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現象:去號稱美食之都的城市游玩,大吃了幾頓之后肚子里開始“翻江倒海”;在大城市里生活了好幾年,卻總是想念媽媽的手藝和家門口的早點鋪;吃過一萬次的Beef Burger(牛肉漢堡)的留學生,仍然覺得大蔥加蒜瓣的紅燒魚更對胃口……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很多離鄉游子到了其他城市或者國家就會覺得不適應,我們會說:你這是水土不服。其實,水土不服遠不止拉肚子這么簡單。研究顯示,遠離家鄉不僅僅會帶來“腸胃”問題,甚至會增加患癌風險。
1 身在異國他鄉,可能會加大患癌風險
很多留學生在出國之前,都要準備許多家鄉美食帶上,有的還會帶一小包老家的土——據說這些可以預防“水土不服”。也許你會覺得這種行為非常“老土”,但人類社會有許多根深蒂固的傳統做法或習俗,即使背后的原理講不清,卻的確是有道理的。比如非洲人加工木薯,幾百年皆遵循先去皮再泡而后煮的程序,其中泡的過程要持續48小時,并且每4小時換一次水。我們現在已知道,木薯含大量生氰糖苷,泡水后可生成有毒的氫氰酸,持續泡水并換水,就可去除毒性。
水土不服的現象也類似。一般來說,水土不服不是病,它只是因地理時空環境發生重大改變后的機體反應,比如失眠或月經不調(因為生物鐘需要時間去適應新環境),再如消化不良、腹瀉嘔吐、心慌胸悶、精神低迷等,通常情況并不嚴重。
但也有例外。因為身在異國他鄉,可能會加大患癌風險。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科學家就發現那些移民來美的亞洲女性,她們患乳腺癌的風險大幅攀升,從在母國時的4-7%,平均上升4-7倍,達到北美女性水平13.1%。此外,患病女性的乳腺癌死亡率也有所上升。
2 改變飲食習慣,后果真這么嚴重?
1993年,美國癌癥研究中心第一次提出,身在異國他鄉可能會加大患癌風險的原因可能在于飲食習慣的改變。
那些融入美式生活的亞洲女性,她們除了攝入更多高脂肪食物(每多攝入10-18g脂肪,乳腺癌風險上升15%),以及更多的酒精(主要是紅酒,長期飲用者,乳腺癌風險上升38%),更重要的是,她們吃的豆類食物更少了!
此后,至少有三十多項流行病學調查、四十多項動物實驗表明,豆類食物(大豆等各種豆類、豆漿、豆角、豆芽、豆瓣醬等等)中的次生代謝物,如大豆異黃酮、染料木黃酮等物質,均可以起到雌激素樣作用的效果,從而降低乳腺癌風險。甚至,晚期乳腺癌病人一樣可以從食用豆類食物中獲益,因為雌激素樣作用的本質是“多退少補”,可以平衡女性體內的雌激素。眾所周知,高水平雌激素是乳腺癌的誘發因素,它能刺激乳腺癌組織生長,同時又抑制其凋亡。
更進一步,多項統計分析表明,這些植物類雌激素的保護作用,可能發生在女性未成年末期;另一項研究結果也表明,大豆異黃酮可以推遲青春期的到來,進而與成年后乳腺癌風險降低相關。一個常見的解釋是,女性身體在青春期時,對各種致癌和抗癌物質都更敏感。
但是,考慮到人類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也是在青春期前后定型的,那么是不是一種生活習慣、一種地方的飲食就對應了一種“腸道型”,進而導致水土更換(移民/長期留學/成年后飲食西化)后,患病風險因此大增呢?
3 其實是腸道微生物惹的禍
11月1日,頂尖權威期刊《Cell(細胞)》刊文,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些索馬里、拉丁美洲和東南亞(本次研究主要涉及苗族Hmong、克倫族Karen等少數民族)來的移民或難民,他們的身體健康似乎大不如在故國時,他們罹患肥胖癥及其他代謝類疾病如糖尿病的風險,都變得更高了。
通過縱向追蹤腸道微生物變化,他們還發現:
其一,僅僅6-9個月,這些移民的腸道型分類,便從普氏菌型變成美國式的擬桿菌型,也就是腸道里的優勢菌株從普氏菌屬變成了擬桿菌屬,其中兒童的這一變化顯著快于成年人。要知道,人類的腸道型基本就3種,不同的腸道型表示優勢菌株不同,進而人體分解碳水化合物、利用能量、合成維生素等能力,以及患各種疾病的風險也各不同。
其二,整體而言,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是變小了,這是因為移民們體內新增的微生物并不能彌補原生微生物的損失。而且,似乎住在美國的時間越長、飲食越西化,這種負面影響就越大。
其三,移民及其后代,他們消化故國的纖維類食物的能力也下降了。比如,由于體內降解植物纖維的酶更少了,來自緬甸的克倫族人變得不太能吃東南亞本土的蕨類蔬菜。
當然,研究人員也承認,這項發表在《Cell(細胞)》上的文章,雖然只發現了西化飲食與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相關性,并不能說明任何因果關系。
比如泰國苗族移民在美國生活的時間越長,他們的微生物組成越偏離他們的泰國同胞,并趨向于歐洲裔美國人。
4 請善待體內的“微生物居民”
換一個角度看,從這項研究中,我們也可以收獲一些好消息:
首先,人體可以調整自己的腸道微生物。2017年的《自然》雜志的文章,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和國際MetaHIT聯合會的研究表明,腸道型的分類與年齡、體重、性別和國籍無關,只跟人體代謝機能有關。所以那些美籍華裔后代雖然仍是亞洲人基因,但外形與代謝各種肉類食物的能力上卻酷似西方人,也就不奇怪了。
不同類型的腸道型,各自高表達的酶基因不同,所以代謝能力也各異。比如,三種腸道型就分別高表達4種生物素合成類基因、4種硫胺素合成類基因和6種血紅素合成類基因。
其次,這再次提醒我們要善待體內的“微生物居民”。
人體內有1000多種、大約1014個、總重量2-3斤的微生物,它們的基因總數大于300萬,是人類基因總數的150倍+。所以,它們內部豐度的“改朝換代”勢必影響我們的健康——人體衰老表征之一,就是有益菌(乳酸菌、擬桿菌)豐度下降,而產生毒素的菌(梭菌屬)豐度上升。不僅高脂、高鹽飲食,和晝夜作息不規律、飲酒、久坐不動等習慣都會影響腸道菌群健康;同時,運動、膳食均衡、慎用抗生素等良好習慣都可以讓腸道菌群更健康。它們健康,你的健康和長壽才有保障。
最后,對移民海外、長期留學或雖在國內但飲食卻越來越西化的國人來說,吃多了昂貴又美味的烤肉、牛排、芝士火鍋和進口香腸,別忘了我們還有:黃豆燜豬腳、麻婆豆腐、西湖醋魚、無為熏鴨、東坡肉、臘味合蒸、辣子雞、清蒸武昌魚、魚香肉絲、水煮肉片、樟茶鴨子……各種中華美食,一起搭配吃才會更健康哦!
日前,瑞士蘇黎世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FrontiersinAging"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CombinedVitaminD,Omega-3FattyAcid......
生殖系統的病變常常是男性罹患其他疾病的先兆,研究表明患有不育癥的男性,其罹患各種癌癥的風險都會增加。男性不育已經不再僅僅只是生育能力低下,也很有可能增加未來患有其他疾病的風險。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男性......
大量研究發現,男性要比女性更容易患癌,但目前研究人員并不清楚造成這種差異背后的原因,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Journal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現象:去號稱美食之都的城市游玩,大吃了幾頓之后肚子里開始“翻江倒海”;在大城市里生活了好幾年,卻總是想念媽媽的手藝和家門口的早點鋪;吃過一萬次的BeefBurger(牛肉漢堡)的留學......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現象:去號稱美食之都的城市游玩,大吃了幾頓之后肚子里開始“翻江倒海”;在大城市里生活了好幾年,卻總是想念媽媽的手藝和家門口的早點鋪;吃過一萬次的BeefBurger(牛肉漢堡)的留學......
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攜帶的遺傳信息的總和,一般指一個種群內,個體之間或不同個體的遺傳變異總和。這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物種的多樣性也就顯示了基因遺傳的多樣性。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托馬斯......
(本欄目稿件來源:英國皇家學會官網整編:本報記者張夢然)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攜帶的遺傳信息的總和,一般指一個種群內,個體之間或不同個體的遺傳變異總和。這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物種的多......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以日本成年人為對象開展的一項大型調查發現,人體維持較高的維生素D水平,可能有助降低罹患包括肝癌在內多種癌癥的風險。多曬太陽有助人體產生維生素D。這種關鍵維生素對健康有諸多益處,比如幫助......
英國精神病學家史蒂芬·格里爾在倫敦國王大學醫院領導一個研究小組對癌癥病人的性格進行了詳盡的研究,提出了易患癌癥性格的概念,以“抑制憤怒”、“好人和溫順”為特征的C型性格是導致癌癥的危險因素。●《201......
美國環保署(EPA)近日發布的白皮書表明草甘膦并不會增加人類患癌風險,宣稱“現有數據并不能表明草甘膦會增加患癌風險。對動物致癌性和遺傳毒性的研究均表明,目前并無證據表明草甘膦與潛在致癌風險有直接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