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制備細胞。
先制備好單層細胞培養物,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挑選生長良好的細胞,按「傳代細胞培養」法進行,將細胞單層洗滌、消化、計數。配制所需濃度的細胞懸液,細胞數目可因細胞種類而異,通常為 20 萬 -30 萬/ml。預先將微量細胞培養板設計好,標記;用微量加樣器將細胞懸液加人微孔中,每孔 200μl。
2. 孵育細胞。
將裝有細胞懸液的微孔板置于 5% CO2 培養箱中, 37℃培養直至細胞生長成良好的單層。
3. 接種病毒。
用含 2%小牛血清的 Eagle's 維持液作為稀釋液,將待測病毒作連續 10 倍稀釋,如 10-1 、 10-2 、 10-3 …… 10-10 等。將培養板中的培養液全部傾棄,用微量加樣器把每個稀釋度的病毒液依次、對號加入各個微孔,每孔 100μl, 每個稀釋度加 4 孔,同時設細胞對照孔 4 孔,不加病毒,只加稀釋液,置于 37℃ 5% CO2培養箱中培養。
4.觀察結果。
于培養后的不同時間,如 18 h 、 24 h 、 36 h 等,在倒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病變情況。表示細胞病變程度。 通觀整個「單層區」,權衡總的情況,以下列符號表示其病變程度:
-:表示無細胞病變。
+:表示 1%——25% 的細胞有病變。
++: 表示 26%——50% 的細胞有病變。
+++:表示 51%——75% 的細胞有病變。
++++: 表示 76%——100% 的細胞有病變。
5.記錄結果。
病毒引起細胞病變效應的滴度以半數細胞培養感染量 (50% cell culture infectious dose, CCID50)表示,即凡能使 50%(半數)細胞出現病變的最高病毒稀釋度,即為 50%感染單位,簡稱 CCID50。有時也稱其為半數組織培養感染量 (50 % 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 TCID50) 。細胞病變效應出現的時間,不同病毒不完全一樣,以感染細胞的病變不再發展,而對照細胞仍完好為準。
6.計算。
(1)CCID50的計算
Reed-Muench 法計算CCID50(圖片插入http://res.dxycdn.com/trademd/upload/userfiles/image/2017/08/B15022615761176i7hmtaq3r.png)
Karber 法計算 CCID50
公式: lg CCID50< 或 LD50 、 ID50)=L+d(S- 0. 5)
L—病毒的最低稀釋倍數的對數;
d—稀釋系數,即組距;
s---細胞病變比值的和(不包括最低稀釋度細胞病變的比值)。
圖片插入:http://res.dxycdn.com/trademd/upload/userfiles/image/2017/08/B15022616615769hmgu53nbg.png
(2)ID50 和 LD50的計算
ID50的計算與CCID50完全相同,但依接種動物或胚胎是否受感染而判定,感染與否的判定標準如家兔在接種豬瘟病毒之熱反應,雞胚胎接種新城疫病毒后血球凝集。
LD50計算方法與前兩者完全相同,只是判定標準是以接種動物或胚胎是否死亡判定的。
(3)CCID50 與 PFUs 的換算
如果用同一細胞系做 CCID50試驗和空斑形成單位 (PFUs) 試驗, 1 ml 病毒液將會產生的PFUs 約相當于 CCID50 滴度的一半。此時的感染量為至少在單層細胞上出現 1個病毒空斑。而實際測量時,在單層細胞上可能出現 1個以上的病毒空斑,因此需要按實際測量的空斑數計算。若按數學公式推導,預期的 PFUs 將會超過 CCID50 滴度的一半。因為在 CCID50測量時,陰性代表在單層細胞上出現的空斑數為 0, 陽性代表在單層細胞上出現 1個或 1個以上的空斑。
按照泊松分布的公式 P(O) =e(-m),P(O) 代表陰性孔數的比例, m 代表 PFUs/ml, 因為任何CCID50的 P(O)=0.5,因此, e(-m) =0. 5,m= —ln 0. 5≈0. 7 。所以 0. 7 乘以CCID50的滴度即為預計的 PFUs 。 展開 |