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2-22 11:45 原文鏈接: 高溫抑制植物免疫但促進開花的傳代記憶表觀遺傳機制

      2月18日,Cell Research 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曹曉風研究組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題目為An H3K27me3 demethylase-HSFA2 regulatory loop orchestrates transgenerational thermomemory in Arabidopsis。論文揭示了一個正向反饋循環途徑維持植物對高溫的傳代記憶的新機制。

      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頻繁高溫脅迫是植物面臨的主要非生物脅迫之一,嚴重影響了植物的生長發育和作物產量。為了適應環境溫度的變化,植物進化出復雜的遺傳和表觀遺傳機制以響應高溫并隨之調整生長發育。有些高溫響應能通過減數分裂傳遞給下一代植株,即使后代沒有受到逆境影響,仍然具有記憶標志,但其中具體的機制尚不清楚。何祖華研究組此前通過一個盒子的免疫受體NRG1的研究揭示了高溫通過降低SGS3 (SUPPRESSOR OF GENE SILENCING 3)蛋白含量來解除轉基因引起的轉錄后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e, PTGS),并表現出傳代記憶效應(PNAS, 2013)。然而,植物對高溫的傳代記憶的具體機制以及傳代記憶影響了植物的哪些表型仍不清楚。

      該研究發現高溫促使擬南芥提早開花但抑制對丁香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st DC3000 (avrRpt2)的抗病性與高溫解除PTGS一樣,也可以傳遞給下一代,即這些性狀具有傳代記憶效應。有趣的是,高溫介導SGS3蛋白的降低從而抑制ta-siRNAs的合成與擬南芥早開花和免疫抑制的傳代記憶呈正相關。通過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相結合的方法,該研究鑒定出一個F-box泛素連接酶SGIP1 (SGS3-INTERACTING PROTEIN1) 參與降解SGS3蛋白。高溫對SGIP1的上調表達同樣具有傳代記憶。對傳代記憶機制的深入研究結果表明,高溫能激活熱激轉錄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A2 (HSFA2)。HSFA2一方面能直接結合SGIP1啟動子上的熱激轉錄元件從而激活SGIP1的表達,進而通過降解SGS3蛋白抑制ta-siRNAs的產生,另一方面能直接結合H3K27me3去甲基化酶RELATIVE OF EARLY FLOWERING 6 (REF6)和染色質重塑因子BRAHMA (BRM) 啟動子上的熱激轉錄元件從而激活REF6和BRM的表達。REF6和BRM的上調表達能反過來降低HSFA2位點上的H3K27me3修飾水平,從而降低H3K27me3對HSFA2轉錄的抑制作用。因此,REF6和HSFA2形成了一個正向反饋循環途徑維持植物對高溫的傳代記憶。REF6-HSFA2反饋循環和ta-siRNAs合成下降的共同作用,上調了REF6/BRM/HSFA2和ta-siRNAs的共同靶標HEAT-INDUCED TAS1 TARGET 5 (HTT5)的表達,導致植物的早開花和感病性增加的表型(見圖)。該研究揭示了一個由組蛋白去甲基化酶、染色質重塑因子、轉錄因子、泛素連接酶和小分子RNAs共同組成的復雜的表觀調控網絡參與植物對高溫的傳代記憶,促使植物提前開花(早結種子)同時以降低抗病性為代價來保證植物能順利繁衍和適應高溫逆境。

      植生生態所何祖華研究組/王二濤研究組博士后劉軍鐘、何祖華研究組博士生馮麗麗、顧雪婷,遺傳與發育所曹曉風研究組副研究員鄧嫻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何祖華和曹曉風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提供經費支持。


    相關文章

    免疫聯合治療+轉化手術可延長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趙海濤主任醫師、楊曉波副主任醫師團隊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證實,對不可切除的肝細胞癌中晚期患者采取免疫聯合治療后,再實施手術,可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且治療的安全性良好。這一......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外周神經系統存在新型“免疫哨兵”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了解到,該院研究員李漢杰團隊在人體外周神經系統內發現了小膠質細胞,刷新了過去科學界認為這種“免疫哨兵”只存在于大腦和脊髓的觀點,為進一步研究外周神經系統發育及相關......

    研究發現植物光形態建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作為重要的環境信號,光廣泛參與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當植物幼苗出土見光后,光信號迅速激活光形態建成,表現為下胚軸生長抑制、子葉張開變綠以啟動光合作用。這是植物早期生長......

    科學家發現腫瘤免疫治療耐藥新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劉杰、研究員駱菲菲團隊,揭示了STING激動劑誘導單核細胞內源性PD-L1介導免疫抑制的全新機制,并提出通過STING信號重編程提升治療療效的新策略。3月10日,相關研究發表于......

    我國學者在植物天然產物化學生物學與植物抗病領域取得進展

    圖芥酸酰胺通過抑制細菌三型分泌系統組裝而產生廣譜抗菌活性的工作模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2193073、92253305)等資助下,北京大學雷曉光團隊聯合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周儉民團隊在植物天......

    學者首次發現植物環狀RNA編碼蛋白

    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周國輝教授/楊新副研究員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首次發現植物環狀RNA編碼多肽的功能,并揭示該多肽賦予水稻對多種病原物的廣譜抗性。2月25日,相關成果發表于《新植......

    科研人員開發出高效植物mRNA遞送系統

    基因組編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推動了作物改良,但以DNA形式遞送基因編輯工具的方式存在外源DNA整合風險和脫靶效應。近年來,無外源DNA殘留的基因組編輯遞送技術備受關注。盡管基于核糖核蛋白的遞送策略在......

    越撓越爽?揭秘抓癢的免疫益處

    為什么被蚊子叮咬后,撓癢癢能帶來片刻的愉悅?通過小鼠實驗,科學家們發現:撓癢癢能激活一種免疫反應,有助于保護皮膚免受有害感染。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人們會覺得撓癢癢很滿足。近日,相關研究發表于《科學》。“......

    科學家揭示植物精準識別“敵友”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王二濤團隊在植物區分共生與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建立了植物特異識別共生與病原微生物的分子信號框架。1月24日,相關研究發表于《細胞》。植物的根系......

    慢阻肺早期疾病演進相關機制和靶標發現2024年度進展

    2024年12月2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慢阻肺早期疾病演進相關機制和靶標發現”2024年度進展交流會在杭州召開。會議由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科學部主辦,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浙江大學醫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