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性腸病(IBD)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多認為是環境因素作用于易感人群引發腸免疫紊亂,最終導致腸道炎癥反應形成。
來自流行病學、臨床及實驗動物模型的研究顯示,IBD患者存在腸道菌群的異常,而腸道菌群是該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觸發因子。
一、腸道菌群與IBD發病的研究現狀
1. IBD患病風險因素與腸道菌群的改變有關
無論是在兒童早期和成年期使用抗生素,IBD發生風險均增加。急性胃腸道感染也可增加IBD的風險。
另有研究表明,宿主的核苷酸結合寡聚化結構域蛋白2(NOD2)基因及半胱天冬酶募集結構域蛋白9(CARD9)基因的突變,增加宿主發生IBD的風險。
而NOD2是宿主接收腸道細菌變化的"感受器",CARD9是感知腸道真菌變化的"感受器",通過啟動宿主腸免疫紊亂,致炎因子過度產生,腸道炎癥反應形成。
2.IBD腸道菌群組成結構的研究結果存在異同
IBD患者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及豐富度減低。
克羅恩病(CD)患者腸普氏菌屬、雙岐桿菌屬、韋榮球菌科減少,而梭菌屬、大腸桿菌屬、奈瑟球菌屬、瘤胃球菌屬增多。
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大腸埃希菌屬、瘤胃球菌屬、芽單胞菌、放線桿菌和腸球菌屬升高,而糞球菌屬、普氏菌屬及羅氏菌屬減低。
將有關IBD患者腸道菌群的研究匯總發現,各研究結果存在不同,但也存在一致性改變,即腸道菌群多樣性減低,變形菌門增加而厚壁菌門減少。
但尚沒有發現IBD特異的腸道菌群構成。
3.IBD腸道菌群的研究,關注點不僅是細菌,還需關注包括真菌在內的其他微生物
除發現IBD患者腸道細菌有異常改變外,CD腸道真菌組成也存在異常改變。
UC患者也存在腸道真菌組成的異常改變。包括維克氏酵母菌屬、曲霉屬、念珠菌屬有增加趨勢,而外瓶霉屬、鏈格孢屬、翹孢霉屬、青霉屬等有減少趨勢。
此外,來自臨床研究及動物模型的研究提示IBD存在腸道噬菌體數量增加。
4.從利用糞菌群分析研究腸菌群在IBD發病中作用
目前對腸道菌群的研究結果大多來源于糞便菌群分析,事實上糞便菌群與腸黏膜菌群有不同。
腸道菌的分布有腔內菌及腸黏膜表面菌之分,大腸與小腸菌的分布也不同。腸道菌群空間分布的異常與IBD的發病有關。
IBD患者腸內瘤胃球菌增加,嗜粘蛋白-艾克曼菌減少,該菌落結構的變化導致腸黏液減少,進而腸黏液層變薄,腸內菌聚集腸上皮細胞表面。
將IBD患者口腔及腸道中的常駐菌給予鼠,可誘導Th-1介導的腸道炎癥反應,這與IBD患者的發病類似。提示腸道常駐菌的不恰當定植,可致腸道炎癥反應。
同樣,腸內常駐菌在發生細菌轉位至腸黏膜上皮屏障,可導致腸道炎癥反應產生,尤其對于有透壁性損傷的CD患者可導致病情的加重。
5.腸道菌群發揮著從環境到宿主的信號傳遞作用
高脂、高糖飲食提高了化學誘導結腸炎的發生,同時對其腸道菌群組成分析發現,其改變與IBD患者類似,且黏膜相關大腸埃希菌增加。
另外膳食乳化劑也可改變腸微生物組成,導致促炎因子產生增加,腸道炎癥反應形成。
高糖、高脂、低纖維飲食以及乳化劑的添加是典型西方飲食的特征。
已有的流行病學資料提示,這些典型西方飲食與IBD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而上述飲食可導致腸道菌群的異常。
二、腸道菌群與IBD預后及療效預測的研究現狀
腸道菌群的構成及載脂蛋白A的水平,有助于對患者無激素緩解情況的預測。
腸道菌群及細菌形態,有助于UC結腸切除術后的儲袋炎發生風險預測。腸道菌群紊亂與英夫利西單抗治療停藥后復發有關。
因此,未來展開腸微生物群落與IBD疾病預后及療效預測研究,有助IBD患者的個體化治療。
三、通過改變腸道菌群治療IBD的研究現狀
1. 抗生素與IBD治療
抗生素治療有利于CD患者結腸炎癥反應的緩解、膿腫并發癥的治療及預防術后復發,但對UC患者無效。
然而,抗生素的療效因疾病類型、受累部位不同而有差異。另外長期應用存在較大不良反應,因此抗生素治療IBD并未被列為常規一線治療藥物。
但對于合并肛瘺的患者,甲硝唑和環丙沙星是有效治療藥物。
2. 益生菌與IBD治療
益生菌可通過改變腸菌群,增加抗菌物質產生,加強腸屏障功能及黏膜免疫調節而發揮作用。
研究證實傳統的益生菌對UC的治療作用有限,但益生菌組合VSL#3(8種活凍干菌種)及E.coli Nissle可減低腸道急性炎癥反應并可維持緩解,但對CD的誘導緩解及維持緩解無作用。
此外,阻斷致病菌的毒力因子產生或減低其活性,從而糾正菌群紊亂,降低腸道炎癥反應,也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3. 糞菌移植(FMT)與IBD治療
FMT是復發性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有效治療手段,但對于FMT在IBD治療的有效性,研究結果并不一致。
一項納入18項研究共122例IBD患者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約36%-45%的患者在FMT治療后達到臨床緩解,進一步亞組分析提示在臨床緩解的患者中,UC和CD分別占22%和61%。
但同期另一項研究報道多供體FMT,即使非強化(1次/周)治療也可有效治療活動期UC。
FMT治療IBD還存在很多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包括供體的選擇、FMT的劑量頻次,以及有效的腸微生物群落構成等。
另外,FMT治療疾病的長期結果如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9月5日,寧波大學海洋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危害因子與風險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陳炯研究員團隊在《Cell》經典子刊《MolecularCell》發表題為“Consecutivepalmitoylation......
9月5日,寧波大學海洋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危害因子與風險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陳炯研究員團隊在《Cell》經典子刊《MolecularCell》發表題為“Consecutivepalmitoylation......
當地時間周一,禮來公司宣布以約32億美元收購美國生物制藥公司Morphic,以獲得治療炎癥性腸病(IBD)和其他慢性疾病的實驗性療法。美股盤前,Morphic股價大漲逾75%,禮來微漲0.3%。兩家公......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運動系統損傷修復研究中心主任謝輝教授團隊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自組裝納米一氧化碳制劑(NanoCO),通過直接殺傷細菌、清除炎癥介質和激活細胞內自我保護系統來緩解膿毒癥的炎癥風暴。相關成果......
近日,禮來(EliLilly)宣布以3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Morphic公司,以獲得一款處于2期臨床階段的炎癥性腸病(IBD)候選藥物,以搶占武田(Takeda)的暢銷藥Entyvio的市場。Entyv......
近日,禮來(EliLilly)宣布以3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Morphic公司,以獲得一款處于2期臨床階段的炎癥性腸病(IBD)候選藥物,以搶占武田(Takeda)的暢銷藥Entyvio的市場。Entyv......
中國炎癥性腸病(IBD)患者人數不斷增加,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其診療過程如同一場馬拉松,一旦確診患者將面臨終身治療。中華醫學會消化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委員和胃腸動力協作組副組長王化虹19日對記者......
Geneoscopy與AdisoTherapeutics合作推進炎癥性腸病治療 NEWYORK-Geneoscopy和AdisoTherapeutics于周二宣布戰略合作,涉及使用Geneo......
南京大學徐強教授團隊在白細胞介素-17(IL-17)信號介導炎癥慢性化持續機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白細胞介素-17受體信號的自激活可維持炎癥持續并促進疾病進展(Anautonomousactiv......
炎癥性腸病(IBD)是一種與消化系統相關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分為兩種主要疾病類型: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由于病因不清,目前IBD只能以緩解癥狀作為長期治療手段。前期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心理壓力可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