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3-02 16:51 原文鏈接: 關于病蟲測報的基本認識

    1 關于測報作用與體現形式

    我們講,病蟲測報是植保工作的基礎,絕不是套話和空話。這好比打仗需要先偵察清楚敵情,然后再確定戰斗方案,合理部署兵力,贏得戰斗的勝利一樣重要,但在實際工作中病蟲測報的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視,甚至有人斷言,病蟲測報沒有用!因此,必須強調和重申,病蟲測報的基礎地位不但不能動搖,而且應該隨著農業生產精細化管理水平的提高,這項工作必須適應形勢,不斷得到加強。病蟲測報與制定防治決策關系最為密切。如果說,制定防治決策時沒有參考測報的情況,那毫無疑問,只能說明是低水平的不負責的決策!如果測報不準,將直接導致延誤防治時機或錯失防治機會,造成嚴重災害。歷史上,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例如,1990年全國小麥條銹病大流行,5月下旬黃淮麥區東部大片的小麥還一片豐收的景象,但僅僅過了一個星期,條銹病開始暴發流行,由于沒有提前做好物資準備,加之當時物資匱乏,沒藥可打,應急防治根本組織不起來,只能任憑病害流行蔓延。1991年全國稻飛虱大暴發,更可怕的是大批稻飛虱遷飛到了很少發生的天津稻區,等到發現其危害,成片的稻田已經開始倒伏,根本來不及防治,因而造成了巨大損失。可喜的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病蟲監測能力和測報水平的提高,類似這樣大的病蟲災害已連續多年沒有發生。

     關于現階段預報作用的體現形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領導部門制定防治決策和組織應急防治行動提供依據;二是動員和指導農民適時開展防治,提高防治效果,減輕病蟲害造成的損失。關于病蟲測報的貢獻有多大,有專家專門做過系統的對比試驗和調查測產,病蟲測報在挽回糧食損失的份額中一般要占1/3左右。過去由于條件所限,病蟲預報的發布范圍不廣、覆蓋面不高,病蟲測報的作用側重于服務領導部門制訂防治決策方面,同時也通過各種途徑,動員農民開展防治工作。近年來,隨著各種新媒體的出現,病蟲預報可以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和手機等途徑很方便地到達農戶手中,病蟲測報在服務領導部門決策和組織應急防治行動的同時,在服務和指導農民開展防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其在保障農業豐收,實際挽回損失中所占的比例也應進一步提高。

    2  關于資料共享與信息安全

    全國各級植保機構和測報技術人員多年來積累的測報歷史資料屬于寶貴的無形資產,應當有償使用和共享。通過利用這些資料,可以對病蟲害發生變化規律進行研究,總結提出病蟲害的預測預報方法,提高監測預報水平。資料的共享還助于提高重大病蟲的監測預警能力和早期的預見性,不同地區之間通過了解異地,尤其是病蟲害發生基地、病菌策源地、害蟲發生源頭的發生信息,以分析判斷外來菌源、蟲源對當地病蟲害發生的影響,提高當地病蟲預測的預見性。當前測報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是,有多年觀測資料的基層植保站和測報技術人員缺乏數據處理的技術、人員和儀器設備,而擁有大量儀器設備、人才和數據處理能力的大學等研究機構缺乏系統的測報歷史資料。如果兩方面合作,往往是以大學為代表的研究機構拿到數據后,處理形成論文等成果,在成果共享方面出現嚴重不平等。好的情況是,他們在發表論文時給提供資料的人員掛個名,不好的連個致謝都沒有。造成植保機構和測報技術人員不愿將測報資料拿出來共享,很多資料表冊歷經多年,仍然被鎖在柜子里。對于需要共享多點資料,對大區遷飛性害蟲和流行性病害進行規律和測報技術的研究來講,資料共享的難度更大。難怪有的專家發出“測報資料的共享程度有多大,測報技術研究的路就能走多遠”的慨嘆!為此,為加快測報技術進步,建議今后兩方面應該加強共贏合作方式的探討,在協商的前提下,科研單位在獲取有關資料時應當給植保機構和測報技術人員一定補償,植保機構和測報技術人員應該提供更加全面系統的歷史觀測數據;在合作成果方面應該平等共享,按貢獻和投入的大小分享成果及合作收益。

    近年來我國植物保護水平顯著提高,對重大病蟲害的防控能力明顯增強。就病蟲害造成的損失而言,以糧食作物為例,目前,每年全國因各類病蟲草鼠害造成的糧食產量實際損失一般不到5%;就某一重大病蟲而言,其造成的實際損失所占比例更低,例如,即使在小麥條銹病、稻飛虱等重大病蟲害暴發的年份,其單獨造成的產量損失也不到當年某種作物總產的2%。例如,2005年年全國稻飛虱特大發生,其實際造成稻谷損失18.8kg,不足當年全年稻谷產量的1%。第三,一般的病蟲資料數據都是過去多年的,即使是當年最新的,也屬于當季預報使用的數據信息,而一般的技術合作僅限于一兩種病蟲對象,由一兩種病蟲發生情況推測全年糧食生產豐欠情況的可信度顯然不會太高。根據《統計法》的有關規定,每年農業生產情況、糧食產量、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本身就是依法統計和公布的范圍。

    3  關于資料積累與技術總結

    系統積累測報歷史資料是開展測報技術研究的基礎,是病蟲測報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各級測報機構都要注意收集、整理測報歷史數據,通過分析對比等方法,處理測報歷史數據,研究制定病蟲害的測報技術方法。近年來,全國從上到下測報人員變動比較頻繁,很多崗位一個人干不了幾年就很快調離或者交流到其他崗位,這正是測報工作的大忌!本來測報工作是要有經驗的老同志才能勝任的!在這種情況下,做好測報資料的積累顯得更加重要,不能因為一個人離開了,很多病蟲的測報工作就斷了線,起碼新接手的人還可以有一些歷史資料進行比較。因此,各級植保機構和測報技術人員要本著對國家和事業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在工作中按相關病蟲測報規范(標準)、方法等認真填寫病蟲測報檔案表冊,積累測報歷史資料。近年來,隨著計算機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測報資料的電子化已變得十分迫切,只有實現電子化才能被計算機方便地處理。因此,建議各級植保機構和測報技術人員要注意建立病蟲測報資料電子檔案,逐步實現測報資料電子化。另外,一定要注意資料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一些研究單位也反映,有些植保機構提供的測報資料比較散、亂,不系統,難以進行分析和處理。

    加強病蟲發生情況和測報技術總結是搞好測報工作的關鍵。做好測報工作技術總結,有助于不斷積累經驗,提高測報技術水平。各級植保測報機構都應該將做好測報技術總結作為一項制度,每年在病蟲害發生后,認真總結當年病蟲發生情況,分析其發生原因,不斷研究探索影響有關重大病蟲害發生流行的關鍵因素,總結積累預測預報經驗,不斷提高預測水平。當前,由于人手偏緊的原因,很多地方對測報技術總結重視不夠,沒有形成制度,沒有系統地開展測報工作的技術總結,以致對重大病蟲害的預測能力和水平提高不夠,甚至由于人員變動,多少年仍在原地踏步。為引導全國各級植保機構和測報技術人員加強測報工作技術總結,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病蟲害測報處在2009年以《中國植保導刊》增刊形式試編全國農作物有害生物監測預警年報的基礎上,從2010年起,由出版社正式編輯出版了《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工作年報?2010》,對全年的重大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對預報發布情況進行評估檢驗,對重要工作的進展情況進行總結檢查,并提出新年度重點推進的工作方向,不僅積累了測報歷史資料,也對全面提高測報人員的業務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4 關于網絡建設與實地調查

    數字化和網絡信息化建設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病蟲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的永恒主題。當今世界正在掀起新一輪的信息化建設浪潮,國家和農業部先后于20062007年頒布了信息化建設戰略綱要,對國家和農業信息化建設進行了總體規劃,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近年來,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信息化監測預警建設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開發建設的《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數字化監測預警系統》已完成水稻、小麥、棉花等作物重大病蟲害的數字化監測預警開發建設,使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日常的數據填報、傳輸和處理實現了網絡化,也便于了解掌握全國各地不同時段、不同種類的病蟲發生信息、動態和趨勢,進一步推進了重大病蟲害測報調查規范化、信息傳輸網絡化、信息處理自動化和信息發布可視化進程。與此同時,全國已有近2/3的省級植保機構及部分地市級植保機構開發建設了各自的數字化監測預警系統,數字化建設正在深入發展。

    5  關于預測能力與實時監測

    當前,我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的預測方法總體而言還屬于經驗預測,預測能力不算太高,更不可能達到百發百中的程度。對于很多病蟲害的預測從理論到方法都還沒有解決,重大病蟲害的發生存在著可預測性和不可預測性。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可能所有的預測都一蹴而就。例如,對于小麥條銹病,由于掌握了其大區流行規律,制定了科學的調查和預測方法,從近年的測報實踐看,無論是長期預測還是中短期預測,預測的準確性還是比較高的。但對于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害蟲,由于對其外來初始蟲源的地點,以及和國內各稻區發生的關系,預測的主要因素、指標、方法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主要采取經驗綜合分析和其長期發生變化規律進行判斷,在長期預測上難度比較大,預測能力和準確性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實時調查監測重大病蟲害的發生動態是測報工作的基本內容和形式。正是由于重大病蟲害的中長期發生趨勢存在著一定的不可預測性,當前的預測能力和水平還不是很高,加強重大病蟲害發生情況的實時監測顯得尤為重要。必須在長期預報發布后,不斷地加強調查監測,及時掌握田間及周邊重大病蟲害發生發展動態,不斷利用中短期預報修正長期預報,及時指導防治工作的開展。我國制定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測報技術規范的思想體系就是大田普查和系統調查,如對于大多數害蟲實施測報燈監測,需要每天觀測燈下成蟲的發生情況,并結合田間(觀測場圃)的系統調查結果,預測害蟲的發生為害趨勢。近年來,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在改善測報設施條件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配備了成套的監測調查儀器設備。希望各項目建設單位,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設備物資,進一步加強實時調查監測工作,提高監測預報水平,為有效指導防治工作開展,減輕為害損失做出新的貢獻。

    6  關于預報對象與分級管理

    預報對象是指某種病蟲常規情況下在全國或某些地區發生危害較重,植保機構將其確定為觀察和監測對象,定時收集其發生和預測相關數據,及時預報其發生趨勢的病蟲種類。全國農作物有害生物的種類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農作物主要有害生物1600多種(不包括檢疫性有害生物)。以糧食作物為例,常年造成明顯危害的種類近200種 。這么多的病蟲對象,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由哪一級政府或機構全部管起來,而是應該按照其發生流行程度、地域分布和危害損失等特點,實施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辦法。有專家和學者將目前國內有害生物的監管對象分為檢疫性有害生物、重大成災有害生物和一般成災有害生物。關于常規病蟲害監測對象的分級管理,綜合各方面意見,建議如下:

        一級監測對象。主要指重大遷飛性害蟲和烈性流行性病害,具有突發、暴發和大范圍發生流行的特點,一旦失去監控,將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如飛蝗、草地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棉鈴蟲、粘蟲、小麥條銹病、小麥赤霉病、稻瘟病、馬鈴薯晚疫病等。這類病蟲由全國及各級植保測報部門聯合監測,重發區各級植保測報機構都應將其作為監測預報重點。

        二級監測對象。具有常發重發的特點,全國發生范圍廣、面積大、損失重,但年度間發生程度和范圍變化不十分劇烈,突發暴發的特點次于一級監測對象,包括:小麥蚜蟲、吸漿蟲、白粉病、紋枯病,水稻螟蟲、紋枯病,玉米螟,土蝗,棉紅鈴蟲、棉蚜、油菜菌核病等。這類病蟲由全國及各級植保測報部門進行聯合監測,但重點由省級植保機構組織進行監測預報。

    三級監測對象。具有常發的特點,但一般年份發生程度不是很重,發生范圍和面積較小,既是重發年份,也不至于造成毀滅性的損失。如小麥紅蜘蛛、黑穗病、病毒病,稻白葉枯病、胡麻斑病,棉葉螨,玉米絲黑穗病,大、小斑病,大豆食心蟲等。另外,還有一些有害生物僅在部分地區發生,一般年份發生較輕,僅在個別特殊氣候年份發生較重或局部地區嚴重發生。這類監測對象主要由地方植保部門負責監測預報。

    對于一些在局部地區新發、突發、重發的,對糧食生產造成較大潛在威脅的有害生物,如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黑條矮縮病、條紋葉枯病和玉米粗縮病等,各級植保部門要注意跟蹤監測,掌握其發展動向。

    7  關于預報時效與發布方式

        病蟲預報是有時效性的特殊的信息服務產品。首先,預報要避免“馬后炮”,即使短期預報也要有一個提前量,讓使用者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防治準備,不能等病蟲已經發生才發預報,對指導生產和病蟲防治工作沒有什么意義。一般長期預報主要用以生產管理部門制定防治決策時參考,需要1個月乃至數月前提供給領導部門;中短期預報主要用以指導農民開展防控行動,一般至少應該在5天以前發出,針對突發的重大病蟲災害,應在發現后以最快速度立即發布警報信息,動員和指導農民開展防治,減輕災害損失。其次,預報還要發得適時,尤其是具體指導防治行動的預報,一定要恰到其時,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早了引不起重視,晚了來不及進行準備,預報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預報發布方式與預報的時效性關系極為密切。新世紀之前,病蟲預報的發布主要依靠各級植保測報機構印發的病蟲情報、明白紙等紙質媒體。其發布范圍小、環節多、時間長、時效差。近年來,除傳統的病蟲情報等途徑外,電視、網絡等媒體已成為廣大農民獲取病蟲害發生防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1999年以來,全國農技中心先后與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和國家氣象局合作,制作《病蟲預報》節目,在中央七套(CCTV-7)和中央一套(CCTV-1)播出,進一步擴大了病蟲測報在農業防災減災中的公共服務作用。當前,計算機網絡在預報發布中的優勢和作用正在逐步顯現出來,極有可能成為病蟲預報發布服務最主要的途徑和方式。由于該方式具有發布速度快、服務范圍廣、保留時間長、內容信息全、獲取方式簡便、不受時間限制等特點。近年來,很多植保機構都將其所做出的病蟲預報放到相關專業網站上,為相關機構與廣大農戶及時了解病蟲信息提供了方便。從2011年起,全國農技中心病蟲害測報處對《中國農技推廣網》《病蟲測報》網頁進行了全新改版,改版之后的網頁重點增設了“各地情報”模塊,并組織全國31個省級植保機構將各地所發的預報及時發布到網站上。由于確立了合作共建的機制和思路,從而使《病蟲測報》網頁預報信息量大增,各種病蟲預報信息全面系統、相互映證,成為發布和了解全國重大病蟲災害發生動態的一個全息窗口。此外,手機短信也正在被開發成一種新的快捷預報發布方式。同時,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也都主動加大了對病蟲預報信息的宣傳力度。病蟲預報的發布正在由過去比較單一的文字形式逐步向多元化、形象化和可視化的方向發展。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