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絲分裂不僅是原核生物增殖的方式,而且雷馬克(Remak)于1841年最早在雞胚血細胞中也發現此現象,因為此過程沒有出現紡錘絲和染色體的變化,故稱無絲分裂(Ami- tosis)。其后無絲分裂又在各種動植物中陸續發現,尤其在分裂旺盛的細胞中更多見,但遺傳物質平均分配否及其分裂的機制尚不十分清楚。
蛙血涂片
Carnoy固定液乙醇醋酸洋紅染液醋酸二甲苯
顯微鏡擦鏡紙解剖針眼科鑷子載玻片蓋玻片吸水紙培養皿冰箱
1. 蛙紅細胞體積較大、數多,而且有核,是觀察無絲分裂的較好材料。
2. 在高倍鏡下,可見到處于不同階段分裂過程中的蛙紅細胞,核仁先行分裂,向核的兩端移動,細胞核伸長呈桿狀。3. 進而,在核的中部從一面或兩面向內凹陷,使核成腎形或啞鈴形改變。4. 最后,從細胞中部直接收縮成兩個相似的子細胞。5. 子細胞較成熟的紅細胞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