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2-28 14:43 原文鏈接: 這一年,科技與文化相伴同行

    圖片.png

      科學精神照亮逐夢之路

      見證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2019年馬上就要到了。一百年前,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章說,只有兩位先生可以救中國。其中之一,便是“賽先生”,也就是科學。這聲振聾發聵的吶喊在神州大地回蕩了一個世紀。

      一百年過去了,科學精神對于今天而言依然十分重要,而且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不斷的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以及國際環境風云激蕩中科技競爭比重的加大,科學精神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性進一步彰顯,科學精神與每個中國人福祉的密切關系也進一步得到體現。

      就在2018年,科學精神成為科技、教育乃至社會各界矚目的焦點。無論是“2018世界科技創新論壇”上《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發表“用科學精神引領創新”的主旨演講,深刻闡發科學精神之于創新的意義,還是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開學典禮上激勵新生用一生去追尋科學精神,抑或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2018大國匠心致敬禮”活動上對工匠精神與科學精神關系的闡釋,都代表了社會發展對科學精神的熱切呼吁。潘建偉、周忠和、倪光南等科學家則在多個場合,暢談科學精神對我國攀登自主創新高峰、掌握核心技術之路的重要作用,剖析傳統文化中某些因素對科學發展的阻礙作用,進一步廓清了對科學精神的某些誤讀和迷思。

      一年來,人們進一步認識到科學精神既包含著求真務實、理性質疑、包容創新等價值因子,也表現為學以致用的態度,敢于認錯的勇氣,以及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的處世準則。科學精神的內涵更加清晰,弘揚科學精神的行動也更加自覺。一年來,人們發掘和思考嚴復、任鴻雋、竺可楨、李四光等關于科學精神的精辟論述,梳理科學精神在近代中國的提出和演變過程,在近代中國科學發展進程中勾勒科學精神的歷史脈絡,縱觀科學救國的時代思潮,從前賢“黜偽而存真”“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等不刊之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年來,科學精神在科技領域得到進一步張揚,全球首例人類自體肺干細胞移植再生、“張衡一號”發射、“沙漠海水稻”在迪拜成功試種、克隆猴“中中”和“華華”的誕生等科技成果,以生動的實踐雄辯地詮釋了科學精神在當代中國結出的碩果。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則為科學精神在科學研究、成果轉化、人才評價等各環節的貫徹落實夯實了制度保障。同時,各大主流媒體旗幟鮮明地批評科研領域拉幫結派的“圈子文化”,一些科研工作者的功利主義和沽名釣譽,以及科技成果夸大報道“自嗨文”等不良現象和錯誤做法;韓春雨事件、梁瑩論文404、基因編輯嬰兒等引起輿論熱議的現象也被置放于科學精神的天平接受倫理和文化的考量,明辨是非,激濁揚清,我國的科研空氣更加潔凈,科研氛圍和生態逐步改善。

      更有長遠意義的是,一年來,社會各界逐漸凝聚起一個共識:弘揚科學精神絕不只是科學共同體的“內部事務”,它關乎一個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發展。這一年,科學精神在全社會逐漸普及并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之中,借助科學精神這面照妖鏡,60萬元“土豪保鮮針”光鮮亮麗的外皮被揭開,無知和愚昧的內瓤暴露在世人面前;偽科學“酸堿體質理論”的海外老祖宗被揭穿,國內的徒子徒孫也遭到了充分批判。“神秘”民間偏方、博物館展品前祈福等荒唐事被揭破,給一些缺乏科學素養的民眾敲響了警鐘。于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每個人都應該過科學的生活,弘揚和踐行科學精神是眾人之事。

      如果說,一百年前陳獨秀們解決的是科學精神“要不要”的問題,一百年后的我們必須時刻自問科學精神“夠不夠”的問題。歷史和現實表明,科學精神是一個理論命題更是一種實踐要求,是激蕩在古老中國轉型進步過程中的歷史回音,也是中華民族在新時代邁向偉大復興的前進號角。只有讓科學精神的旗幟在我國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之路上高高飄揚,當代中國人追逐夢想的腳步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穩。

    圖片.png

      網絡文化引“燃”日常生活

      悅讀

      猝不及防,2018年又接近尾聲,還沒來得及用心感受就要說再見了。互聯網加持,既使得匆匆流淌的時光愈發加快轉速,又幾乎全盤掌控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這一年,依托互聯網技術創新出的各種娛樂休閑方式,一次次掀起全民參與熱潮。新年伊始,朋友圈好友突然都當上了佛系老父親、老母親,每天備好飯菜、望穿秋水,等蛙兒子回家,盼著它帶回稀有旅行照片。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這只“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的勵志小青蛙,帶給孤獨、無助的上班族一絲溫情。

      緊接著,在線答題強勢上線,在春節前后進入高潮,掀起全民答題熱。各平臺大手筆燒錢吸粉,例如西瓜視頻《百萬英雄》集結28家品牌主,推出高達500萬元獎金的營銷專場,吸引了510余萬在線用戶答題。常識、冷知識、送分題、挖坑題等屢屢出人意料,答題趣味無窮。依托直播、短視頻等技術,網絡答題打造了全新營銷玩法,用高代入感將用戶卷進廣告,用戶變成品牌的主動傳播者。

      宮廷大戲《延禧攻略》火了一整個夏天。據說這是2018年播放量最高的網劇,是打破TVB收視記錄的內地劇,是YouTube今年播放量最高的華語劇。它將傳統文化與網絡文化融合,披著宮斗劇外衣講述現代都市職場故事,憑借優質的內容、細膩的演繹、精良的制作等,不僅深受年輕人喜愛,還吸引了不同年齡、性別、層次的觀眾(粉絲)。

      金秋時節,全民開始“轉錦鯉”,上演一場聲勢浩大的網絡“迷信”運動。轉錦鯉熱潮緣起于支付寶的一個抽獎活動——9月29日,支付寶官方發布了一條名為“祝你成為中國錦鯉”的微博,活動規則很簡單,只要轉發這條微博,就有機會成為“中國錦鯉”而獲得大獎,引發全網瘋狂轉發與膜拜。8天、經過300萬次轉發后,天降好運給一個微博昵稱“信小呆”的90后女孩。三百萬分之一的獲獎概率,信小呆取代楊超越成為新一代“中國錦鯉”的背后,是當今人們渴望“轉運”的焦慮心理。

      這一年,背靠互聯網的粉絲經濟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盡管有時令你我無奈。前不久,微博讀書發起“2018你最喜愛的作家投票”,招來粉絲刷票團作妖。沈氏夫夫(一對“耽美寫手”)的粉絲打榜進了前幾,于是其他作家的粉絲開始你追我趕;“雙沈”的投票數據成了作家們要跨的“欄”,江南、唐家三少、鄭淵潔、馬伯庸、莫言、李銀河等紛紛被裹挾入局。發源于日韓的粉絲應援文化有著完美的商業邏輯,粉絲、藝人團隊、廣告商、文化產品投資方都能從中獲得收益。所有人都身陷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環境里,反抗無門。

      這一年,借互聯網造勢風生水起的故宮文創持續發力,穩固著自己“網紅”的地位。特別是“雙十二”前夕,故宮口紅千呼萬喚始出來,種草無數女粉。一套六款,色號分別為祭紅、紫靛、宮墻紅、郎窯紅、美人霽、胭脂紅,都是取自故宮文物或外觀的色彩元素;另一套選取故宮館藏器物、寶石等色彩,每一個色號都會配屬一個專屬的、從故宮館藏清宮后妃服飾及繡品中提取的圖案。原來,故宮淘寶和故宮文創同時都推出口紅,醞釀了故宮口紅的“嫡庶之爭”,而大多數吃瓜群眾其實傻傻分不清楚網購來的故宮口紅到底是何方出品。此次口紅之爭,揭出其文創體系紊亂的隱憂。

      這一年,網絡短視頻滲透生活、見縫插針,豐滿了很多人碎片化的閑暇時光。最火莫過于抖音,一句“確認過眼神”,把十多年前的《醉赤壁》翻出來重新火了一遍;一首“燃燒我的卡路里”,以魔性洗腦的歌詞和旋律,強勢占領線上線下,成為各種鬼畜視頻、各類廣場舞的必備神曲;最近又火了一個“改革春風吹滿地”,集結多句本山大叔小品原聲,用土到極致的元素打造出潮爆的效果。抖音的世界天馬行空,摸不著“火”的邏輯和規律,但有著無限可能。

      這也正是網絡文化滲透力之所以強大的原因——無法預知何時、何地、何因發生的一個個無厘頭事件,讓個體得以無腦地享受片刻放松,集體得以消費無意識的狂歡。

    圖片.png

      科技視角透視時代風云

      碰撞

      2018年即將過去,在這樣一個信息龐雜知識爆炸的年代,與科技相關的書籍越來越多地開始占據各類圖書類排名榜單。這一年,人們不僅樂于通過閱讀更深入系統地了解當下的前沿科技,以窺見時代的風口,也更多地將目光投向宇宙萬物、文化典籍,在閱讀中探索星空、展望未來。

      這一年,“網紅”科普書現身,成就現象級暢銷。3月14日霍金的去世,引發了國內圖書界的天文熱,“霍金三部曲”以及后來出版的《大設計》《黑洞不是黑的》等書,重新擺上了書店最明顯的位置。與此同時,天文類書籍也迎來了出版小高潮。“再忙,也要記得仰望星空。”6月19日,《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一書首發,發售僅兩周即售出16000冊,一時間成了“忙碌者”們的必備書籍,并成為全球現象級暢銷書。作者尼爾·泰森是霍金科學傳播獎得主,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完成了寫給每個人的宇宙通識課。9月,出版這本書的聯合天際又推出了姊妹篇《給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學》。《13次時空穿梭之旅》這本書則從英國皇家科學院擁有近200年歷史的圣誕科學講座中,精心挑選了13場與宇宙時空有關的講座。

      這一年,借助名人效應,經典重現“江湖”。明年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逝世140周年。今年11月,中信出版社出版了關于愛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觀》一書。該書以影響力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觀》為底本,收錄了《觀念與見解》《愛因斯坦晚年文集》里及散落別處的相關文章,編譯出一個特別的中文版本,其中有29篇珍貴文章此前從未翻譯成中文出版過,同時還以楊振寧的《愛因斯坦:機遇與眼光》一文作為序言。值得關注的關于愛因斯坦的書,還有7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的《會動的相對論:一張卡片發現愛因斯坦的神奇時空》。該書通過精心的設計圖形,配合移動一張帶有窄縫的卡片,讀者可以用一種可視化的直觀方式理解相對論的精髓。除了愛因斯坦,明年還是列奧納多·達·芬奇去世500周年,中信出版社于8月出版了《列奧納多·達·芬奇傳:從凡人到天才的創造力密碼》。這本書的起點不是達·芬奇的藝術杰作,而是他的筆記。以令人震驚的7200頁筆記,以及關于他的生平和作品為基礎,用電影般的敘事娓娓道來。

      這一年,科普讀物中,有不少看上去很小眾的書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歡迎。比如,譯林出版社出版的《云彩收集者手冊》,作為賞云協會官方出版物,這本書介紹了46種云彩和大氣光學現象,并且收錄了全世界云彩愛好者拍攝的百余幅精彩攝影作品。賞云協會是一個無國界的云彩愛好者聯盟,創立于2004年,創立人加文是個畢業于牛津大學的業余氣象愛好者,目前該協會會員已有四萬余人。由YouTube上點擊超過6000萬的科普節目改編的《性本自然:從動物繁衍中尋找生命的本質》,以超過200個案例,道出了動物繁衍的科學本色。此外,由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出品的《鳥有膝蓋嗎:鳥的百科問答》以及《魚什么都知道》《茶杯里的風暴》等等小眾書頁都有不少擁躉。

      這一年,人們還不斷回望古典文學,以科技視角尋蹤覓跡。1月,《萬物有靈:﹤詩經﹥里的草木鳥獸魚蟲》一書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書中收錄了日本江戶時代儒學家細井徇所繪《詩經名物圖解》中的196幅名物彩色圖譜,同時配以215種名物簡要注釋以及130首《詩經》篇目。同類書籍還有九州出版社的《草木零落,美人遲暮:楚辭植物圖鑒》《美人如詩,草木如織:詩經植物圖鑒》。中國畫報出版社則推出了《花開未覺歲月深: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華信風》,以日本畫家巨勢小石《七十二候名花畫帖》的手繪原稿配二十四節氣民俗闡釋以及七十二候植物的鑒賞。

    圖片.png

      生態失衡呼喚善待自然

      體悟

      即將過去的2018年,科技進步幫助人類不斷豐富對大自然的認知,擴展探索世界的邊界。與此同時,短視無度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給大自然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令人瞠目的環境數字背后是長鳴響起的警鐘,愈加失衡的生態呼喚人們竭力去找尋與自然的和平相處之道。

      這一年,人類在火星南極冰蓋上發現了一條20公里寬的“湖泊”,這是科學家們搜尋多年后,首次在火星上發現液態水的痕跡;經過多年的討論后,人們終于決定從火星上帶回巖石和土壤的樣本,以便通過科學研究,解開存在許久的疑惑。

      這一年,嫦娥四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有望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啟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它將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目的是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

      這一年,我們對地球的過去了解得更加深刻。科學家們通過技術測定,確認18.5萬年前,一名現代人在以色列附近死亡,這比之前的認知向前推進了數萬年。同樣將歷史向前推進的還有動物。2018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在俄羅斯找到了含有膽固醇分子的化石,將此前節肢動物5.4億年前出現的假說提前至5.58億年。

      這一年,最古老的腳印在中國發現。科學家們在三峽埃迪卡拉紀地層發現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這是地球上遠古生物留下的腳印。

      在人類科學認知領域不斷擴大的同時,人類的生產生活也給大自然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一頭抹香鯨的胃里會有哪些食物呢?2018年,印尼海灘上一只死亡的成年抹香鯨給出了自己的答案:115個塑料杯、25個塑料袋、4個塑料瓶、兩只拖鞋、一個尼龍袋以及1000塊塑料制品碎片,總重量約6公斤。

      過去的一年里,污染依然在地球上隨處可見。在許多國家,人們都聽到過類似的話:地球是我們的家園。如果真是如此,我們對家的愛護程度顯然不太充足。2018年的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山一樣高、散發著陣陣惡臭的塑料垃圾阻塞了原本風光秀美的芝塔龍河,幾條支流甚至被垃圾填滿。在不同的河段,河水呈現出白、黑、紅、藍等顏色。

      海洋也深受其害。海洋垃圾的污染問題依然嚴重,只不過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其成分也逐漸演變成塑料纖維等更加難以降解的廢料。塑料垃圾開始侵襲人類的飲用水。在英國一家機構的調查中,9個不同國家、250瓶飲用水幾乎都檢測出了微小的塑料顆粒。哪怕在人們心目中荒涼的極北之地,海冰、海水當中也發現了大量塑料顆粒。

      一直以來,2℃被科學家們認為是全球升溫的底線,2018年,這個底線被提升至1.5℃。10月8日,聯合國氣候部門發布了一份報告,稱全球平均氣溫已比工業化之前上升1℃左右。報告強調,必須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以內,方可避免氣候變化造成的嚴重影響。

      其實從地球的角度看,過去漫長的歷史中有冷得多、也熱得多的時代,控制全球氣溫變暖并不是為了拯救地球,而是為了拯救自己。

      當然,人類也在努力彌補和改善與自然的關系。北京、河北兩地野生動物保護機構及林業部門近日在官廳水庫為今年越冬的近萬只灰鶴送去“口糧”,以幫助其順利越冬。

      人類并不是地球的主人,也不可能成為地球的上帝。盡管有人這樣想,也想這樣做。比如基因編輯、比如試圖挽救滅絕的物種。2018年3月29日,世界上最后一頭雄性北部白犀牛死去。科學家們希望利用北部白犀牛的冷凍精子和近緣物種南部白犀牛的卵子,通過“代孕媽媽”來延續香火。人類可以創造生命,但想要恢復一個物種、一個種群,目前看起來尚力有未逮。更何況,人造生命究竟能起到怎樣的效果,是否會打開潘多拉的魔盒,我們并不知曉。


    相關文章

    北京首期“特色科學教師研修班”開班

    3月6日,北京首期“特色科學教師研修班”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懷柔園區開班,50名初中理科教師開啟了一場為期5天的研修之旅。本次活動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和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特色......

    矢志創新實現科技領跑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221.shtm【新征程再出發代表委員談“五個牢牢把握”】?? 北......

    尤政代表:光電子信息領域國家實驗室應加快布局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許多地區在推動本地優勢資源形成產業集聚方面積累了探索經驗,但從效果上看仍不足以有效支撐新舊動能轉化的進程。”日前,在接受《中國科......

    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姜治瑩談人才

    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辦好高等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要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源......

    張國范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2021和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共授予112名杰出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范榮獲何梁何利基金2021年......

    習近平:切實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切實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

    知乎發布2022科技榜,中國天眼、韋伯望遠鏡為國內外第一

    2月20日,由互聯網問答社區知乎發起、中國科學報社支持的2022年度科技進展評選結果暨首屆“知乎科技榜”公布。該榜面向2022年全球范圍內發生的重大科技進展,由知乎網友投票選出。憑借專業、認真的獨特社......

    不低于1000萬元!鄭州發文支持重大科技創新項目

    2月20日,記者從鄭州市科技局獲悉,科技局、財政局共同印發《鄭州市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管理辦法》,其中提到,重大科技專項單個項目財政支持資金不低于1000萬元。啥是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指聚焦我市重大戰略需求......

    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重點專項項目指南征求意見

    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64號)、《國家重點研發......

    中國中醫藥總診療人次達12億人次

    近日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獲悉,近年來,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多舉措支持中醫藥科技創新發展,疫情防控期間開展有效方藥篩選、臨床療效評價等領域的科研攻關,為中醫藥的臨床發揮提供了科技支撐。中醫藥科技創......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