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團隊通過靶向編輯單個長壽基因FOXO3,得到了能抵抗細胞衰老和癌變的人類血管細胞,有望被用于血管退行性疾病的治療。
該研究成果1月18日在線發表于《細胞—干細胞》。
胚胎干細胞起源于胚胎時期。它不僅可以長期自我復制,還具有分化形成人體內各種組織細胞的潛力。
通過控制人胚胎干細胞的分化,可修復或替換那些受損和“即將退休”的組織細胞,用于治療心肌梗死、糖尿病、骨髓細胞疾病、老年性退化癥等多種疾病。
但是,干細胞治療技術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也存在局限。如果貿然注入體內,很容易遭受來自疾病和衰老等微環境的攻擊。
這些“人生地不熟”的干細胞很快就會消失在體內。即便有頑強存活下來的,也可能因為基因組不穩定而突變成腫瘤細胞,在細胞治療中形成安全隱患。
為幫助干細胞更好地發揮作用,劉光慧團隊利用基因編輯的方法同時解決了這兩大難題。
研究人員先用第三代腺病毒載體HDAdV介導的基因編輯技術置換了人類干細胞中FOXO3基因第3號外顯子中兩個單核苷酸,實現了抑制細胞中FOXO3蛋白的磷酸化和降解,促進了FOXO3在細胞核內的聚集,該基因的轉錄活性得到提高。
又將其分化成血管內皮細胞(血管內膜)、血管平滑肌細胞(血管中膜)和間質細胞(血管外膜)。
血管像是身體中縱橫交錯的道路,營養物質的運輸離不開這些道路。如果道路老化,總是擁堵,血液不能及時輸送到各個器官,器官很快就會“罷工”。
這些遺傳增強的人類血管細胞就像是增強了裝備的士兵,既提高了戰斗力,又可以適應“戰場”中惡劣的環境,隨時準備支援體內老化損傷的細胞。
用于實驗研究的小鼠腿部大動脈血管處被人為結扎后,向腿部輸送血液的道路就被封住了。把遺傳增強的血管細胞注射到腿部,相當于引入了一股有著強戰斗力的外援。
和對照組中那些未經過遺傳增強的野生細胞相比,這股外援有著更強的自我更新、抵抗氧化損傷及延緩細胞衰老等能力,可高效促進受損血管再生,迅速恢復缺血部位血流。
在機制方面,內源激活的FOXO3通過拮抗CSRP1基因表達介導對血管細胞衰老的抵抗作用。
研究人員還將多種致癌基因導入了遺傳增強的血管細胞中,發現它也可以有效抵抗癌基因誘導的細胞惡性轉化,這大大降低了利用這些細胞進行治療的安全隱患。
“我們的研究從概念上證明了利用基因編輯策略獲得優質安全的人類血管細胞的可行性。未來,這種策略可能會被應用于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風、糖尿病足、視網膜血管病變,以及其他血管損傷性疾病。”劉光慧說。
固定的時間要合適:與材料的大小和溫度有關:材料大則時間長,材料小則時間短;溫度高則時間短,溫度低則時間長。經固定的材料如不及時使用,可以經過90%酒精換到70%酒精中各半小時,再換入一次70%酒精,在......
原理:通過脂質體介導轉染法及電穿孔等基因轉染技術,將靶基因導入細胞,一般在轉染后48小時左右,靶基因即可在細胞內表達。根據不同的實驗目的,48小時后即可進行靶基因表達的檢測等實驗。應用:觀察目的基因及......
近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首次批準了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緊急用途,允許其在公共衛生緊急情況下,更快地提供檢測。據悉,這種新型檢測試劑盒的誕生,源自博德研究所(B......
青光眼和帕金森病是兩種常見的由神經元細胞死亡而導致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脅。據統計,全球因青光眼導致視神經節細胞死亡致盲的人數超過一千萬;而近一千萬的全球帕金森病患者,有一半在中國。......
北京時間3月24日凌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國紅課題組在《自然—細胞生物學》上發表文章,揭示了PRC1復合物和組蛋白H1協同維持細胞表觀遺傳信息穩定的分子機制。在多細胞生物中,表觀遺傳信息的穩定......
3月11日,北大化院應用化學系劉志博研究團隊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研究團隊共同于《自然》雜志在線刊文,揭示少部分的腫瘤細胞發生焦亡,就足以有效調節腫瘤免疫微環境,進而激活T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動物細胞融合也稱細胞雜交(cellhybridization),是指兩個或多個動物細胞融合成一個細胞的過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來兩個或多個細胞遺傳信息的單核細胞,稱為雜交細胞(hybridcell)。......
普通的醫學成像程序使用低劑量的輻射,據信是安全的。然而,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人類細胞培養中,這些劑量會產生DNA斷裂,使額外的DNA片段整合到染色體中。伊拉斯謨大學醫學中心的RolandKanaar和......
5日,EditasMedicine公司,和艾爾建(Allergan)公司聯合宣布,名為Brilliance的1/2期臨床試驗已完成首例患者給藥。這一臨床試驗旨在檢驗基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在研療......
微管是細胞內的絲狀結構,許多重要的過程中都需要微管,包括細胞分裂和細胞內運輸。一個由海德堡大學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最近發現了螺旋形的模塊化微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控制它們的形成。研究人員用最先進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