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審核中心透露,3月18日起,將正式受理各投行對科創板項目的申報,所有通過審核系統提交的文件將被視為正式的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文件。
依據受理審核期限為3個月的時間規定,也就是說,通過科創板審核的首批企業,最早將在6月揭曉。
自2018年11月宣布科創板將被設立以來,有人用“光速”來形容其推進速度。畢竟,早年的創業板,從概念問世到正式落地,花費時間近10年;中小板和新三板,花費時間均至少兩年。
而這位“后來者”的光速前進,也被認為是中國資本市場即將來臨的重大里程碑時刻。尤其在生物醫藥領域,科創板被認為有望進一步引爆醫藥研發創新浪潮。
只是銜枚疾進的另一面,貝殼社在醫藥領域的采訪中,也收到“看空”、“要看具體如何落地”、“流動性如何判斷”、“是否將成為當年的新三板”等等反饋或反問。
還有更多的受訪者則選擇了“不予評論”的觀望立場。
如此來看,被給予厚望的科創板正經歷著一場“大考”,而所有人都在期待著答卷。
1、中國生物創新公司新紀元?
科創板無疑再次點燃了生物醫藥市場的熱情。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上市推薦指引》,科創板不以盈利為指標,定位關鍵核心技術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生物醫藥科技創新企業將成為推薦重點,主要包括生物制品、高端化學藥、高端醫療設備與器械及相關技術服務等。
不難看出,“定位關鍵核心技術以及科技創新能力”和“允許未盈利公司申報”成為吸引生物醫藥領域的關鍵點。暫未盈利的創新醫藥公司,再次看到了上市融資機會,同時PE、VC短期也將多一個綠色退出渠道。
在當下醫藥行業“創新驅動”階段,允許“研發周期長、技術壁壘高、研發投入大、尚未上市實現盈利”的醫藥公司上市,增加其融資通道,可進一步為醫藥研發工作注入活力。而有利的上市退市機制,也將鼓勵更多的創投布局。
東方高圣執行董事瞿镕此前表示,“科創板對傳統生物醫藥企業影響不大,反而對非盈利性的創新藥企業,是一個比較大的突破,這類企業應該是重點支持方向”。
也有分析認為,科創板將重構整個創新藥及器械估值體系。
公開數據顯示,全球生物藥市場已超過2000億美元,并保持高速增長。但另一方面,生物醫藥行業呈現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高技術密集等特點明顯,新藥研發階段對資金需求巨大,而無具體產品上市,企業也就多處于非營利狀態。
從此前納斯達克長期接受未盈利科技股上市,并形成了未盈利科技公司較成熟的估值體系來看,科創板上市條件的推行,或有望促進A股創新藥械企業整體性風險偏好的提升和估值體系的重構。
受此影響,業界大多認為生物醫藥公司在科創板可能會獲得更高估值,不少創投也開始要求標的公司申請科創板上市。
此外,很多觀點指出,科創板推出,會對香港聯交所新涌現的新興醫藥板塊帶來強分流預期,很多國內創新醫藥企業可能更傾向于國內上市。
2、下一個新三板?
可看似無疑的劃時代變革,為何大多數人依舊持疑觀望?
這就不得不提及幾年前同樣被寄予“中國版納斯達克”厚望的新三板。同樣熱鬧的開局,最后卻成了一場空談,黯然退場。
“總市值3萬億,日成交量1-2億”,投資者門檻高,幾乎沒有流動性,制度推進緩慢,定位不清晰的新三板,很多企業終年沒有流通,最終紛紛退出。
其中最大的兩個極端在于,“過低的準入門檻”以及“過高的投資門檻”。前者帶來的是,短短幾年內上萬家企業涌入,魚龍混雜,后者500萬元的起投門檻,幾乎將散戶拒之門外。
可新三板上市卻并不便宜,從券商保薦到完成上市,花費往往數百萬。除了缺乏流動性,也幾乎沒有券商愿意給新三板股票做質押,企業徹底失去變現手段。
基巖資本副總裁岑賽銦也曾分析,新三板雖然企業數量非常龐大,但二級市場的交易不活躍,定價功能薄弱。
如今,科創板是否能夠足以擺脫同類困窘?
“科創板與注冊制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適合的投資門檻”,一位發審委員表示。
而有分析認為,從科創板規則來看,雖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上市,但國內良好標的一點不缺,而投資門檻也從新三板的500萬降低到了50萬。此觀點認為,兩邊“雙降”,意味著科創板買賣難題已經解決。
如此來看,科創板算是彌補了新三板飽受病詬的一些規則問題。
“科創板不會成為‘新三板第二’”,華商基金宏觀策略組組長張博煒則分析,科創板將會與新三板各司其職,成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就是說,這相當于在新三板和創業板中新設一個版塊,把進不了創業板,又不愿意上新三板的企業吸引到科創板。
但依舊有人持疑。
“當年在新三板融資的很多企業依然面臨窘境。如今的科創板也會遇到類似挑戰。”華南某私募機構人士直言。
更有多位醫藥投資人表示,僅以上市門檻來看,科創板的40億對比去年聯交所的15億港元估值要求,上市門檻相對偏高。
此外,50萬元證券賬戶資產,以及至少2年的證券交易經驗,一定程度上也將小微散戶阻隔在門外,流動性依舊會受到影響。而根據上交所公布的滬市年鑒數據,2017年擁有50萬元股票市值或以上的個人賬戶僅約200萬-300萬,絕大多數個人投資者不具備開立科創板交易的條件。
面對不確定性,企業也同樣擔心上市后的融資會受到影響。
一家正在接受IPO輔導業務的工業制造企業就堅定表示,“選擇在A股排隊,做好正常的IPO準備工作”。
當然,更多公司還是表示,會持續關注科創板相關動態及進展。
或許大家都在等待,一個條件成熟的時機到來。
3、還是真正的“中國納斯達克”?
據統計,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中,生物醫藥類公司數量占比27%,位于全行業第一,過往10年的生物技術指數明顯跑贏納斯達克指數。
一如早年新三板,由于和美國納斯達克存在一定共性,科創板也被業內人士解讀為“中國納斯達克”。
更有樂觀人士認為,隨著政策放開,未來甚至會有海外科技企業來科創板上市,而創板將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國際化的資本市場。
此前,由于缺乏相關機制,國內大批優質生物藥公司紛紛選擇赴納斯達克或港交所上市。特別是香港開放生物醫藥企業在港的上市,引發了我國生物醫藥公司赴港上市熱潮。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赴港上市的6家生物醫藥企業,兩極分化明顯,破發也是常態。
一則分析文章則指出,無論A股還是港股,脫穎而出往往是研發實力強的公司。因為往往投入越大,產品產出概率也就越大,企業收入往往越可觀。
拿赴港上市的百濟神州來說,其2018年研發投入高達6.79億美元,超過了中國市值最大的藥企,因此市場給其的估值則高達700億港元。
2018年,國際大型藥企研發費用平均為37.5億美元,最高可達百億美元量級,占收入比重中位數為16.10%。反觀國內,2018年前三季度,A股醫藥研發投入排名前40名藥企,研發費用均值為2.9億元,全年最高值接近30億元,占收入比重中位數為5.05%。
可見,相比國際先進水平,國內醫藥研發投入仍有巨大空間。
因此,對于生物醫藥企業來說,比選擇“港股”還是“科創板”更重要的,或許是研發管線的落實和強化。
“中國的藥研處于黎明前的黑暗階段“,正如某醫藥板塊分析師表示,長期來看,科創板成為另一個新三板還是中國的納斯達克,還需市場檢驗。
當地時間周一,美國金融科技公司納斯達克宣布達成了一筆總價值105億美元的交易,從私募股權公司ThomaBravo手里收購軟件開發商Adenza。(來源:納斯達克)這也是納斯達克歷史上最大手筆的交易。A......
10月17日晚間,兩家科創板公司宏微科技、華特氣體發布了三季報,兩家公司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66.18%、41.01%,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1.53%、80.59%。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
9月2日,有著“國內細胞培養基第一股”之稱的奧浦邁正式登陸科創板。奧浦邁本次發行2049.51萬股股票,發行價格為80.2元/股,上市首日開盤價為125元/股,上漲55.86%。截至上午收盤漲幅擴大至......
9月2日,國內生物制藥核心原料供應商奧浦邁正式登陸上交所科創板。這家國內細胞培養基第一股在上市首日,股價一度大漲超近70%,收盤上漲58.65%,市值破百億,為這個火熱的賽道奠定了良好的資本市場開局。......
2022年8月22日,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影醫療”)正式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證券代碼為688271。截至發稿,聯影醫療股價漲幅65.74%,市值超1500億元。出席現場敲鐘......
2022年7月22日,滬市科創板迎來開市三周年。三年間,科創板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守“硬科技”定位,探索注冊制實踐,顯示出對科創企業和社會資本的吸引力。聚焦“硬科技”開市三年來,科創板“迎新”步伐......
7月22日,科創板開市滿三周年。作為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科創板運行三年來,引領了資本市場的一系列改革,同時自身發展壯大,迎來了一批科技創新企業。三年來,科創板已經從最初的25家公司發展至437家......
2月14日消息,北京云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云跡科技)近日完成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輔導備案,中信證券受聘擔輔導機構。按照安排,輔導時間是今年2月到5月。云跡科技成立于2014年,主營服務機......
11月23日,證監會官微發布消息稱,證監會按法定程序同意炬光科技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炬光科技及其承銷商將分別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協商確定發行日程,并陸續刊登招股文件。炬光科技成立于2007年,創始......
2021年11月15日,江蘇省湖南商會執行會長單位、南京諾唯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登陸科創板交易市場。股票簡稱:諾唯贊,股票代碼:688105。 南京諾唯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