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2-19 13:49 原文鏈接: 用DNA藏匿電腦病毒:一次基因測序就劫取機密

      DNA作為儲存生物信息的結構,從演化產生以來一直保持著穩定、安全的性能。利用4個堿基的組合,它傳遞著一代又一代的遺傳密碼。這種密碼組合的優越性如今也被科學家看在眼里,類似計算機中的1和0,他們利用ATCG同樣創造了信息儲存代碼。但是黑客能不能會入侵DNA代碼呢?目前來看,答案同樣是肯定的。

      DNA是一種存儲信息的方式,利用ATCG四個堿基,組成了生物體的遺傳信息,引導生物的發育與生命機能的運轉。科學家們曾經利用DNA的信息存儲功能,將書籍、錄音、動圖,甚至是亞馬遜的禮品卡存于其中,跨越了生物與計算機之間的鴻溝。

      后來,華盛頓大學信息安全研究人員有了這樣一個想法:如果能將惡意代碼存入DNA,會帶來怎樣的風險?于是,他們進行了一次試驗,他們設計了一段用ATCG編碼的惡意代碼,并成功的在互聯網上買到了由此代碼合成的DNA,當測序儀對此段DNA進行測序并利用電腦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時,惡意代碼被啟動并入侵了電腦。

      研究人員認為,考慮到現在基因測序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雖然現在還沒有證據表明基因測序或者基因數據面臨此類安全問題,但是未來,一旦有黑客發起類似攻擊,將可能竊取大型實驗室的知識產權,污染用于犯罪調查的DNA分析數據。也有可能,企業可以利用這項應用保護其轉基因產品的商業機密。

      從數字信息到生物信息

      從理論上看,將信息存儲在DNA中并不困難。在電腦中,每一個字符都由0、1進行編碼,任何數字化的內容,不管是視頻還是圖片亦或是一段程序,本質上都是一串串的0和1。而在生物體中,遺傳信息存儲在DNA中,代碼變成了堿基:A、C、G、T。簡單地說,用DNA存儲數字信息相當于用A、C、G、T取代了0和1。

      2012年,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基因工程學家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及其團隊在科學期刊Science上發文,介紹了他們將DNA用作信息存儲媒介,使用DNA微芯片編寫了一本5萬余字的書,制作了54898個DNA序列,利用測序儀就可以閱讀了這本書。在論文中,作者寫道:“DNA是已知最穩定和密集的信息媒介之一,隨著DNA合成和測序技術的發展,DNA將成為越來越可行的存儲媒介。”

      2016年,紐約基因組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套新的編碼系統,可以極大地增加DNA分子的數據存儲容量,他們將一部電影、一個電腦操作系統、一篇論文、一個電腦病毒以及一張50美元的亞馬遜禮品卡進行“堿基編碼”,產生了一份包含7.2萬個DNA片段的文庫,一家DNA合成公司幫助他們合成了實體DNA。為了再次重現DNA中儲存的數據,他們對DNA進行了測序,并利用軟件將遺傳信息轉化為二進制代碼,幾乎無誤差的,能夠重現所有文件。

      2017年,喬治·丘奇等人又在Nature上刊文闡述了他們如何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將圖片和短片編碼到了一群活細菌的基因組中。他們所制作的短片有5幀,每一幀,研究人員用104個DNA片段進行編碼。接著,研究人員以每天一幀的速度,將短片的DNA片段植入到大腸桿菌中,5天的時候,將整部短片植入到了大腸桿菌中。之后,研究人員再對大腸桿菌進行測序,即可讀取并還原短片。作者認為,這項研究表明,在活細胞的基因組中可以穩定的存儲真實的數據。

      生物學家們的研究證明,將數字信息存儲于DNA中,甚至是活細胞的基因組中是可行的,且這些信息可以以較高的精準度還原。而且DNA存儲有一種先天的優勢,不需要很苛刻的條件,其中的信息可以保存上百年,如果將其保存在陰涼、干燥的地方,其中的信息甚至可以保存成千上萬年。

      大多數生物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看到了DNA存儲無以復加的優勢和廣闊的應用前景,但華盛頓大學的計算機安全研究專家卻注意到了其中潛在的風險。

      將電腦病毒藏在DNA中

      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Tadayoshi Kohno等人注意到,基因檢測越來越常見。部分原因來自于DNA測序價格持續的下降,2000年左右,對一個人進行全基因組測序需要1億美金,到現在,這一價格已經下降為約1000美金,研究人員們的未來目標是希望將這一價格降低到100美金。價格的下降、操作的便捷讓DNA測序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不僅僅是基礎生物學,還包括考古學、犯罪調查、產前診斷等等。在美國,個人基因檢測已經成為一種潮流,為家中寵物進行基因檢測也越來越流行。

      這就不得不考慮一種風險:DNA樣本來自外部來源,這可能難以適當地審查,那么其中是否會包含一個或幾個存儲惡意代碼的DNA片段?當這些DNA片段被測序并利用電腦軟件進行處理分析時,將對計算機安全造成怎樣的影響?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始了他們的試驗。為了簡化整個試驗,首先,他們在一個用于DNA測序數據處理的開源軟件中人為的引入一個程序缺陷。實際上,研究人員分析了很多用于DNA數據處理與分析的開源生物信息學工具,他們發現很多工具都沒有遵循最佳的計算機安全保障方法,這給攻擊者留下了潛在的漏洞。

      接著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惡意計算機代碼,希望利用“緩沖區溢出”攻擊計算機,緩沖區溢出是針對程序設計缺陷,向程序輸入緩沖區寫入使之溢出的內容,從而破壞程序運行,趁程序中斷之際奪取程序乃至計算機系統的控制權。

      不過將惡意計算機代碼轉化為DNA分子的過程并沒有研究人員原本想的那么簡單,當他們將精心設計的惡意代碼以A、T、G、C的形式輸入DNA分子合成網站時,出現了滿屏的錯誤。

      他們了解到,為了使DNA樣本保持穩定,A、T、G、C必須保持合適的比例。研究人員不得不反復編寫惡意代碼,以找到合適的形式。按下訂購按鈕的一周后,一小瓶樣本就寄到了研究人員的手中。

      通過測序,DNA樣本中的惡意程序被“釋放”了出來,攻擊軟件漏洞,入侵了電腦。“我們從理論上證明了,利用DNA存儲惡意代碼能夠攻擊計算機,但是我們現在并沒有證據表明DNA測序或者DNA數據的安全性目前正受到攻擊,我們希望在技術成熟之前,最好在新興技術的早期就考慮安全威脅。”負責該項目的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Tadayoshi Kohno認為。“因為在真正的攻擊出現之前,安全問題更容易解決。”

      研究人員認為,如果黑客真的采用這項攻擊方式,那么他們就可能獲得有價值的知識產權,或者可能污染與犯罪有關的基因分析結果。當然,企業也可能在轉基因產品中植入惡意代碼,以保護其商業機密。“未來這可能轉變成一些有趣,或者帶來威脅的應用。”研究人員表示。


    相關文章

    嬰兒猝死因素研究進展,基因檢測幫大忙

    研究者發現,以往被用于診斷兒童疾病的一種基因測試(被稱為染色體微陣列芯片測試)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嬰幼兒猝死背后的原因。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員CatherineBrownstein最近在Advanc......

    單例成本降至100美元!華大智造發布全球通量最高測序儀

    導語:華大智造發布全球通量最高測序儀,單次通量為常規超高通量測序儀的4.5至7倍。每年可完成高達5萬例人全基因組測序,單例成本100美元以內。20年將人全基因組測序測序成本從30多億美元降至100美元......

    RedoxBiology:糖尿病內皮細胞的糖酵解依賴DNA修復缺陷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微血管并發癥,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是糖尿病患者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的患病率正在迅速增加。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的一個關鍵事件是血管通透性增加,內皮細胞(ECs)丟......

    輝瑞說漏嘴了:自研病毒!美激進組織臥底偷拍輝瑞高管

     截止至2023年1月29日,輝瑞自行研發新冠病毒新變種的消息并沒有被證實。(現在唯一不能確認的就是視頻里的男子到底是不是輝瑞的研發主管,他的話內里意思很明確,就是輝瑞曾經嘗試過制作變種病毒......

    寵物克隆:“復活”一只寵物的代價,是無數只動物被虐殺

    寵物克隆原理看上去很簡單,取一塊原本寵物的皮膚,在皮膚細胞里提取細胞核;從其它動物體內取一個卵細胞,去掉它的細胞核;再把新卵細胞植入到另一動物體內,直到孕育出一個新生命。取卵的過程是無比痛苦的,他們會......

    獨特人類基因進化是平衡行為

    人類和黑猩猩的DNA僅百分之一不同。人類加速區域(HAR)是基因組的一部分,美國研究人員分析了數以千計的人類和黑猩猩HAR,發現人類進化過程中積累的許多變化具有相反的影響。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神經元》......

    “泛轉錄組”首次用于RNA測序分析

    近日發表在《自然·方法》雜志上的一篇新論文中,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UCSC)的研究人員介紹了有史以來第一種使用“泛轉錄組”分析全基因組RNA測序數據的方法。分析一個人的基因表達需要將他的R......

    特定基因突變促進心血管疾病發展

    據發表在《自然·心血管研究》上的一項新研究,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CNIC)的一個研究小組與美國研究機構合作,已經證明編碼蛋白p53基因的獲得性突變,將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發展......

    研究發現新型抗流感病毒藥物的靶點及作用機制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制藥工程系宋高鵬副教授聯合南方醫科大學教授劉叔文團隊發現了一類基于芐基四氫異喹啉為結構骨架的三位點結合型流感病毒PAN抑制劑。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JournalofMed......

    基因揭示這些西伯利亞人具有高流動性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青年研究員王軻和德國圖賓根大學古生物學教授CosimoPosth等合作,報告了7500年前10個古人類的基因組數據,填補了早期從北亞穿越白令海峽遷徙到北美的人類古基因組數據的空白,......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