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團隊發現了一條參與抑郁癥發病的新神經環路并揭示了大麻治療抑郁癥的新機制,從而加深了對抑郁癥發病機理的認識,為抑郁癥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的分子靶點。相關成果1月15日發表于《自然—醫學》雜志。
李曉明團隊關注的是一個叫作杏仁核的腦區。杏仁核位于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中,因形狀酷似杏仁而得名。他們發現,杏仁核存在兩條感知“愉悅”和“厭惡”的神經環路。通過實驗,該團隊首次同時從基因和環路的水平鑒定了杏仁核表達愉悅和厭惡的候選基因及其相關的神經環路。
如果把神經環路的突觸活動比作高速行駛的汽車,那么腦內的大麻素受體就是這輛汽車的剎車系統。
李曉明團隊發現了參與抑郁癥發病的一條新的神經環路——杏仁核的膽囊收縮素陽性神經元投射到伏隔核的抑制性神經元。進一步研究發現,在社會壓力應激導致的抑郁動物模型中,該環路的突觸活動顯著增強,利用光遺傳技術抑制這條神經環路的活動可有效克服抑郁癥狀。
隨后,他們發現,大麻素受體在這條環路特異性表達,并且在抑郁動物模型中該環路上的大麻素受體表達顯著降低。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外源性地給予人工合成的大麻可逆轉社會壓力導致的抑郁樣行為。
這些在杏仁核“厭惡”環路中高表達的大麻素受體和抑郁癥到底是什么關系呢?研究人員在悲觀小鼠的腦內發現,其大麻素受體的表達水平較對照組小鼠和樂觀小鼠明顯降低。相關證據表明,悲觀小鼠腦內降低的大麻素受體表達使杏仁核表達“厭惡”的神經環路面對壓力時的過度突觸活動不能被有效抑制。
那么,醫用大麻會不會成為抗抑郁治療的新曙光?“實際上,將其用于抑郁癥的治療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李曉明表示,“不過,我們的研究提示大麻素受體可作為抑郁癥診斷的分子標記物。目前,我們已成功設計并合成了針對大麻素受體的臨床用PET示蹤劑,并且正在開展相關臨床研究。”
4月17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京聯合發布《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3—2024)》(以下簡稱《心理健康藍皮書》)。據悉,《心理健康藍皮書》編撰團隊聯合全......
英國薩里大學的SimonEvans及其同事研究表明,專注、睡眠和飲酒可能有助于解釋為什么熬夜的人患抑郁癥的風險更大。相關研究3月19日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此前的研究表明,熬夜的“夜貓子”或......
李冬菊,一位來自河南鄭州的普通女性,用她的堅韌和勇氣擺脫了長達十年的重度抑郁癥困擾。自2014年起,她開始了一段非凡的旅程,騎行穿越12個國家,不僅見證了世界各地的風光,也逐步擺脫了對藥物的依賴,重獲......
記者11月14日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祁艷玲教授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適度使用社交媒體可有效幫助中老年人預防抑郁癥,對于已有抑郁癥狀的個體,社交媒體的使用則有助于其轉為非抑郁狀態。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
廣東醫生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慢痛抑郁共病的腦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先進科學》(AdvancedScience)。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高達52%的慢性疼痛患者表現出抑......
記者6月22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獲悉,該所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研究發現第一個工業大麻產量基因,標志著大麻分子育種領域的重大突破。據介紹,該研究為提高工業大麻花葉及籽粒產量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培......
記者6月1日獲悉,天津師范大學“認知與情感計算”跨學科融合創新團隊依托天津市學生心理健康與智能評估重點實驗室通過“人工智能+心理”這一方式,定制出個性化、精準化的心理健康評估、診斷、分析、干預解決方案......
由于住宅環境的綠化程度是一個可以改變的因素,接觸綠色環境在減少生理應激和改善心理健康方面發揮的作用受到廣泛關注,但其中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2024年3月24日,華中科技大學田耀華團隊在NatureMe......
KEYMessages:中國有231.6百萬6至19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他們成長在一個非常重視學術成就的文化中。與中國的經濟增長相一致,盡管全球出現了新的傳染性疾病威脅,但兒童和青少年的主要疾病負擔已轉......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核醫學科教授賈志云和磁共振研究中心教授龔啟勇團隊在《生物精神病學》上發表論文,首次揭示了抑郁癥患者的自殺傾向與腦結構協變網絡異常的表達模式相關。抑郁癥的高致殘致死率與自殺意念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