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所有的商運核電站都建設在沿海地區。內陸要不要發展核電?關于這一問題的探討多年來從未停息。《中國科學報》多篇文章涉及了這一有關國計民生的話題,傳達了權威理性的聲音。
科研從未停止
其實,我國關于在內陸建設核電站的爭論由來已久。公眾更多的是擔心在內陸建核電站后,是否會污染河流,是否絕對安全。
2012年,一則關于負責江西彭澤核電建設運營的中電投江西核電有限公司公告增加資本金4億元的信息,使由內陸核電站建設引發的爭議再起波瀾。
《中國科學報》記者隨即采訪了相關院士專家,探討內陸核電站建設路在何方。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自2008年以來,相關單位組織了多項與內陸核電建設有關的課題研究。比如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組織的《內陸核電廠需關注的問題及不同類型電機組的適宜性分析》等調查研究。中國工程院院士陸佑楣、錢七虎等向國務院及有關部委提交的《關于將核電站反應堆置于地下的建議》,也引起高層的關注。
多方面存爭議
2014年,關于我國內陸首家核電站即將在湖南開建的消息甚囂塵上。支持發展內陸核電的人認為,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發展核電可緩解煤電引起的污染,而反對者出于安全性考慮,認為發展核電無異于飲鴆止渴。《中國科學報》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多位科學家,理性客觀地傳遞了正反兩方面的聲音。
在關于內陸核電的多篇文章中,《中國科學報》記者始終從科學角度抽絲剝繭,以客觀立場、科學的視角對社會質疑做出回應,對爭議的觀點做出平衡、客觀的報道。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所評價的,有爭議是好事,有爭議才能促進研究與行業的發展。
公眾能否接受是硬條件
事實上,內陸核電能否啟動的最大難點不在建設的“硬指標”,還取決于公眾能否接受這一“硬條件”。
面對層出不窮反對內陸建核電站的聲音,中國工程院院士潘自強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指出,民眾不應糾結于核電站建在內陸或是沿海,“只要地質條件足夠穩定,符合建站的要求,并在建設過程中達到相關的設計指標,另外當地確實有相關電力需求,就可以建”。
2017年初,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王毅韌表示,我國內陸核電站有望于“十三五”開工,但他也透露,內陸核電站建設尚無明確時間表。
《中國科學報》從社會熱點中挖掘出屬于科學的視角和內容,并發出科學的聲音。特別是在網絡、移動終端充斥著博眼球的不實信息的背景下,這樣的報道能夠為公眾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更加理智的思考。
專家點評
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
■王乃彥(中國科學院院士)
我國關于在內陸建設核電站的爭論由來已久。公眾比較擔心的是內陸核電站的安全性如何、會不會造成環境污染。這些擔憂可以理解。公眾之所以對內陸建設核電站產生誤解,是因為對核能和核電站的了解還不夠。
如何讓科學的聲音不被繁亂復雜的噪音甚至謠言所淹沒,需要政府、科學家以及媒體的配合,而這其中,像《中國科學報》這樣的權威科學媒體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國際上在談及核電廠的安全性時從來沒有沿海和內陸之分。新建內陸核電廠通過改進系統設計,增加風險控制措施以及優化應急預案,確保核電廠在嚴重事故情況下產生的放射性廢水被包容和滯留在廠內,不進入天然水環境,不會產生影響環境和公眾健康的后果。
從我國擬建的內陸核電廠廠址的有關資料看,很多廠址的條件非常好,而且前期工程已經投入了很多經費,不充分利用太可惜了。
發展核電是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手段。在我國核電發展中,建設內陸核電站已成為一個當前必須考慮的問題
在福建省南部,有一座名叫云霄的小城。中核國電漳州能源有限公司在這座小城誕生、成長,它承載著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從并跑到領跑的戰略使命,始終以安全為中心。“華龍一號”的批量化建設首個項目——......
楊長利認為,我國核電目前已具備實現更大目標、更高質量發展的扎實基礎,他向大會提交提案:進一步加大力度,在確保安全前提下,未來十年保持每年核準開工10臺以上機組;拓展空間布局,在清潔基荷電力供應保障能力......
今天(2月17日)上午9:30,位于福建漳州的“華龍一號”首個批量化機組完成外穹頂吊裝。“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它的建設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跨越具有重要意義。......
央視網消息:記者從中核集團獲悉,近日,位于海南昌江的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型反應堆“玲龍一號”核島安裝工程正式開工。本次實施的項目為反應堆廠房管道支吊架安裝子項,是連接核島、常規島的基礎設施。“玲龍......
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壽君在1日舉行的第23屆太平洋地區核能大會上介紹,截至2022年6月,我國在運核電機組53臺,在建核電機組23臺,在建核電機組數為全球第一。今年已核準10臺核電機組。預計未來五年,我......
位于大連瓦房店市的遼寧紅沿河核電站是東北首座核電站,也是東北最大的電力能源投資項目。近日,隨著6臺機組全面投產,這里成為國內在運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站,也是世界第三大核電站,在運總裝機容量達到670萬千......
從1970年開展“728工程”算起,中國核電事業發展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從30萬千瓦級的秦山核電站,到百萬千瓦級的華龍一號,再到小堆玲龍一號,折射出中國核工業的滄桑巨變。日前,記者來到福建福清和海南昌江......
國家核安全局副局長、核電安全監管司司長湯搏9日介紹,截至2022年6月,我國在運核電機組54臺,在建核電機組23臺,在運在建核電機組數為全球第二。他是在當天舉行的第29屆國際核工程大會開幕式上介紹這一......
名稱關于山東海陽核電項目3、4號機組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建造階段)的批復索引號000014672/2022-00239分類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生成日期2022-06-22文號環審〔202......
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迅速增長的人口加上城市化和工業化導致能源需求日益增加。當前的挑戰在于,在滿足這些能源需求的同時控制全球變暖。這是化石燃料所無法滿足的。為了減輕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環境退化和自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