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狀病毒,尤其是埃博拉病毒(EBOV)和馬爾堡病毒(MARV),其致病性強和致死率高,被歸為生物安全四級病毒。先前研究結果證實蝙蝠是MARV的自然宿主;而Lloviu病毒(LLOV)和邦巴利病毒(BOMV)的發現表明蝙蝠可能攜帶有更多新型絲狀病毒。
圖:基于MLAV基因組序列構建的進化樹,MLAV屬于絲狀病毒科滇絲病毒屬
日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聯合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王林發團隊對新發現的一株蝙蝠絲狀病毒(命名為:勐臘病毒,MLAV)進行了特征鑒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學》)。
國內蝙蝠攜帶絲狀病毒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2012年石正麗團隊首次發文證實國內蝙蝠攜帶有絲狀病毒的抗體(Yuan et al., Virology Journal, 2012),2015年其他研究團隊在云南地區的棕果蝠中發現了一段絲狀病毒的序列,2017年石正麗團隊在云南地區的果蝠中發現了遺傳多樣的新型絲狀病毒的序列(Yang et al., Emerg Infect Dis, 2017)。基于前期研究結果,石正麗團隊和王林發團隊選取其中一株病毒進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和傳統PCR擴增了該病毒的基因組編碼區序列,全長為18,330bp,同其他絲狀病毒一樣,該基因組順序編碼NP, VP35, VP40, GP, VP30, VP24和L基因。在基因組水平,該病毒同已知絲狀病毒相似度為32%-54%,基于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的分類標準,該病毒屬于絲狀病毒科新屬、新種,命名為滇絲病毒屬(Dianlovirus)勐臘病毒種(MLAV)。在遺傳進化關系上,MLAV更接近于MARV,因為其GP基因不存在翻譯移碼。通過CRISPR-Cas9技術證實了MLAV同其他絲狀病毒一樣利用尼曼匹克C1(NPC1)為受體。基于最小基因組技術,證實了MLAV的復制酶系統可以同EBOV和MARV互換。同時MLAV的假病毒可以入侵多種宿主來源的細胞,表明MLAV存在跨種感染的風險。
該研究進一步證實了蝙蝠是多種病原的自然宿主,為了降低跨種感染的風險,要減少對野生蝙蝠的接觸。石正麗長期聚焦于野生動物新病原的發現,致力于在病毒傳播到人群之前發現它們,并評估其致病性。武漢病毒所副研究員楊興婁和Duke-Nus醫學院博士后Tan Chee Wah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石正麗和王林發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先導項目、新加坡MINDEF項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