障。
目前,國際上以腫瘤為主要對象,覆蓋從早期篩查、輔助診斷、伴隨診斷、精準治療全流程的精準醫療產業在逐步形成。精準醫療也成為中國健康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表示,在世界范圍內,每5個腫瘤病人中,就有1個是中國人;癌癥病人的診斷和治療費用,是普通疾病5倍以上。專家指出,我國癌癥死亡率高于一些歐美發達國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癌癥早期篩查不夠,早癌發現率低,不能及早控制病情,癌癥被發現時大多已處于中晚期。
針對嚴峻的防控形式,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表示,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實施國家攻克癌癥科技攻關計劃,提升癌癥防控水平和能力,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協同攻克癌癥。
當前,新型腫瘤標志物檢查技術快速興起,為提升我國早期篩查水平提供了良好契機。有別于傳統的影像學檢查、內鏡檢查等檢查手段,新型腫瘤標志物檢查通過抽血檢測特定腫瘤的一些標志物,可以高效判斷腫瘤的出現。
精準預防已經成為癌癥預控的新趨勢。專家表示,與傳統活檢相比,癌癥血液檢測具有一些優勢。用于活檢的組織是取自腫瘤的某個部位,能提供的基因信息量有限,相比之下血檢結果可提供更全面的腫瘤DNA信息。通過抽血檢測特定腫瘤的一些標志物,包括ctDNA(腫瘤細胞循環DNA)、miRNA(小分子RNA)等,可以高效、準確地判斷腫瘤的出現。
“由于腫瘤DNA的變化往往早于腫瘤組織的生長變化,因此血檢有助醫生更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朱興奮表示,液體活檢特別是“基于血清的miRNA”檢測技術,目前主要用于胃癌、肺癌和乳腺癌的早期篩查。這表明,世界醫學正在由傳統醫學方式向精準醫學轉變。
據介紹,癌癥血液檢測概念的提出已有相當一段時間,又被稱為“液體活檢”。在一項迄今最大規模有關癌癥的基因組分析研究中,美國研究人員對1.5萬名癌癥患者的血液樣本進行了分析,提出這種技術成本低、易操作,并可避免傳統侵入性組織活檢所帶來的痛苦。
衛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促進基因檢測、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還有質子、重離子等一些新技術研究與臨床轉化應用,探索優化適合中國人群科學有效的早診早治技術方案。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田曉航李恒)做好出生缺陷疾病防治是罕見病預防的關鍵。記者從29日開幕的2022年中國罕見病大會了解到,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醫療衛生事業投入,完善出生缺陷防治體系......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官網12日報道,該校科學家開發出一款名為EquiBind的幾何深度學習模型,其將類藥物分子與蛋白配對的效率比現有最快的計算分子配對模型QuickVina2-W快1200倍。......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近日發布了一份安全通訊,警告人們基因無創產前篩查測試(NIPT)可能提供錯誤的結果,需要進一步的診斷確認。雖然醫療保健提供者經常使用NIPT,但FDA尚未授權、清除或批準其中任何一......
近日,繪云生物與浙江博圣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博圣生物)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透過博圣生物覆蓋全國的700多家母嬰健康檢測中心和醫療機構渠道資源,圍繞繪云生物質譜IVD檢測技術,尤其是新生兒先天性膽......
@天津發布消息,1月14日,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揮部消息,天津市本土疫情發生后,為及時發現感染者,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疫情傳播,近期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組織完成了市域內兩輪全員核酸篩查。在剛剛結束的第二輪全員......
迅速查清并阻斷病毒傳播鏈條,是科學精準控制疫情最有效的手段。11月7日,科技日報記者在江蘇省常州市采訪了解到,該市面對出現新冠病毒零星散發,采取“人防+技防”有效控制住病毒傳播,沒有發生社會傳播。目前......
北京10月10日電,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阿爾茨海默病在世界范圍內的發病人數日益增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阿爾茨海默病中樞聽覺加工障礙早在疾病診斷前10余年就已出現,但其損傷的神經機制以及與認知功能障礙的......
癌癥篩查早期發現癌癥和癌前病變的重要途徑,但并不是立竿見影的,已經證明癌癥篩查大約有10年的滯后期。越來越多的研究和臨床實踐指南建議,癌癥篩查應考慮到患者的預期壽命,預期壽命有限的患者可能會受到篩查的......
2018年的時候我們曾推送過一篇有關卵巢癌篩查的文章。那時候就建議無癥狀且遺傳風險不明確的女性不要做卵巢癌篩查。近日,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超20萬人)的卵巢癌篩查試驗UKCTOCS的最新分析結果再次證明......
結直腸癌,一直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惡性腫瘤疾病。根據中國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20年版)》:“2018中國癌癥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分別位居第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