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蘋果和今天的比,哪個更有營養?近日,美國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全球不斷上升的二氧化碳水平,將使農作物的營養價值降低。預計本世紀中葉,全球將有1.75億人因此缺鋅,1.22億人缺蛋白質。
氣候因素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統計分析了151個國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以及225種農作物營養成分后發現,預計到2050年,農作物中的蛋白質、鐵、鋅含量將降低3%—17%。另有研究表明,氣候變暖還可能導致海洋魚類重金屬富集,畜牧業的產量和品質下降。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原所長林而達表示:“氣候變化對農作物品質的負面風險確實在加大,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但短時間內影響不大。”提及對糧食品質的影響,他認為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正面作用,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加強了光合作用,糧食增產。二是負面作用,二氧化碳濃度會影響農作物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例如,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農作物中碳氮比就會加大,蛋白質含量下降。氣候變化還會加劇病蟲害,農藥打多了,農作物的營養價值可能進一步下降。
“人們更希望了解在產量提升基礎上,農作物品質是如何變化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居輝表示,全球變暖對不同的作物和地區影響不同,氣溫上升可能會使某些地區農作物增產,但對絕大多數地區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以畜牧業為例,升溫有利于延長草場天然放牧時間,但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導致一些地區干旱加劇,帶來生物總量的減少、草場載畜能力降低;雪災、暴雨等極端天氣增多,加劇牲畜因凍、餓而批量死亡的現象。
居輝表示,現有研究主要是基于數據建模和實驗室設置環境完成的,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需要把更多的干擾因素考慮進去。比如,不同地區的土壤質地和水分、階段性氣溫、種植模式、灌溉條件以及當地的經濟發展速度、農作物供需變化、能源消耗、品種分布等。
人為因素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認為,長期以來,人類對品種的選育和栽培方式也改變了農作物的營養價值。食物營養會不斷“縮水”,人為因素可能大于氣候因素。
品種選擇 人類最初以產量高、生產快、抗病能力強、方便運輸等標準來選育品種,營養價值高的傳統品種往往退出主流。例如,我國一些野生獼猴桃的維生素C含量高達200毫克/100克以上,但未全熟時口感較酸澀,成熟后質地過軟,又無法運輸,只有能耐受長途運輸、半生不熟且口感較好的產品更受歡迎,但這些品種的維生素C含量并不占優勢。
反季、早熟品種越來越多 例如,早熟桃6月就上市了,由于生長時間短,其營養不如8月的晚熟桃,但價格貴、賣得好,干擾了農民的種植選擇,使市場上營養價值相對低的早熟桃越來越多。
栽培方式 很多地區采用大棚栽培,但由于冬季光照不足,種出來的蔬菜維生素D含量較低。另外,澆水、施肥等方式在促進產量的同時,也可能導致營養素缺乏。比如,生長條件越干旱、寒冷,植物的維生素C含量往往越高。在保證產量的前提下,很多果蔬都是人工干預,所以抗氧化相關的營養素含量較低。
提前采摘 北方人想吃香蕉、芒果、榴蓮等熱帶水果,需要長途運輸。為避免食物腐敗,往往會提前采摘封裝,可能會影響果蔬的營養價值,運輸和儲藏過程也可能造成維生素含量下降。
如何應對
林而達呼吁,要為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做貢獻,最直接的努力就是節能減排,倡導低碳生活、綠色出行。落實營養改善計劃,國家應提高對營養缺乏方面的關注度,特別是針對3歲以下幼兒和育齡期婦女。
推廣農產品營養認證 范志紅認為,我國沒有相關認證和規定,因此即便產品營養價值高,在市場上也沒有競爭力,應推廣此類認證,吸引消費者。
適時調整種植品種 居輝說,不同用途的農作物對營養成分的要求不同。比如,用于制作燃料酒精的玉米,不需要微量元素等營養;用于制作淀粉的馬鈴薯,需要保障碳水化合物充足等。有選擇地調整種植品種,可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不良影響。
加強農業技術改良 對農作物進行生物強化和開發利用,優化鐵、鋅吸收的農業技術,科學施加化肥產品,加強對生產者的市場教育,倡導種植品種的多樣性,提高市場抗風險能力。農民應關注市場變化,認識到產品營養價值的附加值,不要跟風種植或一味強調提高產量。
不要過度烹調 范志紅表示,在食材營養素含量降低的情況下,更應注意減少人為處理帶來的營養損失。多食用全谷類食物,減少糧食精加工帶來的營養素損失。蔬菜不要過度烹調,以減少維生素C和B族的降解和流失。還要避免加入過多烹調油和精制糖,以防降低食物營養素密度。
鼓勵飲食多樣化 食物營養降低后,人們應適時調整攝入量,這也是定期修改《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原因之一。居民應當參照指南,保證食物種類和攝入量,盡可能吃應季果蔬,提高營養食品消費意識,以抵消食物營養的減少。
“近幾年這樣的熱搜頻頻出現:連續數月氣溫創歷史新高;今年是最熱的一年;2024年,出現了63年來最熱三伏天……難道每年都‘最熱’嗎?”“未來你很有可能每年都會聽到類似的說法——‘今年是最熱的一年’。”......
《氣候變暖與人類未來》,[美]真鍋淑郎、安東尼·J.布羅科利著,魏科、郭晨昦等譯,浙江教育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定價:109.9元■本報記者韓揚眉“近幾年這樣的熱搜頻頻出現:連續數月氣溫創歷史新高......
一項近日發表于《環境研究快報》的研究表明,在較高高度飛行的飛機會產生更持久的航跡云,這可能會造成更多的全球變暖。由于私人飛機和現代節能噴氣式飛機的飛行高度高于其他客機,它們帶來的變暖比以前想象的還要嚴......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科學家團隊,聯合了國外科研團隊,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生態系統植物生物量分配研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這項研究揭示了氣候變暖如何影響植物生物量在地下與地上部分的分配,為理解全......
多年凍土區經歷了顯著的氣候變暖,其增溫速率為全球平均值的2~4倍。氣候變暖引起的凍土融化會導致多年凍土中長期封存的有機質被微生物分解,以CO2等溫室氣體的形式釋放至大氣,從而加劇氣候變暖。作為劇烈的凍......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發現,人為變暖使北半球1981至2020年的積雪減少。該論文介紹,暖冬更利于降雨而不是降雪,這會增加雪融水,減少積雪,對水安全和整個生態系統都有影響......
1我國空氣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果記者:相比過去,近年來我國在控制空氣污染方面有哪些進展?闞海東:毫無疑問,我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時候已經過去了。2012年我國頒布了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2013—20......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郭梁團隊在CellPress細胞出版社期刊CurrentBiology上發表研究成果,探究了氣候變暖對植物花葉物候及其間隔的影響規律。全球變暖背景下植物春季物候提前已得到廣泛報道......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42090040)資助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員在中國近海演變規律的整合研究方面取得進展,以“氣候變暖下的中國近海(TheseasaroundChinainaw......
2019年和2020年澳大利亞前所未有的野火讓人記憶猶新。而對于貝克心臟病與糖尿病研究所計算生物學家MichaelInouye來說,正是隨著氣候變暖更有可能發生的讓其實驗室關閉的野火,促使他開始關注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