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過程和變化是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最直接響應,相關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和富營養化交互作用能夠顯著改變湖泊浮游植物物候特征。由于長時間序列連續觀測資料的缺失,浮游植物物候參數的提取和成因機制的解釋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該領域的研究比較滯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中國科學院前沿重點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張運林研究小組在富營養化湖泊浮游植物物候過程及成因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基于之前該小組研發的太湖葉綠素濃度遙感估算模型,結合MODIS遙感影像數據,首先構建了2003-2017年太湖葉綠素濃度時空分布數據集;根據浮游植物物候學指標的定義,提取了浮游植物開始暴發時間(BSDs)長時序數據,揭示了BSDs時空演化規律;融合長期定位觀測數據,建立了氣溫、風速等關鍵氣象要素以及氮、磷等營養鹽與BSDs的耦聯關系。結果表明2003年以來太湖浮游植物開始暴發時間顯著提前(29.9天);營養鹽豐富的梅梁灣、竺山灣等區域暴發時間要早于湖心區;春季氣溫、風速以及氮磷比等因子可解釋59.9%的BSDs變化,共同主導著太湖浮游植物物候過程。因此,該研究對于深入理解氣候變暖和富營養化疊加對湖泊生態系統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應用價值,為太湖藍藻水華防控和水環境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相關成果發表在環境領域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Shi et al., 2019, 53: 2324-2332)上。
圖1 太湖BSDs時空演變規律遙感提取
圖2 太湖BSDs與關鍵氣象要素和湖泊環境因子的關系。(a):春季溫度; (b):春季風速; (c): 春季氮磷比; (d):春季pH
在人類活動和氣候變暖雙重壓力下,湖泊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全球超過60%湖泊呈現富營養化狀態,8.8%湖泊出現藻華。草、藻型不同穩態類型的演變和轉化一直是湖泊生態學研究熱點之一,但由于缺乏長時序草藻數據......
近日,《科學通報》發表的一項研究闡明了青藏高原湖泊二氧化碳交換通量及碳源匯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水體碳交換過程的驅動機制。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貴瑞、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高揚、中國科學......
全面闡明湖泊磷循環過程并揭示其對生態系統影響一直是環境科學領域研究熱點。由于傳統認知和分析方法不足,絕大多數研究均以正五價的磷酸鹽(P+V)為基礎,忽略了磷化氫(P-III)、次亞磷酸鹽(P+I)和亞......
不久前,“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眾多湖泊”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輿論熱議。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在水資源利用方面帶給人們哪些思考?為此,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陳亞寧。陳亞寧介紹,......
10月26日,湖南洞庭湖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下稱“洞庭湖站”)大通湖分站在湖南益陽市大通湖區揭牌成立。該分站依托大通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和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通湖分局建立。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274.shtm青藏高原湖泊眾多,被稱為“亞洲水塔”,湖泊面積約占全國湖泊......
溶解性有機物(DOM)是全球水體有機碳的一個大的儲存庫,也是水環境中生物體的主要營養底物和碳源,對全球碳循環具有重要貢獻。同時,過量的DOM可能會導致天然水體變成“棕色”,阻礙太陽輻射在水層中的穿透,......
在湖泊生態系統中,魚、蝦等捕食者都能捕食浮游動物,同時某些魚類也能捕食蝦類,這種現象稱為集團內捕食,指捕食者之間即存在食物資源的競爭,又存在著捕食關系。集團內捕食作為一種特殊的雜食模塊,已有的理論研究......
奇翅科被認為是緬甸琥珀中最奇特的昆蟲之一,最早僅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發現,在巴西早白堊世地層和美國始新世地層中有少量產出。然而,關于奇翅科的生活習性、系統發育關系和演化歷史頗具爭議。近日,中國科學院......
近十年來,大力控制廢水污染物排放等措施相繼出臺,我國河流水質得到普遍改善。與此同時,湖泊生態環境并未發生根本性轉變,甚至許多湖泊出現水質持續惡化和生態退化現象。針對生態恢復投入與水生態持續惡化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