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2-21 12:02 原文鏈接: 《科學》:基因編輯嬰兒入選年度“科學崩壞”事件

      《科學》雜志每年會評出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最為重要的十大科學突破(Science Breakthrough)。今年,奪得年度突破桂冠的是“單細胞水平細胞譜系追蹤技術”,幫助破獲多起懸案的法醫系譜技術、#MeToo 運動等也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賀建奎前兩天被《自然》雜志評為年度人物后,其主導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也進入了《科學》雜志的榜單,被認為是年度“科學的崩壞”(Science Breakdown)。

    斑馬魚胚胎細胞譜系

      1. 追蹤單細胞發育譜系

      從希波克拉底時代開始,生物學家就困惑于單細胞胚胎是如何發育成擁有多種器官和億萬細胞的成體。現在,通過結合多種技術,生物學家可在單細胞尺度上揭示各個基因何時啟動并誘導細胞分化。首先,研究者從活體中分離出數千個完整細胞;之后,使用測序技術獲得各個細胞的基因表達情況;最后,利用計算機或細胞標簽,重建這些細胞的時間與空間關系。這些技術能夠無比細致地為我們呈現生物體和器官是如何發育的。德國柏林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Max Delbrück )分子醫學中心的系統生物學家尼古勞斯.拉杰夫斯基(Nikolaus Rajewsky) 說,這項 “三部曲” 技術 “將改變接下來十年的研究”。 如今,世界各地的研究團隊正在應用這些技術研究人體細胞如何在發育過程中成熟,組織如何再生,以及細胞在疾病中發生哪些變化。

    圖片.png

    墜落在格陵蘭島的隕石碎片,計算機模擬圖

      2. 冰河時代的“沖擊”

      2018年11月,科學家使用飛機雷達發現封存在千米厚的冰蓋下方一個 31 公里寬的隕石坑希亞瓦沙(Hiawatha)。希亞瓦沙火山口是地球上最大的25個隕石坑之一。雖然不像6600萬年前在墨西哥滅絕恐龍的隕石希克蘇魯伯(Chicxulub) 一樣具有災難性,但 希亞瓦沙可能對全球氣候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突然爆發,融化的冰川水將會涌入北大西洋,可能會阻礙通往歐洲西北部的暖流,從而使溫度驟降。這項發現可能為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即在冰河世紀后的一次持續千年的降溫事件,提供了新的啟示。

    圖片.png

    在俄羅斯丹尼索瓦谷的洞穴中發現的骨碎片

      3. 古人類的混血兒

      一塊來自生活在5萬多年前女性的骨頭碎片,揭示了兩個已滅絕的人種之間的驚人聯系:在西伯利亞的一個洞穴中,研究者從發現的骨骼中提取古DNA,顯示該女性的母親是尼安德特人,而她的父親則是一丹尼索瓦人。此前,研究人員知道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現代人類,至少偶爾會在冰河時代的歐洲和亞洲進行雜交,這一最新的發現,是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之間相遇的親密見證。

    圖片.png

    蛋白質-RNA 液滴

      4. 細胞如何對內含物進行管理

      細胞內的各組分是如何協調的,以至于能夠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行使功能?科學家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液滴(Liquid droplet)。從2009年開始,研究人員發現許多蛋白質能夠分離或濃縮成離散的液滴,特別是當細胞對壓力作出反應時。此前的研究顯示,細胞核中的蛋白質液滴能夠沉默特定的染色體區域。2018年,《科學》雜志的三篇論文指出了這種液相分離的更大作用:驅動 DNA 轉錄為 RNA 的蛋白質,可濃縮成附著在DNA上的液滴,它們揭示了一項基本的生命活動奧秘:基因的選擇性表達作用。當相分離過程出現錯誤時,蛋白質液滴可變成固化的凝膠,從而形成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中出現的各種聚集體。

    圖片.png

    法醫系譜學使得罪犯落網

      5. 法醫系譜學走向成熟

      2018年4月,美國警方宣布他們逮捕了一名史上最撲朔迷離懸案的嫌疑人。金州殺人案(Golden State Killer)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加利福尼亞州發生的一系列強奸和謀殺事件。警方利用犯罪現場回收的DNA,通過公共家譜 DNA 數據庫鎖定了金州殺手的親屬。此后,警方利用這一策略破解了 20 余起其他懸案,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法醫系譜學(Forensic genealogy)。在金州殺人案中,當局使用了一個公共的、簡潔的在線 DNA 數據庫:GEDMatch。它由德克薩斯州和佛羅里達州的兩個業余系譜學家運行,任何人都可以提交DNA測試結果。調查人員將犯罪現場的 DNA 圖譜上傳到數據庫后,找到了嫌疑人的幾個遠房親屬。于是他們與一位系譜學家合作,使用公共記錄建造大型家庭樹,最終將證據指向了73歲的約瑟夫·詹姆斯·德安吉洛(Joseph James DeAngelo)。他的年齡和位置與部分罪行相匹配,并且測序顯示犯罪現場 DNA 與德安吉洛的車門把手的DNA相匹配。有學者表示,大約有60%擁有歐洲血統的美國人在數據庫中有表親或血緣關系更近的親屬匹配。一旦數據庫擁有300萬個用戶資料,即使他們從未測過DNA,就可用類似的方法找到超過90%的白人。

    圖片.png

    含有膽固醇樣分子痕跡的狄更遜水母化石

      6. 原始世界的分子窗口

      2018年9月,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氣相色譜及質譜等方法在震旦紀(又名埃迪卡拉紀,距今6.35-5.41億年前) 的狄更遜水母 (Dickinsonia) 化石中找到了膽固醇樣分子的痕跡,這是動物生命的標志,表明至少一部分震旦紀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動物之一。10月,另一研究團隊在來自6.6億到6.35億年前的巖石中發現了一種現今只有海綿制造的分子,這表明海綿這種形式的動物可能比已有最古老的化石早進化了一億年。

    圖片.png

    RNA 干擾

      7. 基因沉默藥物獲批上市

      一種基于RNA干擾(RNAi)技術讓基因沉默機制的藥物,2018年獲得了美國FDA批準。早在20多年前,RNAi技術就已被發明,但 RNA分子過于脆弱,且難以將它們引導到正確的組織中,因此難以轉化為藥物。直到2008年,總部位于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 Alnylam Pharmaceuticals 公司提出了解決方案:一種脂質納米顆粒,可保護基因沉默的RNA 并將其運送至肝臟。他們希望它可通過阻止因蛋白質折疊錯誤,來治療一種被稱為遺傳性轉甲狀腺素蛋白淀粉樣變性的罕見疾病,該蛋白質的累積會導致心臟和神經損傷。改進后的配方在人體試驗中起了作用,并成為靜脈注射藥物 Onpattro,2018年贏得了美國和歐盟監管機構的批準,并以每年45萬美元的定價進入市場。

    圖片.png

    用電鏡獲取微米級顆粒的分子結構

      8. 新技術數分鐘內可確定分子結構

      2018年10月,兩個研究小組同時發表論文,揭示了在幾分鐘內確定小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的新方法。研究人員通過用電子束替換 X 射線來改進衍射技術,電子束瞄準目標生物大分子的片狀2D晶體堆疊而成的微小3D晶體。他們向旋轉臺上的微小3D晶體發射電子束,并跟蹤每次輕微旋轉時衍射圖案的變化情況。該技術可在幾分鐘內產生來自微觀晶體的分子結構。新技術非常適合用于繪制激素和潛在藥物等小分子結構,將對新藥的合成和發現、分子探針設計,以及研究和追蹤疾病等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9. 遙遠星系的信使

      近年來,多信使天文學開始使用稱為宇宙射線和引力波的高速粒子對宇宙進行觀測。而今年,另一位“信使”加入了這個行列:中微子,一種微小、幾乎沒有質量的粒子,非常難以觀測。為了捕獲這種系外粒子,研究人員在南極下方制造了一塊一立方公里的冰塊,用光探測器裝飾,以記錄由中微子引發的微弱閃光。這個巨大的探測器被稱為冰立方( Ice-Cube),之前已記錄了許多中微子。2017年9月22日,中微子與冰中的核相撞,光傳感器很好地確定了它來自的方向。2018年7月,研究人員報道,美國宇航局的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在檢測到中微子的幾天后,發現了一個非常明亮的耀變體。這是中微子望遠鏡第一次檢測到中微子的星系外來源。

      10. #MeToo 大有作為

      直到最近,科學中的性騷擾一直被低估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6月,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和醫學院發布了一份關于科學、工程學和醫學領域女性性騷擾報告。報告表明,超過50%的女教職員工以及20%-50%的學生,曾遭受性騷擾,包括最普遍的形式——語言和非語言的性別歧視。2018年,一些機構采取了行動。9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NSF) 表示,大學必須告知資助者在騷擾調查期間或被判犯有性騷擾罪,可能會得到來自NSF 的 “有針對性的嚴重后果”。同月,美國科學促進會 (AAAS)也通過了一項政策,根據該政策,AAAS研究員一旦被確認是性騷擾者,將會剝奪這一終身榮譽。

       “科學崩壞”事件之一——基因編輯嬰兒

    圖片.png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被曝光后,引起國際社會強烈關注

      除了年度突破,《科學》雜志還評選出2018年“科學崩壞”事件。

      第一個損害科學的事件是全球氣候變暖,災難性天氣頻發,但遺憾的是,世界各國政策應對不利,行動遲緩。

      第二個,在面臨缺少資金、遭到當局忽視的多年后,有著200年歷史的巴西自然博物館在今年9月焚毀,成為很多研究者的傷痛。

      最后一個是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發生。

      《科學》雜志介紹,今年11月,賀建奎宣稱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讓一對夫婦生出能抵抗HIV病毒的雙胞胎女嬰。目前還不清楚這些修改是否真的能保護她們免受HIV病毒感染,也不清楚有什么潛在的好處值得他們冒這些風險,因為還有其它已經過驗證的預防HIV病毒感染的方法。這項試驗不僅倫理審查有問題,而且也隱藏在秘密之中進行,只是在有計劃的公關失敗后,消息泄露而被外界熟知。此舉不僅打破了胚胎試驗的國際共識,也違反了中國的法規。正是由于這些原因,該事件被評為2018年年度“科學崩壞”事件。


    相關文章

    3000→3!國科大師生與月球“雙向奔赴”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研究員李秋立團隊,從嫦娥五號帶回月壤樣本中找到3顆火山玻璃珠,證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動可以追......

    8年“種”出一篇Science,他們期待更多科學家用上這套體系

    文|《中國科學報》見習記者江慶齡2016年,黃學輝加入上海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頭開始組建植物數量遺傳學團隊。當時,黃學輝腦中已經有了一張“圖紙”,他要解決一個基礎的遺傳學問題——水稻的不同性狀受到......

    95后博士生一作發Science,她說:關鍵要聰明地去吃苦

    “會不會是我沒記錄上?”當李玥璇激活幼鼠大腦中的ZISST神經元,首次觀察它們與母鼠分離后的哭叫行為時,發聲率幾乎趨于零的實驗結果令她感到非常訝異。為了確認這一結果,她連忙重復實驗。當相似的數據再次出......

    《Science》揭開人腦隱藏的復雜性

    單個神經元有5600個神經纖維與之相連。研究人員使用高分辨率電子顯微鏡對一小塊人類腦組織進行成像,生成了超過57,000個細胞和近1.5億個突觸的3D地圖。他們的發現揭示了細胞類型和連接的復雜細節,突......

    一個顛覆性的新發現登上頂刊,他計劃明年回國

    “會不會是我看錯了?”當張礁石第一次觀察到這個特殊的新粒子生成現象時,他既矛盾又興奮,連忙找來了其他視頻數據。他瞪大眼睛,逐幀分析了畫面后,一個大膽的想法閃現出來:大部分新粒子并不是在云外流區形成的!......

    改寫教科書!云南大學最新Science

    軟體動物包含了巨大的差異,包括我們熟悉的蛤蜊和蝸牛,以及我們不太熟悉的具有復雜多成分骨骼的針孔動物(石鱉和蚓類)。古生代的化石表明,冠類軟體動物是由生物礦化的殼和硬膜結合而成的(如鱗片、棘和針狀體)。......

    2024年首篇Science被撤回,被指數據造假

    內質網(ER)中錯誤折疊蛋白的積累引發適應性應激反應,稱為未折疊蛋白反應(UPR),由內質網跨膜蛋白激酶和核糖核酸內切肌醇要求酶-1α(IRE1α)介導。近期,哈佛醫學院ClaudioHetz及Lau......

    2024年首篇Science被撤回,被指數據造假

    內質網(ER)中錯誤折疊蛋白的積累引發適應性應激反應,稱為未折疊蛋白反應(UPR),由內質網跨膜蛋白激酶和核糖核酸內切肌醇要求酶-1α(IRE1α)介導。近期,哈佛醫學院ClaudioHetz及Lau......

    不到1年四川大學鈕大文團隊發完Science再發Nature

    低聚糖在整個生物學中具有無數的功能。為了研究這些功能,需要對這些結構復雜的分子進行多步化學合成。由于低聚糖具有密集的立體中心和羥基,通過O-糖基化組裝低聚糖需要同時控制位點選擇性、立體選擇性和化學選擇......

    2篇Science被撤回,原因是結論不可靠及涉嫌造假

    氣候變化正在改變全球森林的結構和功能,因此迫切需要預測哪些森林最容易受到未來更熱、更干燥的影響。2023年12月7日,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RobertHeilmayr等人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