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主任徐文日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40多年來,我國衛星遙感技術從跟跑到并跑,數據應用也從依賴進口到自力更生,進而出口至發達國家和地區。如今,中國遙感正在商業化市場中高歌猛進。
無論對國防安全還是經濟社會發展,衛星遙感技術的作用日益凸顯。2018年10月至11月,藏川交界處兩度發生山體滑坡,導致金沙江斷流形成堰塞湖。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緊急調度高分系列衛星、資源02C星等多顆陸地觀測衛星,用數十景高清衛星影像,為災害應急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國衛星遙感技術起步大約比蘇美晚了十年。1975年,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利用該技術,成功發射兩顆國土資源普查衛星,初步滿足了對衛星遙感信息的需求。
當時衛星上搭載的是膠片相機,數據無法下傳,因而衛星飛行半個多月,就要帶著膠片返回地面。由于數據量、觀察能力都很有限,這些遙感數據只能用于小范圍、特定目標的觀測,無法滿足民用需求。
隨著能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實現長距離傳輸的CCD相機問世,衛星遙感技術邁進了一大步。1999年我國發射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1星,首次將該相機用于遙感衛星。“傳輸型數字遙感衛星替代返回式遙感衛星,大大拓寬了遙感應用領域,成為其轉向民用的標志。”徐文說。
上世紀末,我國遙感產業逐步建立。但多年間各單位都是從國外公司購買遙感數據,尤其是2007年開展第二次國土資源調查時,政府采購的數據規模龐大。
雖然當時我國已擁有自己的衛星遙感數據源,但數據質量與國外產品相比頗有差距。另外數據供給數量也無法滿足民用需求。2008年,我國建立了以中國資源衛星中心為主體的陸地衛星集中處理、廣泛分發的體系,但分辨率主要以中低分辨率為主,很難實現商業化應用。
“衛星數量不夠,做不到連續供給,分辨率等方面也不成熟,因此當時國產遙感數據只能被用戶作為輔助,有用則用,沒有也不指望。”徐文說。
這引起了國家重視。2010年,我國啟動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其中2014年發射的高分二號,在國產遙感衛星中首次達到亞米級分辨率。目前共有6顆民用高分系列衛星在軌運行。
隨著一批高性能指標的遙感衛星投入應用,國產遙感衛星數據得到了用戶認可,尤其是高分辨率衛星數據從市場占比幾乎為零開始逐漸提高。徐文說,如今我國中低分辨率數據基本實現自給自足,高分辨率數據已占到國內市場的85%左右,并進入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
不過他認為,中國衛星遙感事業要想真正騰飛,需要從體制機制上進行變革,繼續向商業化邁進。
“早期衛星遙感以公益服務為主,不太注重挖掘數據的商業價值,缺乏對創新積極性的激勵,幾乎是用戶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商業化以后機制則完全不同,除了為滿足用戶需求之外,還積極主動挖掘數據的商業價值,擴大市場。”徐文說。
據統計,2017年全球衛星應用產業規模約為2600億美元,遙感僅占不到1%,商業化程度尚處培育階段。徐文說,遙感衛星以圖像信息為主,對傳輸帶寬要求較高;要實現高時間分辨率的動態監測,需要有足夠的組網衛星數量。這兩方面帶來的高成本,制約了商業遙感的發展。不過他認為,隨著微小衛星技術,以及信息、光電等技術的發展,在高時間、空間分辨率前提下低成本實現遙感衛星組網并不遙遠。
中國商業遙感已邁出步伐。2015年,我國首個商用遙感星座“吉林一號”發射首星,該項目計劃于2030年完成138顆衛星組網,屆時將具備10分鐘內重訪全球任意地點的能力。2018年初高景一號4星組網,形成我國首個0.5米分辨率商業遙感星座,使國產商業遙感數據水平進入國際一流行列。
“隨著衛星遙感的產品質量提升、應用領域拓寬,大家可以聯合起來共擔成本、創造新的市場應用。”徐文說,“過去是大家搶蛋糕,今后我們要一起做蛋糕。”
記者從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了解到,1月21日,由吉林省重點布局、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商用遙感衛星星座“吉林一號”再添兩顆新衛星,光譜01、02星成功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成為“吉林一號”星座第11......
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主任徐文日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40多年來,我國衛星遙感技術從跟跑到并跑,數據應用也從依賴進口到自力更生,進而出口至發達國家和地區。如今,中國遙感正在商業化市場中高歌猛進......
記者8月13日從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在老撾和印度尼西亞近日分別發生的潰壩事故和地震災害中,中國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及時向兩國提供了災區遙感衛星數據緊急援助。其中,中科院遙感地球......
今年5月,太湖藍藻暴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屬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應環保部應急監測申請,緊急調度在軌衛星,利用高分四號衛星,連續多日監測不同時間段太湖藍藻水華變化情況,同時利用高分辨率衛星進行精細觀測......
日前,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發布《2017中國高分衛星應用國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的發布標志著我國高分衛星應用國家整體能力的初步形成,是我國遙感應用領域的里程碑事件。我國迄今為止發射了哪......
7月11日,由國際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會地球科學與遙感學會主辦的第36屆國際地球科學與遙感大會在北京開幕,這是自1981年該學術盛會發起以來首次在中國召開。本次大會以“促進對于我們地球家園的認識”為主題......
最近,我國多個省市遭遇十面“霾”伏。為何會突然間“躥”出如此多的污染物顆粒?應該怎樣科學地認識霧霾的形成機理?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陳良富。基于對遙感衛星統......
圖為發射前夕,星箭對接完畢,發射塔架工作平臺正在緩緩合攏初冬時節,大漠戈壁中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天氣晴好,卻早已是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北京時間11月25日12時06分,“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從這里......
10日15時6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十四號送入太空。同時,成功搭載發射了天拓一號衛星。遙感衛星十四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研制生產,主要用......
北京時間11月30日凌晨2時50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將“遙感衛星十三號”成功送入太空。“遙感衛星十三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負責研制生產,主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