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酶制劑及其底物 凡無毒性又能呈現有色化學反應的酶,原則上均可作為標記用。但作為標記抗體用的酶應滿足下列要求
1. 來源方便,易于純化;
2. 比活性高,性質穩定;
3. 酶活性和量能用簡單方法測定。
目前在免疫酶技術中常用的酶為辣根過氧化物酶(HRP)和鹼性磷酸酶(AP),其次還有葡萄糖氧化酶,β-半乳糖苷酶、溶菌酶和蘋果酸脫氫酶等。
由于辣根過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比活性高,穩定,分子量小,純酶容易制備,所以最常用。HRP廣泛分布于植物界,辣根中含量高,它是由無色的酶蛋白和棕色的鐵卟啉結合而成的糖蛋白,糖含量18 %。HRP由多個同功酶組成,分子量為40000,等電點為PH3~9,酶催化的最適PH因供氫體不同而稍有差異,但多在PH5左右。酶溶于水和58 %以下飽和度硫酸銨溶液。HRP的輔基和酶蛋白最大吸收光譜分別為403 nm和275 nm,一般以OD403 nm /OD275 nm的比值RZ(德文Reinheit Zahl)表示酶的純度。高純度的酶RZ值應在3.0左右(最高可達3.4)。RZ值越小,非酶蛋白就越多。值得注意的是,純度并不表示酶活性,如當酶變性后,RZ值仍可不變。 HRP的催化反應需要底物過氧化氫(H2O2)和供氫體(DH2)。供氫體多為無色的還原型染料,通過反應可生成有色的氧化型染料(D)。酶促反應的過程如下 HRP DH2+H2O2────→D+2H2O 供氫體的種類很多,形成的產物特點不一。如DAB(3,3-二氨基聯苯胺)的反應產物為不溶性沉淀物,并有電子密度,故適宜于做免疫酶染色或電鏡觀察。5AS(5-氨基水楊酸)早期曾用于ELISA,但其溶解度不夠大,且空白孔不易控制到無色,現已很少應用。OT(鄰聯甲苯胺)的特點是能產生鮮艷的藍綠色產物且靈敏度較高,但反應中受溫度影響較大,而且由于產物不穩定,需要在短時間內進行測定。目前用得較廣泛和較滿意的供氫體是:OPD(鄰苯二胺)和TMB(四甲基聯苯胺)。前者形成的產物為深桔黃色或棕色,后者產物為藍綠色,二者的可溶性均好,在避光處顏色穩定,空白可近于無色,靈敏度上據報道后者比前者可高4倍以上。另外,還有一種供氫體稱ABTS[2,2'-邊氮基-雙(3-乙基苯并噻吡咯啉-6磺酸)],其反應產物呈藍綠色,且靈敏度和穩定性均好。尤其是在致癌的潛在可能性方面,ABTS與TMB皆是值得被優選的供氫體。 由于HRP的底物H2O2本身又是酶的抑制劑,因此酶促反應中使用的H2O2不能過量。應控制在經較短時間反應后呈色即達高峰(說明H2O2已消耗殆盡)。這樣即使再延長時間也不會增加反應產物的顏色。 二、HRP標記抗體的方法
酶與抗體交聯的方法有許多種,根據酶的結構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對于制備HRP結合物,可用戊二醛二步法和過碘酸鈉法。尤以簡易過碘酸鈉法更為常用。
1. 戊二醛二步法 (1)原理
戊二醛為一種雙功能試劑,通過其醛基分別與酶和免疫球蛋白上的氨基共價結合,形成酶-戊二醛-免疫球蛋白結合物。 (2)標記步驟 ①稱取HRP25 mg溶于1.25 %戊二醛溶液中,于室溫靜置過夜。 ②反應后的酶溶液經Sephadex G-25層析柱,用生理鹽水洗脫。流速控制在1 ml/1 分鐘,收集棕色流出液。如體積大于5 ml,則以PEG濃縮至5 ml。放置25 ml小燒杯中,緩慢攪拌。 ③將待標記的抗體12.5 mg用生理鹽水稀釋至5 ml,攪拌下逐滴加入酶溶液中。
④用1 M PH9.5碳酸緩沖液0.25 ml,繼續攪拌3 小時。
⑤加0.2 M賴氨酸0.25 ml,混勻后,置室溫2 小時。
⑥在攪拌下逐滴加入等體積飽和硫酸銨,置4 ℃1 小時。
⑦3000 rpm離心半小時,棄上清。沉淀物用半飽和硫酸銨洗二次,最后沉淀物溶于少量0.15 M PH7.4的PBS中。
⑧將上述溶液裝入透析袋中,對0.15 M PH7.4的PB緩沖鹽水透析,去除銨離子后(用萘氏試劑檢測),10000 rpm離心30 分鐘去除沉淀,上清液即為酶結合物,分裝后,冰凍保存。 (3)結果判定
①定性及效價滴定
用特異性抗原(或抗體)同酶標記抗體(或抗免疫球蛋白抗體)作雙向瓊脂擴散試驗或免疫電泳試驗。然后用酶的底物使沉淀弧顯色,可初步鑒定其活性。最后以直接ELISA法(或在正式實驗系統里)對酶結合物進行滴定。 ②定量和克分子比值測定:可用分光光度計測定(光程1 cm)。 酶量(mg/ml)=OD403 nm×0.4 IgG量(mg/ml)=OD280 nm-OD403 nm×0.42×0.94×0.62 酶量(mg/ml) IgG量(mg/ml) 酶量 克分子比值=──────── ÷ ─────── = ─── × 4 40000 160000 IgG量 ③本法標記步驟比較簡單,重復性好。缺點是酶的利用率低,一般只有2~4 %的酶與蛋白質結合。 2. 簡易過碘酸鈉法 本法是以NaIO4先將HRP表面的糖分子氧化成醛基,然后再與Ig上的氨基相結合,所獲酶標記抗體的產率高,將近70 %的HRP和Ig結合,99 %的Ig與酶結合,酶與Ig的活性無重大損失,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1)原理
經典的過碘酸鈉法中需采用二硝基氟苯封閉HRP上殘留的α-和ε氨基基以避免酶分子之間的交聯。后來Wilson等改用在低PH下使NaIO4氧化HRP,從而省去了二硝基氟苯封閉HRP步驟。HRP經NaIO4氧化后形成的醛化酶可與抗體分子的氨基相連,形成斯夫氏鹼,后者可進一步用NaBH4(或乙醇胺)還原生成穩定的酶標記抗體。
(2)標記步驟 ①稱取5 mgHRP溶解于1 ml蒸餾水中。 ②于上液中加入0.2 ml新配的0.1 M NaIO4溶液,室溫下避光攪拌20 分鐘。 ③將上述溶液裝入透析袋中,對1 mM PH4.4的醋酸鈉緩沖液透析,4 ℃過夜。 ④加20 μl 0.2 M PH9.5碳酸鹽緩沖液,使以上醛化桯RP的PH升高到9.0~9.5,然后立即加入10 mg IgG(抗體,或SPA5 mg)在1 ml 0.01 M碳酸鹽緩沖液中,室溫避光輕輕攪拌2 小時。 ⑤加0.1 ml新配的4 mg/ml NaBH4液,混勻,再置4 ℃ 2 小時。 ⑥將上述液裝入透析袋中,對0.15 M PH7.4 PBS透析,4 ℃過夜。 其余步驟(純化)同戊二醛標記步驟的⑥、⑦、⑧。
(3)結果判定 除標記物IgG量的計算,略有不同以外,其余均同戊二醛法。 IgG量(mg/ml)=(OD280 nm-OD403 nm×0.3)×0.62
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